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韬晦:百年佛教现代化道路回顾
2010年09月10日 13:00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共有评论0

 

霍韬晦(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霍韬晦简历

霍韬晦,当代思想家、教育家、新儒学家、梵文学者、佛学家,为性情文化之倡导者。   受业于唐君毅、牟宗三两位哲学大师,霍氏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中西哲学、佛学超过二十年,一九八二年创立法住学会,一九八七年创立法住文化书院。不但全力推动佛教思想之现代化,并开发儒学,汇通中西文化,召开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声誉卓著。近年来,霍氏更致力提倡“后大学”理念,推行社会性之文化教育、家庭教育,与修养性之生命成长教育,成效显著;又主持多项禅修课程,取径新颖,复活古禅,学者不绝,口碑遐迩。

编者按:2010年9月9日,首届中华佛教宗风论坛在香港隆重开幕。当代思想家、教育家、新儒学家、梵文学者、佛学家霍韬晦在论坛发表题为《百年佛教现代化道路回顾》的演讲。以下为演讲摘要:

 辛亥革命不只在政治上更新了中国的面貌,同一时刻,也启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在这历史洪流中,佛教也不例外,佛教也要发愤图强。

佛教现代化意识的第一波是由杨仁山带起的,杨仁山在英国伦敦博物馆看到许多中国和印度的古籍,又与在英国牛津读梵文的日本留学生南条文雄订交,结果藉南条之助,在日本寄回中国古德逸书二百八十余部,供杨仁山所创立之金陵刻经处刻印。这是国际因缘,对当时中国佛教的复兴,贡献甚大。嗣后杨仁山创办祇洹精舍(1907),以革新佛教教育,课程包括英文、梵文,一新耳目。来学者缁素两众、知识分子皆有,如谭嗣同、桂伯华、章太炎、梅光羲、李澄刚、蒯若木、欧阳渐、及沙门太虚、仁山等。这不只是居士道场的设置,而是佛教走上现代化里程的第一步。

杨仁山之后,有欧阳渐、太虚、韩清净等人继起,分别在南京、上海、武昌、北京等地创办支那内学院、觉社、武昌佛学院、及三时学会,均重唯识。这可以说是唯识独盛的时代,吸引了所有对佛学有兴趣的学者和社会人士的注意力。为甚么呢?其中一点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唯识宗的学理能够与现代学术相应,在当时中西文化对垒中代表了中国身份。另一方面,亦与辛亥革命未能解决现实问题,知识分子要借重佛学资源通经致用,并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有关。如章太炎、李石岑、熊十力、李叔同等人,都是代表。

不过,百年佛教现代化进向不只是学理问题,更切实的是佛教自身的转型问题。针对当时佛教的窳败,太虚提出:“不但中国的政治要革命,中国的佛教亦要革命”,于是提出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后两者虽然阻力甚大,但宗旨不替;前者则提出人生佛教,指出佛教的根本精神在“舍己利他”,“饶益有情”,所以要去承担社会改革、关注人间生活,并圆满自己的人格。所谓“人圆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太虚的这一精神,一直贯注并带动着以后中国佛教的发展。印顺、星云、圣严、证严等当代龙象,都是杰出的继承者和光大者。

从时代和人心要求,佛教必须作现代化转化。但现代转化必须先有学理上和教理上的根据,否则在社会潮流的带动下,有失本的可能。如何不失本而可以有现代话语之转换?七十年代后,学界正式提出“佛教思想现代化”目向,要借重西方研究方法整理佛典,重释传统,而教界亦随着社会脉博,重建道场、广设佛学院,两相结合,逐渐开出百年来佛教最灿盛之局。本文将综述其进程,并加评论。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霍韬晦 编辑:崔越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