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圆瑛大师思想文化的当代价值

2011年11月24日 10:38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郑安思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编者按:圆瑛大师1878年5月12日出生在福建省古田县平湖乡端上村,古田极乐寺是大师重建并住持中兴的众多寺院之一,因是大师家乡的道场,大师对此尤为厚爱,倾注了大量心血。大师任极乐寺住持直至圆寂,前后共20年,圆瑛大师留在古田极乐寺的一首七绝、一幅对联、一尊佛像、一件法罄,见证了大师与极乐寺的甚深渊源。2011年11月23日-24日,圆瑛大师与佛教文化研讨会在福建古田县召开,古田县政协郑安思在研讨会上了发表了题为《浅析圆瑛文化的当代价值》的论文。浅析了中国近现代高僧圆瑛大师的思想文化对于当代世人修养身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积极价值。论文节选内容如下:

圆瑛大师是从古田县走出的一位世界级的名人。他从1929年当选中国佛教会会长起,蝉联七届会长,新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又被选为首任会长。大师虽是出家人,但其一生勤学苦修,勇猛精进,弘法利生,爱国爱教。以大师毕生的思想言行、佛学造诣、社会实践为基础,融合产生的圆瑛文化,符合当代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念,对于当世之人修养身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窃以为,在圆瑛大师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文化中,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当代世人学习。

一、勤学苦修的进取之心

大师一生,无论少年事儒,还是出家事佛,总是保持一颗进取之心,勤学苦修,勇猛精进。

十九岁出家之前,大师俗名吴亨春。他慧根深厚,聪颖好学,十七岁喜中秀才,奠定了深厚的儒学基础。出家之后,大师苦学佛法,融通教宗,“冠入释,既受戒法,致力禅宗”、“迨三十六岁……由是净禅双修”,对于禅净两门都有深刻的解悟与实践,达到了“山穷水尽转身来,迫得金刚正眼开;始悉家中无一事,涅槃生死绝安排”的境界。

大师知识渊博,“引经据论,涵义深广,而归于平实”。这为其成就瞩目功行,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大师勤学苦修的精神,并不局限于佛家弟子的修行,其对当代社会各阶层人群都有普遍意义。现今社会,许多人心浮气躁、眼高手低,只讲享受,不愿努力,缺乏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精神。拥有一颗勤学苦修的进取心,正是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一代要努力培养的。我们无论求学,还是创业,应以大师为榜样,保持一颗进取心,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刻苦耐劳,方能有所成就。

二、兼容并蓄的和谐理念

大师对佛学以外的其他各种学说,并无门户之见,讲求知己知彼,兼收并蓄,和谐融通。他深谙“佛法是圆融的,广包一切世间善法”。不仅力唱禅净双修,对佛教内部各派持无纷争之见;而且对世学也采取积极、宽容的态度,认为世间一切学问,只要能体现慈悲、平等、智慧,都能融于佛法。如大师所言“凡对各种学说,都要悉心研究。各科学学说,儒学学说,哲学学说,佛学学说,研究时必须具一种眼光,把那学说之真理,看得明明白白,不可存门户之见。凡有益于人身心德业学问智识者,都要采取体会。即有不合潮流者,亦必仔细审定,如此可谓知己知彼,始足应世。若但知己而不知彼,不足以与世界学者之酬对”。

大师尤为注重佛儒的融通,认为“佛学之与儒学,实则同条共贯”,佛教在于“明心见性”,儒家在于“穷理尽性”,曾说:“五戒之中,不杀生即仁,不偷盗即义,不邪淫即礼,不妄语即信,不饮酒即智”。大师曾为阳斋居士所撰《佛儒经颂》作序,对佛儒会通同归之意详加阐解:“佛以慈悲为本,儒以仁义为归。佛儒之为教,虽则不同,而其利生救世之心,未尝有异也”。大师认为,儒家也同样说戒,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此即孔子授人以平常日用之戒”。大师之所以融通佛儒思想,其根本出发点应在于强调佛教护国利生的现实意义,从而调动广大佛教徒的积极救世精神,匡正保守不化、自私修行等消极避世行为。

