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崇拜的实际意义及舍利研究应避免的误区
编者按:作者汪海波现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舍利文化学者、宗教事务工作者,本文作者通过对舍利成因的世俗分析,舍利崇拜的实际意义提出自己的佛教观点,诠释出舍利研究应避免的五个误区。
佛牙舍利(图片来源:资料图)
“舍利崇拜热”是近年来佛教界、学术界和社会上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舍利研讨已成为新的课题,正在不断升温,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佛教信仰问题,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引导,追根溯源,探究本末。
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二十多年来,舍利不断被大量发现,而且每一次发现都引发“世人震惊”,这与我们崇尚“科学精神”的时代形成较大的心理落差。事实上,舍利引发的“强大震憾力”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物质文明迅速提高的今天,人们有意识地维修、发掘、保护佛塔过程中,在与传统文化碰撞时暴露出的精神世界的空洞。舍利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全面深入认识佛教和舍利文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舍利的一般说法
“舍利”是梵语音译。《佛学大辞典》:舍利,佛之骨也,是依戒定慧之熏修所成者。真身佛舍利特指释迦牟尼佛荼毗后的舍利,有“焚之不毁、击之不碎”之特性。《秘藏记》上说:天竺呼“米粒”为“舍利”,佛舍利似米粒,是故称舍利。《法苑珠林》记,舍利一般有三种颜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血肉舍利。高僧焚身后时有遗骨如珠,光莹坚固,亦称“舍利”。狭义的舍利指佛陀火化后的遗骨,广义的舍利泛指佛陀和高僧的遗物和感得物,如佛钵、佛发、佛爪、佛影迹及感生珠状物、影代物等,也包括佛的说法——佛经。
作者:汪海波 编辑:李保华
|
频道头条 Big News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