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唐僧与茶文化
2010年11月19日 14:28凤凰网佛教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四、圆珍与茶

圆珍是平安时代日本天台宗的僧侣,也是日本天台寺门宗的创始人。他的在唐停留期间是从仁寿三年(853年)坐新罗商人的船入唐,到天安二年(858年)坐唐商人的船回国的五年。他在唐停留期间写了叫做《在唐巡礼记》的日记,但是其日记本身已经散失了。但是因为后世人把他日记的一部分所录出的《行历抄》、《在唐日录》等还存在,所以现在可以了解其内容的一部分 。

圆珍的《行历抄》《在唐日录》中关于“茶”的记载,和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记》比起来,相当少。只有如下6个地方而已。

①“九日  齋後。珍领徒入山。……到银地道场。相看冷座主。座主相善。且坐吃茶。茶後外座主。冷座主。同相引。向寺东南。……” (《在唐日录》、854年2月、天台山)

大中8年2月9日,圆珍在天台山禅林寺的银地道场,跟冷座主见面,“且坐吃茶”,然后,跟外座主、冷座主一起巡游附近。“且坐吃茶”在《临济录》 和《传灯录》 等中可以看到,是一句有名的禅语,这里的意思只是暂时坐着喝茶。

②“十八日早旦  冷座主为导首入山。……下岭十顷。则就泉流。众人共吃茶。茶终方下至酉头。到中丞亭子。从此傍溪下十三里。至石桥亭子一宿。时及黄昏” (《在唐日录》、854年2月、天台山)大中8年2月18日,圆珍跟冷座主一行一起巡游天台山里的各道场。他们下山的路上,在泉流大家一起喝茶。这里用牛致功分析圆仁的记载的时候的范疇而言,相当于“以吃茶助休息”。

另外,关于大中8年2月9日和18日的记载,《行历抄》有大概同样的记载,但是这些《行历抄》的记载,漏掉了《在唐日录》中所说的内容。

③“十九日。到照应縣。吃茶。当日寅时。圆载座主共稣州人施二十。先入长安看好店舍(云云)” (《行历抄》、855年、5月)大中9年5月19日,圆珍在照应县饮茶。这也可以说相当于“以吃茶助休息”的部分。

④“二十五日。丁满入城。於常乐坊近南门街。逢着玄法寺法全阿闍梨。便伏地拜。和上怪问。若是圆仁闍梨行者否。丁满答。尔。因何事更来。隨本国师僧来。特寻和尚。和尚喜欢。便领将去。青龍寺西南角净土院和上房与茶饭吃。便传语来存问圆珍” (《行历抄》、855年、5月)

大中9年5月25日,丁满在长安跟法全见面。丁满是圆珍的从者之一。圆珍记载丁满与法全谈话之后,法全陪着丁满去青龍寺,他们在净土院里吃饭,那时候法全请丁满向圆珍问好。这里所说的“茶饭”就是吃饭的意思。

⑤“二十八日。圆珍到青龍寺。禮拜和尚(并)入道场。隨喜禮拜。便於院中。吃茶饭了。和尚问曰。将去大仪轨抄取得否。珍对曰。不敢自擅。和尚便入灌顶道场。开厨取本过与圆珍……” 。(《行历抄》、855年、5月)

大中9年5月28日,丁满跟法全见面的两天后,圆珍访问青龍寺跟法全见面,那时候他们在寺院内吃饭,圆珍记载了跟法全谈话的内容。这里所说的“茶饭”也是吃饭的意思。

⑥“二十三日。从中堂起。禮拜經藏。……後至宝幢院。拜见惠高大德。便吃饭。饭後大德送到讲堂。法华三昧。又至愷和上院。暂坐吃茶。呈求法录。一遍看过。出院辭别山王院。安置圆敏禪师房” 。(《行历抄》、859年1月、日本?比叡山)

天安三年(相当于唐朝的大中13年)1月23日,圆珍回到日本去比叡山,对相识的人们报告回国。其中在愷和上院,“暂坐吃茶”,圆珍给愷和上奉赠《求法目录》。因为圆珍目前已经吃完饭,所以这里暂时坐着喝茶。从这个记载来可以看出,当时的比叡山已经普及饮茶的习惯。以上,概观了在《行历抄》、《在唐日录》中,关于“茶”的记载。这里所明确的是,在略微留下来的圆珍的日记中,没有从宗教性的意思来喝茶的例子,都是只有一般的生活当中喝茶的记载。当然,圆珍的日记没有完全保留下来是其原因之一,但是现存部分是后代的录出,从这个事实来看,也可以认为对当时的僧人来说,饮茶的习惯和茶的仪礼化也许已经成为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情况。反正,总之从圆珍的记载来看,容易想象到在当时的日本僧人当中,饮茶的习惯已经普及了。

五、结束语

日本饮茶的习惯由谁传来不太清楚。虽然传说上视为最澄、空海、永忠等的入唐僧来带来,但是对于其根据在文献上不能确认。然而,虽说最澄、空海、永忠等不是在日本饮茶习惯传来的第一人,但他们与茶文化的关系相当密切。这容易推测出他们对茶文化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的饮茶习惯的影响。

本文通过日本天台宗的入唐僧,即圆仁与圆珍的入唐期间的记载,概观了他们怎样跟中国的茶文化交流。他们活跃的时代,在日本的寺庙里饮茶的习惯很可能已经一般化。虽然根据他们的记载,中国的饮茶习惯已经一般化,但是从历史资料来看,在当时的日本,饮茶的习惯只有在僧侣和上流阶层之间普及,还没普及到一般的老百姓 。

日本天台宗的总寺院比睿山延暦寺,历史上作为大乘戒的授戒地方、佛学研究的中心,在日本佛教界起到重要的作用。所谓“镰仓新佛教”的创始人们中的大部分僧人,年轻的时候也在那里修行过。所以,可以认为由于优秀的学僧从全国各地聚会在一起,然后回到各地这种特征,比睿山不仅促进日本佛教教理发展,而且成为将从中国大陆传来的茶文化传播到日本各地的文化中继点。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松森秀幸 编辑:梁莉娜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