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生活禅:以如来禅祖师禅为基础 融入生活消融烦恼

2013年07月19日 17:25
来源:柏林寺 作者:净慧长老

编者按:20年前,净慧长老于赵州柏林禅寺首次提出“生活禅”的理念,并以夏令营的方式,将禅法融入生活,融入实修,中国佛教首次敞开佛门,将古老深邃的佛法引入莘莘学子的世界,从此,中国佛教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禅。20年后,生活禅夏令营创始人净慧老和尚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老人家开创的禅修方式却在世界各地兴起。今天,值此生活禅夏令营二十年之纪,我们整理净慧长老有关于生活禅的思想理论,以此奉献给所有信奉佛教,热爱生活的人们,希望禅法的智慧让我们的修行与生活更加圆满。

净慧长老在本文中首先详细阐述了生活禅与传统的如来禅与祖师禅之间的渊源。并回溯了从长老于1991年初次提出生活禅理念,到今天生活禅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与修学方法的全过程。阅读此文,我们在净慧长老开示下,深度接触生活禅,对生活禅的理念有了感同身受的了解与认知。

按照佛教的教义,禅可以分为世间禅和出世间禅两大类。世间禅包括四禅八定,出世间禅有如来禅和祖师禅。世间禅和出世间禅的区别是什么呢?世间禅又叫共外道的禅。一切有禅定修养的学道者,比如说佛陀在世时印度的六师外道,中国的道家、仙家,他们也需要禅定,没有禅定达不到长生不老的目的,但是他们的禅定是以世间禅的形式而存在的。为什么说是世间禅呢?世间与出世间的差别,在于有漏和无漏。有漏就是没有出三界,能出三界方为无漏。漏到什么地方呢?漏到生死中,漏到烦恼中,漏到轮回中。它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发出世的菩提心。修习世间禅,是以欣厌的心态进行修炼,厌弃凡世间的苦恼,希望能够成仙,能够升天。天还是在三界之内。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无定,只有色界、无色界才有禅定。有禅定可以升到色界天、无色界天,没有禅定的就只能在欲界。即使你修到了最高的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定功结束了,天乐享尽了,还会落入生死轮回。所以说那叫有漏的禅定,叫世间的禅定。

如来禅,是按照佛教经论提出的要求,一步一步次第而修的禅定,它以发菩提心作为基础,以息道观作为功夫。所谓如来禅,就是佛所说的修习禅定的法门,也就是佛教经论中所教导的修习禅定的方法。当然这种法门有无数种,天台宗提倡的大小止观中所列出的各种法门,都属于如来禅,因为天台宗止观法门,也是根据经典总结出来的修禅方法。

所谓祖师禅,就是从菩提达磨东来以后,通过六代祖师次第传心,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特征,以般若见为见地,以融入生活、消解当下的凡情圣解作为功夫的禅。因为它是直接由祖师传来的禅,所以叫祖师禅。

如来禅和祖师禅的区别,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渐与顿,一个是定与慧。比如说神秀大师所提倡的渐修法门,就相当于如来禅;慧能大师所主张的顿修顿悟的法门,就是祖师禅。祖师禅的特点,就是不特别地注重定,也不是把定和慧作为次第来修,而是以般若见为见地,以消解生活中当下的对立面作为功夫,所以它是顿修顿悟。

我从1991年提出生活禅的理念,到今年也有十几年了。通过每年打禅七的提倡, 通过夏令营活动的提倡,通过在河北办《禅》刊的提倡,生活禅“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修行理念,逐步为佛教界和社会人士理解接受,也有不少的人根据“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从生活禅进入禅生活”的思路进行着修行实践,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提高。生活禅的理念,是为适应今天的生活节奏和时代因缘而提出的佛教修行实践的新理念,这个方法,没有离开如来禅、祖师禅的精神。生活禅,是以菩提心作为出发点,以般若见作为见地,以息道观作为修习禅定的方法,以融入生活、消融烦恼作为日常实践的功夫。

现在是一个市场经济的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紧张、快速、忙碌,不可能有很多的时间坐在禅堂里、坐在家里修习禅定。不管时代怎么进步,科技怎么发展,经济怎么繁荣,人们的烦恼、痛苦一点儿也不会减少。不但不会减少,还会不断有新的烦恼、新的痛苦产生。人们面对这样一种生活现实,精神上的出路是什么?叫人们不信仰宗教做不到,叫人们不来追求精神的解脱更做不到,所以总要有一种能够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要求的修行法门。各个宗教都要回答这个问题,佛教更要回答这个问题。作为禅宗,它是在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中国民情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它更应该回答今天时代所提出来的问题。生活禅,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一种法门、一种方便。通过十几年的努力,这个法门不但得到佛教界的认同,在社会上也引起比较大的反响。特别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是对佛教做出的新概括,它将逐渐成为佛教界的共同理念。

把“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分别开来提,老早就有人提过;而这两句话八个字连在一起提出来,是新的,是人家没有提过的。这八个字看起来不新鲜,但如果我们懂得佛法,懂得世间法,懂得哲学,懂得宗教,再来体会这两句话八个字,就可以知道它是概括了哲学、宗教、文化、社会、人生各方面的最高的要求,最新的要求,也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一切的文化、宗教、哲学无非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怎么觉悟?怎么奉献?佛教的千经万论也只讲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就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觉悟就是智慧,奉献就是慈悲。以大智慧觉悟人生,以大慈悲奉献人生。佛法最根本的精神通过这八个字表达出来,当代社会中所有的人都能够理解,都能够接受。

无论是佛教所要达到的目标,还是社会所要实现的理念,都是要在“觉悟人生” 的前提下,完善、提高、优化我们每个人的自身素质;在“奉献人生”的心态中,布施、奉献、感恩,和谐自他关系。觉悟包括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个方面。自觉是声闻,自觉觉他是菩萨,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就是成佛。“觉悟人生”,三觉的精神全在此。“奉献人生”就是大慈大悲,普度一切众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就是奉献人生的精神,就是菩萨精神。成佛做什么?成菩萨做什么?就是做这件事。所以说生活禅的理念,是整个佛教的精神所在。

最近这一两年,我又根据《华严经•净行品》,提出“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的理念。“善用其心”是《净行品》的思想,“善待一切”是《净行品》的实践。这两句话可以作为“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补充,或者说是更加具体的要求。怎么样觉悟人生呢?你要“善用其心”;怎么样奉献人生呢?你要“善待一切”。不能“善用其心”,谈不上觉悟人生;不能“善待一切”,谈不上奉献人生。

在此基础上,2000年我提出“不断优化自身素质,不断和谐自他关系”的修行要求。不断优化自身素质,就要不断提高觉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断和谐自他关系,就要广修四摄六度,使我们的人际关系在祥和、和谐、友善的气氛中,不断净化和改造,使人类真正趋于和平,使人生真正充满幸福和光明。

生活禅的实践,一方面是要很好地修习禅定,一方面又要落实“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等理念,使自己成为人格完善、关系和谐的人,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和人类的不断净化、进步、祥和。生活禅的根本要求,是要“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使修行在每一个当下都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崔越] 标签:如来禅 祖师禅 生活禅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