将此深心奉尘刹——赵朴初居士佛教生涯一瞥
2010年05月13日 15:17慧海佛教资源库 】 【打印共有评论0

2005年,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会长赵朴初居士逝世转眼就是五年了!

1996年1月,他曾大病一场,几乎离去却又回来了。历经生死,他口占了一首诗:

一息尚存日,何敢怠微躬,

众生恩不尽,世世报无穷。

这是他真心的流露,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就是这样精进不息。

他常常问别人:“你信佛吗?”有人立即给予肯定的答复,也有人红着脸支吾起来。答复肯定的人不一定真明白“信”字的内涵,支吾难言的往往是既不明白信佛是怎么回事,又不愿随便敷衍的老实人。赵朴初居士对这个“信”字是认真而明确的。他说:“信,首先是对佛的信任,然后认真去理解,理解后便要去行,最后从行中得到证悟”。信、解、行、证循环往复,这样的信仰不仅是理念的,更是作为的。是行动,是有因果的。他一生的作为证实了他的悟性与智慧。

他很喜欢为人书写《华严经》中“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确实,慈悲心是他的根本。他自幼便对佛教慈悲的情怀充满敬仰。不满十岁时随母亲去家乡的廨院寺,住持以庙中火神殿为题出一上联:“火神殿火神菩萨掌管人间灾祸”,他当即以庙中观音阁为题应一下联:“观音阁观音大士保佑黎民平安”。在他心中观音的慈悲是早已扎根的。

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他便是在这样的精神下学佛的。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孙起孟是他的同乡,又是东吴大学的老同学,曾说:“他的佛学水平很高,在我们全班甚至全校都是突出的”。

20岁那年他因病休学,住进了上海“觉园”。“觉园”内有一个佛教净业社,是一个由佛教界上层人士组织的念佛团体。在这里,赵朴老对于念佛与“无我”的关系及念佛增强对佛的信念这一方面深有体会。同时,对于与此相关的仪轨乃至唱念也都非常熟悉。

当年的“觉园”又是一个佛教界高僧大德会聚的佛教活动中心,1929年成立的中国佛教会历届大会都在这里召开。

赵朴老在这里担任文牍员、秘书、文书等职务,除认真办理佛教事务外,与许多高僧大德都有交往。九世班禅在“觉园”成立蒙藏学院,斯里兰卡的纳罗达法师在此讲南传佛教,使他在教理方面感受到了三大语系的教导。而这里佛教图书馆收藏的《大藏经》及诸多佛教经、律、论也使他更深入地理解佛教的真谛。

他按信、解、行、证的要求读藏经,常常记下一些很关键的教义。当他读到“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时,他想:尘刹是多于微尘数之无量世界,将自己的心献给这样的世界需要多么宽广的胸怀呀!但这只是一个真诚的佛教徒的报恩理念,无量世界是具体的,这一教义引导他致力于人间佛教。

他本着“报国土恩”的教义,投身救亡活动。他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和佛教信众一起成立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组织中国佛教徒发表致日本佛教徒书,要求他们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他参与发起丙子息灾法会;他将进步青年送到新四军去参加抗日……

在教育难童中他强调:“佛教的教育,要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用功,在言语文字之外着手”。 不偏重于学知识而更强调做人,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净业教养院培养出了一批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抗战胜利后他又投身于反对内战、坚持和平的活动。

他的言行和许多高僧大德心心相印,圆瑛、太虚等佛门领袖都十分信任他。1947年他在《太虚法师挽诗》中反映了这种情况:

旬前招我何为者,付我新编意倍醰。

遗嘱分明今始悟,先几隐绝话头参。

神州风雨沉千劫,旷世光华掩一龛。

火宅群儿应不舍,再来佇见雨优昙。

原注: 师逝世前十日,以电话招余至玉佛寺相见,欣然若无事,以所著《人生佛教》一书见赠,勉余今后努力护法,不期遂成永别。闻人言:师数日前告人,将往无锡、常州。初未知其暗示无常也。

他认为护法的含意应该是:认真修学佛法,依教奉行,表现出佛教徒所应具备的精神风范,使社会对佛教产生好的观念,有利于佛法住世并发扬光大。能坚持这点才是好的护法。数十年实践证明,赵朴老是一个好护法。

五十多年后,茗山法师去医院看赵朴老,二人谈起了当年这段往事,茗山法师说:“这是太虚法师把弘扬人间佛教的责任托付给你了”。 回忆起这段往事他深有所感,认为这似乎是预言一般。

他对自己的观点并不执著,而是很愿意听取不同看法,很愿意与大家探讨。他曾给我写过一张便条:“人间佛教——这个提法,有人不以为然,但至今没有看到那些抱不同意见的文章,能不能找来看?我曾请上海佛教朋友找给我看,他们不肯,大概是怕我生气,因为是点了我的名来批评的。其实,我不会生气。我倒想有人写一篇或几篇文章阐明‘人间佛教’的宗旨的,我愿意专为此付稿酬,不论《法音》或《佛教文化》采用与否”。

赵朴初居士本着慈悲为众生之念,始终坚持慈善救济事业。1950年华东军政委员会和上海市军管会决定由赵朴老将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救济物资接收过来作救济之用。这是一笔极为庞大的物资,“三反”运动开始后,他在运动中经受了上海、华东和中央的三级审查。他平静地在屋里看经、读书、思考,他心中始终牢记庞大的物质属于需要它的众生,一定要认真合理地分配这些物资到需要者的手里。对发心上报三宝恩、下报众生恩的他来说,“贪”字在心里没有容留之处。他坚信实事求是的因果观,给自己和部属定下三条原则:在面临不公正对待或遇到逆境时,“不乱说自己,不乱说别人,不自杀”。审查结果,没有任何问题。这次考验反映了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也显现了他的修养。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李家振 编辑:邢彦玲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