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王雷泉(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王雷泉简历
王雷泉,1952年8月生,上海人,无党派人士。1978年王雷泉春考入复旦大学,1984年获复旦大学哲学硕士并留校,1997年任教授,担任宗教学原理、佛教哲学、佛学原著选读、中国佛教史专题、禅学研究等课程;1988——1992年出任哲学系副主任;现任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哲学学院宗教学系主任;兼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上海宗教学会副会长等。
主要译著有:《摩诃止观释译》、《中国大陆宗教文章索引》、《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卷》、《禅与西方思想》、《禅宗与精神分析》、《中国佛教的复兴》等。
个人研究风格:不尚空谈,不作违心之论,力图以史料和事实表达对中国佛教的反省与前瞻。目前主持编撰《佛教名篇鉴赏辞典》。
编者按:2010年9月9日,首届中华佛教宗风论坛在香港隆重开幕。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王雷泉在论坛发表题为《社会变迁与都市佛教的前景——以上海佛教为例
》演讲。以下为演讲摘要:
“都市佛教”古已有之,释迦牟尼成道在山林,弘化在城镇。在政教关系和谐的年代,山林佛教与都市佛教形成良性对流,典型如佛陀时代的灵鹫山与王舍城、中国盛唐时代的终南山与长安。禅宗走入山林,是应对统治者灭佛的自我保存举措,并非佛教发展通例。可见,佛陀把佛教托付给国王大臣和长者居士,具有深刻的历史智慧。政商这两股力量运用得好,是佛教发展的强有力助缘,否则只是加速佛教的腐败和衰落而已。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都市佛教”,兴起于辛亥革命之后的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打破了古代宗法性村社自治的社会结构,培育起现代市民社会结构。强势的西方文化介入,使佛教面对基督教、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和现代科学,在思想、组织和活动方式等方面产生变革。百年来,上海是“都市佛教”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华佛教总会、世界居士林、上海佛学书局、佛学电台、上海佛教青年会乃至“佛化婚礼”等传播方式。上海的地理位置,交集着印度、中国、日本、欧美四波佛学。
宗教必须建立在社会之中,而破碎的社会有赖健康的宗教加以整合。僧侣与乡绅集团作为价值规范和民众教化的主导力量,维系着传统社会的稳定发展。当今“都市佛教”的发展,如何在宗教、学术与政治的三极关系中,真正成为社会的良心系统。关键是如何在神圣化与世俗化之间取得平衡。“都市佛教”要有神圣的山林气,而不要有庸俗的市井气。需要的是中道智慧,转世俗而不被世俗所转。
作者:王雷泉 编辑:李保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