三、辩证统一的哲学思维

大师对出世与入世的关系,佛教与政治的关系,佛教与国家民族的关系,都有着智慧精辟的见解,处处体现了大师辩证统一的哲学思维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对于出世与入世的关系,大师认为,“佛教是最好的一种宗教,不独是出世间法,也是世间法”,力行倡导大乘佛教的积极入世、救世精神,指出“僧尼多泥小乘之事相,仅以遁世逃名之事。今欲促进僧界大乘思想,潜消世人诟病,会性相各宗,容真俗之谛,不离世间广行方便,不存私见饶益众生”,“要必入世功圆,方是出世事毕”。就其意义而言,就是说出家人不仅要注重自我修持,追求涅槃解脱,而且要多关心世间大事,关注现实社会,关怀众生福乐。大师一生,就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最终成就了圆满功德。

四、普利众生的慈悲情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慈善文化积淀。如儒家讲仁者爱人,佛家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道家讲齐同慈爱等。大师提倡“求福、求慧、求生净土”,自称“三求堂主人”。其实,大师所求之“福”,并非世俗狭隘之福,而是普利众生的“大福报”。作为佛门中人,大师 “以弘法为家务,以利生为天职”,做了大量的佛教慈善事业。

民国初期,中国自然灾害频发。1920年,大师发起组织华北五省旱灾赈筹会,他将在广济寺讲经法会之供养全部捐出。1936年,他发起组织十六省水灾赈济会。1937年抗战爆发后,先后组织各地佛教救护团、佛教医院、难民收容所等,弥补了日占区后勤救济之空白,发挥了佛教组织特有的社会救济和爱国抗日作用,为抗日战争贡献了巨大的力量。1943年春,华北灾情严重,大师发起捐款,募得60万元救济灾区同胞。大师还赞助成立佛教医院,以救济贫穷的病人。在他的倡导之下,许多地方的僧人纷纷组织慈善团体,开启了为社会服务的实践。

当今社会,有些人只知个人私利,不顾社会公益,把追求金钱财富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未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义利观,也没有为社会做多少奉献。我们赞同佛教“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的理念,提倡大师普利众生的慈悲情怀,对于人们思想境界的提升,是大有益处的。如果党员干部都能顾全大局,讲求奉献,关注民生,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牢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将更加巩固,执政能力将日益增强。如果每个公民都能多点仁慈,多些善良,多行善举,多做善事,世界将变得更为和谐、更为美好。

五、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

大师不仅佛学高深,还是一位爱国主义的楷模,是位爱国爱教的高僧。虽身居佛门,仍不忘家国之忧,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以“普渡众生”为己任,以爱国为天职,以“大无畏”之精神挺身而出,团结佛门僧众,共赴国难。

1931年“九·一八事变” 后,全国各界纷纷起来,开展各种形式的反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作为佛教界的领袖,大师主张“国家存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亲笔写下了“出世犹垂忧国泪,居山恒作感时诗”的心愿,通告全国佛教徒,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无耻和残忍。同时,致书日本佛教界人士书,谴责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呼吁“共奋无畏之精神,唤醒全国民众,条陈贵国政府,制止在华军阀之暴行”。

新中国成立前夕,曾有人邀请大师前往南洋。大师正言,“我是中国人,生在中国,死在中国,绝不他往”。新中国成立后,大师拥护共产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毅然以抱病之躯,就任新中国第一届佛教协会会长。1952年,大师代表中国佛教徒出席了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作《爱教必须爱国》的演说,表明维护世界和平是佛教徒义不容辞的责任,将自己渴望和平的热情和投身于和平事业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如赵朴初居士所言,“圆瑛老法师一生功行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却是他的爱国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今天,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之发扬光大,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师不仅爱国,而且以实际行动报国,是中国“脊梁式的人物”。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更多这样的人物。

总而言之,在古田众多地方特色文化中,圆瑛文化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折射出的进取之心、和谐理念、辩证思维、慈悲情怀、爱国精神等闪光点,都是当代世人治学、为人、处世、报国的光辉榜样。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赵华] 标签:圆瑛大师 思想文化 当代价值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