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夏年:辽金元明时代的北京弘法寺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审编黄夏年(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编者按:2011年10月9日,辽金佛教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广化寺隆重举行。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审编黄夏年在会上发表题为《辽金元明时代的北京弘法寺》的论文,他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辽金元明时代的北京弘法寺,两座弘法寺地处不同,所承担的功能也有别,但是作为寺庙,他们为佛教的发展都作出过贡献,并且在北京佛教史上留下了浓重地一笔。论文摘要如下:
辽金元明数百年间,北京地区出现了两座弘法寺。位于北京城南的弘法寺是曾经是公务机关与刻经之处,位于西山的弘法寺则是文人探幽之处,虽然两座弘法寺位置不一,且功能也有差异,但是他们对北京佛教的贡献不可抹杀,特别是城南的弘法寺,因为雕刻了弘法藏而名垂千秋。
北京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元明清以来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佛教一直是这里流行的最主要宗教之一。
唐代,北京是唐王朝的北大门,唐朝皇帝率领大军与高丽进行了百年战争,唐太宗为了纪念在战争中死去的将士,曾在北京城里建造了悯忠寺,即现在北京法源寺。唐武宗灭佛,据守幽燕的统治者石燕塘割据北京,阴奉阳违,没有执行灭佛政策,北方的佛教得以保存,为后来的佛教复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辽代统治者崇佛,皇帝在北京建寺斋僧,北京的佛教有了很大发展。
金元两代,特别是元代定都大都后,在全境内大力推行佛教,同时又尊崇藏传佛教,使北京城里的佛教格局起到了变化,藏传佛教开始传入内地。
清代继承了明代的佛教政策,北京的佛教一直作为中国佛教的中心之一,寺院众多,达三百余所,其中皇家寺院多所,建筑精美,香火燃旺。
现在,北京仍然是中国佛教界的领导机关所在地,中国佛教协会就设在城里广济寺内,领导全国佛教徒正在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辽金元时代的北京城南的弘法寺与弘法藏
中国历史上,金代早在建朝之前,邻近的高丽、渤海等国已经流行佛教信仰,金建国之后,女真族继承了辽代社会盛行的佛教信仰,成为金朝社会最有势力的宗教信仰之一。
在燕京城里众多的寺院中,曾经有过一座弘法寺,万历《顺天府志》又称为“洪法寺”。
弘法寺最早是属于管理断案狱讼和保管士兵财产的一个部门,由于战争的需要,士兵在外打仗,不可能携带财产,于是就委托弘法寺管理,打完仗后,再将财产返还。既然作为政府部门,那么这座弘法寺不会远离城外,当然会在城里。历史上北京南城一直是断案狱讼部门的所在地,一直到了清代也没有改变,如当时的菜市口就是刑杀犯人的场所,“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谭嗣同就在南城被杀头的。
作为一个政府部门,金代的弘法寺的佛教功能也许要稍弱一些,但是从现有的资料来看,金代的弘法寺中所含的佛教文化的功能是存在的,在刻经印藏方面的功能是很明显的,它可能就是一个管理佛教的部门所在地,或者是佛教的文化单位。
