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郑燦山:道教斋醮的仪式思想与道家的慈俭精神

2013年09月17日 11:23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编者按:两岸属于同一文化圈,若能积极互动,就能在互动中找到熟悉与理解;而儒、释、道的精神是中国文明的核心,也是两岸的共同遗产,我们有责任将这份遗产传承下去,并为这个价值紊乱的世界提供一个新的典范。2013年9月11日,“仁爱与宽恕——儒释道思想与当代社会的对话”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著名学者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郑燦山在会上发表了题为《 道教斋醮的仪式思想与道家的慈俭精神》的学术报告,以下是林安梧的文章摘要:

郑燦山(图片来源:资料图)

本文重点在于分析道教斋醮仪式的仪程之中,道经文本之行文论述,所透露出來的道教大乘的济度思想,并以之与道家的善救无弃的弘施溥博的慈俭精神互相呼应。我們发现,六朝道教的斋醮仪式传统,始源自五世紀初的灵宝经派,从時代性面向思考,应是受到当時日渐盛行之大乘佛教的影响,然而道教史上其內部原本俱足的文化养料,却也不容忽略,特別是太上老君信仰与《道德经》。我們分析考察灵宝经的斋醮仪式各种仪节之中的祝祷之辞,其中所深蘊之仪式思想,一一可与《道德经》”慈“与”俭“精神相应。近之则法师自身罪业之忏谢,远之则家国天下,一切生灵,乃至祖先冤亲、冥狱之幽亡羁魂的悔过。至于斋醮仪式救度的对象,也略同于此。而《道德经》第27章经文中所论,圣人“人”、“物”等视,善救无弃的伟大精神,在道教的斋醮仪式中得到落实体证,展现了宗教家经世济民的情操。而斋醮仪式济度对象所涉及的范畴,又可谓《道德经》“人”、“物”的进一解,而表现出鲜明的道教信仰型态的宗风了。

[责任编辑:马本州] 标签:慈俭 仪式思想
打印转发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