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徐自强 吴梦麟:慧思与静琬关系初探

2011年08月16日 14:04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徐自强 吴梦麟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编者按:2011年8月16日至17日,“慧思大师与南岳佛教”学术研讨会在湖南省衡阳市南岳福严寺召开。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员、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徐自强 、吴梦麟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慧思与静琬关系初探》的论文。他们通过三方面的讨论,得出慧思与静琬二人不可能是道友,更不能是师徒。其为师承关系之说,是一种误传的结论。论文节选内容如下:

南北朝末期至隋初的高僧慧思与静琬,都是当时的佛学智者,在各自的活动中,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对慧思与静琬的关系,至今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我们不揣简陋,根据慧思与静琬的生平行实状况,拟对他们二人的关系可以进行三点讨论:

第一、关于二人活动时限的讨论

从慧思生平事迹中,可见其活动的年代在24岁(即534年)以后,至圆寂(577年)的四十多年中;静琬,如以活60岁计,他则出生于北周末年静帝大象二年(580年),这时慧思已离世,与静琬不可能有关系;如以静琬活了70岁计,则他生于北周武帝天和五年(570年),与慧思并存于世的时间只有七八年,这时的静琬还是一个孩童,可能还未出家,故也很难与慧思禅师发生关系。

第二、关于两人活动地域的讨论

从慧思生平中,可以明确指出他生于河南上蔡,出家、修行、学禅、读经都是在河南嵩阳一带,40岁(554年)南去光州弘法后,就未再回过北方。从他54岁(568年)再南徙南岳,直至圆寂(577年),慧思更是未离南岳一步。

静琬身世不详,但在隋代时,即被称为“幽州沙门”,故此可以推测他是北方人,并在幽州尉苌命寺出家为僧。隋大业七年(611)时,因静琬在当时的涿州石经山(今北京房山区石经山)刻经护法,已取得初步成就,而得到皇家和朝野的捐施。其时静琬年约30岁,最多也不过在40岁上下。这时,估计他很难再到南方学佛而与慧思之间有什么联系了。因为慧思已于567年离开光州到南岳弘法,这时的静琬(以活70岁推算)虽已出生,但还是孩童,很难想象能突破南北朝的政治隔离区,跋涉千山万水,从北方幽州到南岳学佛。所以,从慧思与静琬活动的地域分析,二者也很难建立什么关系。

第三、关于两人从事的佛事活动

从慧思的生平中可以看出,他早年学禅,颂《法华经》;后皈依慧文禅师,先后得到鉴、最等大禅师的点化,其志更坚。30岁左右到信州后,更建立禅斋讲解摩诃衍义,进入对《般若经》的弘扬。到光州后,又开始讲授《般若波罗蜜经》,并发誓文,奉造金字《般若波罗蜜经》藏于琉璃宝函中;其后培养的高徒智顗,不仅从教义上继承师说,深研《般若经》、《法华经》,还积极行动,在浙东天台山创建了天台宗。慧思到南岳后,更建禅林,研佛学,成为一代大禅师。这一切行实都说明,慧思是当时南方佛学的代表。

静琬的生平行实,主要体现在护法刻经上,即以从事实际的佛事活动为主。关于他的其他行实现不可考。静琬的刻经活动,至少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初期刻经,以石经山雷音洞刻经为代表。第二阶段,自隋大业末到唐初,转入对大部经的刊刻,先是刻五大部之一的涅槃部代表经《涅槃经》36卷71石,于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完成;然后续刻五大部之一华严部代表经《华严经》60卷,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完成。

这两大部经刻成后不久,即唐贞观十三年(639年),静琬也就圆寂了。

将上述静琬的佛事活动与慧思的佛事活动相比较,除了共性(如崇佛、弘法、护法等大前提)外,而在崇佛、弘法、护法的具体情节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别。例如:

第一,慧思对“般若”教义十分重视,静琬对此的态度则不甚明了,二者对佛经的志趣是大不相同的。第二,慧思与静琬两人都认为有“法难”,都有护法的表现,但对“法难”的计算方法则完全不同。

通过上述三方面的讨论,可以得到一个认识:慧思与静琬二人,生存时限基本上不同时,活动范围根本不在一个地域,学术思想差距也很大,可见他们不可能是道友,更不能是师徒。其为师承关系之说,是一种误传。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赵华] 标签:徐自强 吴梦麟 慧思 静琬 初探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