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郑开:儒释道慈爱思想的比较会通

2013年09月17日 11:08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编者按:两岸属于同一文化圈,若能积极互动,就能在互动中找到熟悉与理解;而儒、释、道的精神是中国文明的核心,也是两岸的共同遗产,我们有责任将这份遗产传承下去,并为这个价值紊乱的世界提供一个新的典范。2013年9月11日,“仁爱与宽恕——儒释道思想与当代社会的对话”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开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儒释道慈爱思想的比较会通》的学术报告,以下文章摘要:

郑开(图片来源:资料图)

“悲智双运”,也就是說,慈悲和智慧的相辅相成,是佛家核心观念之一。佛由于洞見到了人世无常的悲剧性,由此而生无边无际的怜悯同情,并激发了无限量无穷极的愿力,以解脫人生苦难。佛家慈爱的基礎就是这种慈悲观念,它的特征是普世的、无条件的,所谓“大慈”和“大悲”,涵盖了一切众生的“苦”与“乐”,因此成为了佛道的“门户”、诸佛的“心念”。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普世性的(大)慈(大)悲或慈爱(即“无緣慈悲”),归根结底,乃是“远离差別之见解,无分別心而起的绝对平等之慈悲(据说为佛所独具)”;(《佛学大詞典》)当然不同于儒家仁爱建构于其中、匹配于其上的古代宗法社会結构,因为“慈悲之親,重于血肉,世世相隨,虽死不離。”(《慈悲道場懺法》卷一,《大正》45 922c)儒家仁爱思想紮根于古代中國社会現實的深厚土壤,它是“親親之道”思想上的核心,所謂“親親之道”其中體現了殷周之际制禮作乐的思想動機和制度設施。由此可見,儒家仁爱是在社会關係的差序格局中推展的,這一點与墨家“兼爱”(“兼以易別”)及佛家“慈爱”很不一樣;然而,儒家仁爱思想又由于外部的思想挑戰和內在的思想張力,而不斷充實提高发展變化,比如說,北宋新儒家提出“仁者渾然与物同体”、“民吾同胞,物我与也”,早已不同早期宗法社会的旧观念了,也不尽是孔子時代原始儒家的思想了。道家有某種“冷眼深情”的精神气质,其慈爱思想也是如此。老子既說“慈”是一种正面的价值,甚至要比古代倫理特別推重的“勇”更其基本(《老子》第六十七章);而我們知道“仁智勇”乃是孔子最重视的三个德目。同时老子又说:“天地不仁一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_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五章)表面上看似乎不一致,實际上老子強調的是從天地萬物的自然規律層面來認識和看待人的價值和意義,而不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地方性价值判断”。“上德不德”(《老子》第三十八章)、“至仁不仁”(《庄子》)诸命題所蘊含的深邃意义表明了这一点。

[责任编辑:马本州] 标签:释道 思想 儒家仁爱
打印转发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