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彭晓静: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禅宗的流传与影响

2013年11月05日 13:19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彭晓静

现存于敦煌文献中的敦煌高僧邈真赞大多记载吐蕃占领敦煌时期或稍后时期僧人的修行及道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敦煌禅学的发展及其在敦煌一般僧人及禅僧中的影响。现转录几则以示证明。

P. 3677《刘金霞和尚迁神志铭并序》:“壮年厌文字,依洪和尚处,悟栖禅业,舍彼鱼筌,取其心印。千池水月,盖只是轮。”

P. 4640《吴僧统碑》:“和尚以诱声闻后学,宏开五部之宗。引进前修,广谈三乘之旨,洞达于始终。横宗竖宗,粗研于本末。加以知色空而明顿悟,了觉性而住无为。罄绝两边、兼亡不二,得使返邪迷质,所望知津,回向众生,真心授记。”

P. 4640《住三窟禅师伯沙门法心赞》:“一至岩泉,永抛尘迹。戒同朗月,寂入无言,三衣之外,唯持一钵。岁寒自保,实谓精通。”

P. 4660《金光明寺索法律邈真赞并序》:“练心八解,洞晓三空。平治心地,克意真风。灯传北秀,导引南宗。”

P. 4660《阴法律邈真赞并序》:“克札王书,文波谈吐,教戒门徒,宗承六祖,随机授化,应缘化度。”

P. 4660《河西都僧统翟和尚邈真赞》:“游乐进具,止作俱防。五篇洞晓,七聚芬香,南能入室,北秀升堂。戒定慧学,鼎足无伤。”

P. 4660《程政信和尚邈真赞并序》:“内包三藏,外具九章。律通邃远,禅诵无疆。了知虚幻,深悟浮囊。”

P. 3792《张和尚生前写真赞并序》:“心游至教,朗秦镜于胸怀,意探洪源,了澄台于沿月。博该内外,穷妙理而观掌中;海口波涛,宣扬吐而瓶注水。故得声流雅响,三危之犷俗钦威;清梵孤鸣,五郡之纣儒顶谒。每彰释范,恒扇轨仪。千僧咸仰之欢,四众赞明怀之誉。遂使金山圣帝,惬擢谯王叹惜而超迁,乃赐登坛之首座。一从秉义,律澄不犯于南宣;静虑修禅,辩诀讵殊于北秀。”

在以上诸赞文可以看出,当时敦煌僧人的禅修特点,既能采慧能之顿悟,又能融神秀之渐修。这些特点对以后该地区禅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较明显的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禅法特点与摩诃衍的禅修、诵经、弘法、度众的特征几无二致。这一特征与内地盛行南北宗禅修寺院有很大的差别。由于摩诃衍是从内地到敦煌的,虽对内地禅僧寺院的情况熟悉,但对敦煌佛教界的具体情况则所知不多。鉴于敦煌地区僧人人数过少,为迅速发展禅宗队伍,故而采用了当地以转经、早朝课、黄昏课等形式,以求广泛团结大众,发展禅宗。由于敦煌地广人稀,摩诃衍传法心切,在敦煌采取了特殊的传法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举措扩大了禅宗在敦煌的影响,发展了敦煌的禅修群体,但却削弱了真正习禅的实际内容。

吐蕃统治敦煌初期禅宗入藏及其所引起的顿渐之诤,是唐代中国佛教史及中印佛教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开启了吐蕃佛教宗派之诤的先河,为后弘期各佛教宗派的建立打下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在此之前,拉萨地区流行的一直是小乘禅法,对大乘禅法了无所知,更不知南顿北渐之说,自摩诃衍入藏后,大力弘扬禅宗思想,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承认了摩诃衍禅法,并允许在西藏地区流播,这是西藏佛教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摩诃衍失败后,被迫重新回到了故地——吐蕃管辖下的敦煌,继续弘扬他的禅法。由于他在敦煌弘法心切,以致于在敦煌地区行禅渡众时,为了吸引尽量多的信徒,有意向民间社会靠拢,较多地摄取了当地比较流行的习俗,将之运用到诵经、二时课诵等活动之中,致使敦煌的禅修活动在程式上逐步民间化,而且修习的实际内容也与内地传统渐行渐远。这种现象的延续,势必会对敦煌的禅修乃至整个敦煌佛教的发展产生影响。在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禅修不论在修习形式还是在在修习内容上,都比中原佛教更贴近于民间,无疑从客观上推动并加快了敦煌禅宗乃至整个佛教向社会化、民间化、世俗化转变的进程。

总之,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禅宗流传,为汉藏佛教文化的交流、为丰富双方佛教文化的内涵和促进双方佛教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敦煌也成为吐蕃佛教与汉地禅宗交流融合的重要平台,从而使敦煌吐蕃佛教呈现出更多元化的特点。

五、结语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禅宗信仰已渗透到敦煌社会的各个阶层,受到当地民众的广泛尊崇。 这是因为自北凉以来,敦煌佛教徒就有禅修的传统。敦煌莫高窟的修建最初就与僧人的坐禅有关。再加上敦煌当地政权的支持与世家大族的参与,在各族统治者的扶持下,佛教几乎成为敦煌的全民信仰,佛教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的精神载体。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乘机占领了陇右地、河西地区。吐蕃占领敦煌后,大力扶持佛教,藉宗教之力以加强统治。为此,提高僧人地位,不断向寺院布施财物、田产、水碾以及依附人口等。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民众信仰佛教者日益增多,佛教势力迅速膨胀。在吐蕃管辖敦煌后期,唐王朝统治的中原地区发生了“会昌法难”,中原佛教遭受了沉重打击。敦煌佛教躲过了这场法难,继续保持着独尊的地位。统治者继续推行尊崇佛教的政策,把争取佛教势力支持作为稳定社会、巩固政权的重要措施,使敦煌佛教长期保持强势。沙州17所大寺中有僧尼千余,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因素为禅宗在敦煌地区的流行培育了适宜的土壤。

敦煌禅宗信仰内容复杂,既有早期小乘禅,也有北宗神秀渐修禅和南宗慧能顿悟禅,还有摩诃衍的顿渐渐修禅,而更多的则是宣扬南北兼修、禅教合融、儒释合一的经过改造过的具有敦煌本地佛教杂糅色彩的禅宗。这一现象的存在使敦煌禅僧的禅宗信仰不像中原地区一样,专门钻研高深精妙的禅理,而是把坐禅与顿悟结合起来,既强调通过坐禅观想来去除心中的杂念,渐修成佛,同时又主张顿悟思想。他们在宣传禅宗教理时借助经变画、佛曲、变文、禅诗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佛教精神,非常适合于敦煌禅宗信徒的心理需求。尤其是慧能所宣扬的“即心是佛”的观点,识己心为佛心,只要使自己本来清净之心不受薰染,便可以己身为佛,己心即佛心。这一观点为钝根者之趋佛指明了道路,对于佛教修养不深,文化水平不高的敦煌僧人或普通百姓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责任编辑:李保华] 标签:吐蕃佛教;禅宗;敦煌
打印转发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