由于弘法寺的存在,给辽金两代的佛教文化增添了光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世事是无常的,这座曾经为中国佛教历史和文化作出贡献的寺院,最终也未能保存下来,到了明代时已经全然不见。
二、明代北京西山的弘法寺
在明代北京地区,有一座郊外西山的弘法寺,亦称“洪法寺”,弘法寺在都城西南三十里西山,昭孝寺(卧佛寺)与碧云寺之间,是一个令人开怀之处。
弘法寺所在的香山,一直是北京市最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区。山势奇异、林木茂盛、涌泉溪流、幽静清雅,有“山林公园”之称。
现在香山寺著名的佛教遗物有听法松,寺门两侧,有二株遒劲挺拔,枝叶繁茂的古松,状如听法,故名。石屏,下面的中间是《金刚经》,左为《心经》,右为《观音经》,背面是燃灯、观音、普贤像。山门内有汉、满、蒙、藏、四种文字的石碑,内容是乾隆书的《娑罗树歌》,以及一些石碑等等。
《集弘法寺后圃小山》——明代杨慎
黄鸟语春晩,青林生夏阴。禅宫静钟梵,宁知车马音。率尔成佳遇,晤言良所钦。对酒俯楼殿,步屣陟丘岑。谋野既有获,在远亦会心。怀哉幽寂地,兹逰可重寻。扰扰望城闉,欲去愧尘襟。
明代的杨慎以博学冠一时,这是一首咏春晚夏初弘法寺情景的诗。黄鹂在晚春的晚上唱鸣,树林被初夏阳光的树阴遮蔽。寺内静悄悄的,只有出来进去的车马的声音。诗人与朋友在这里佳遇,晤谈才感到相恨见晚。在寺外的酒楼俯瞰寺内的殿堂,慢慢地踱步在山丘。野外有收获,多远也会心,怀念这片幽寂的土地,下次再来寻觅故地。忧郁望着远处的北京城围墙,心里不由地生起了脱去尘衣的欲望。这首诗里,不仅描写了香山春天的美景,还描绘了弘法寺的的情况,寺里幽静清洁,寺外商业气氛浓厚,远处是酒楼,登高眺望京城,不免让人生起脱俗之感。
《顾舍人夏日过访弘法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
其一
屈指诸供奉,谁如顾虎头。还从视草暇,时作散花游。云入松房冷,风生茗椀秋。颇饶禅悦味,能为远公留。
其二
河朔尊堪藉,山阴兴未残。真成布衣饮,来听蒯缑弹。旧好论将尽,新知得暂寛。江湖何限色,大陆有风澜。
王世贞写的是弘法寺的夏天,正是浓荫弊日的避暑季节。
“其一”诗中是说,顾舍人的不多供奉,却在布施者中是最多的。走出室外,环视草地,心情放松,散花一游。低云进入松房,有一股清冷的凉风,在习习的凉风中品茗,好似走入了秋天。这是一种颇有兴味的禅味,悦人可馨,禅刹净土世界,是慧远在留客吗?
“其二”诗中是说,北方大好河山不可比,山阴草原至今仍然兴旺。如果我们真的布衣百姓,那么来到这里听听舞剑的声音,不是也挺好吗?旧时的议论再好总要过去的,从新的知己也能暂时得到宽慰。广阔的江湖充满了无限风光,满目的大地不时会有风澜生起。王世贞在弘法寺小住期间,曾经看到寺里有道藏,说明弘法寺是一座文化气氛浓厚的寺院。
明代河南按察使李攀龙撰的《同徐吴二子弘法寺台眺望》,是一首咏弘法寺秋景的诗,读起来颇有味。诗曰:
摇落偏惊祗树林,白云鸿雁亦萧森。何知潘鬓淹郎署,但许燕山壮客心。欲雨诸陵来朔气,西风千里动秋阴。悲哉联璧登髙赋,徙倚荒台见古今。
诗中一股大气,善用典故,读起来有震憾的力量。这是一首咏弘法寺秋景的诗。佛教将寺院称为祗园,在寺周外的树林可称为祗树林。这里可能指的就是弘法寺内外皆龙爪的槐树。在秋天西风的吹动下,寺院周周的树林发出了摩沙声,树叶在风中摇摆,天上的白云和远去的鸿雁也远离了秋刹。秋风萧瑟,怎知美男子潘鬓碌碌无为地淹没在郎署之内,耗费自己的一生,然而他还有一番要将一生许予燕山的雄心壮志。山雨欲来风满楼,明代的皇陵也在风雨之中充满了朔朔寒气,刮起的西风摇动了千里树林的阴霾。悲哉,各位诗友联炔登上了高高的弘法台呤诗作赋,在久远的荒台上纵论古今。
这首诗写出了香山秋天的萧瑟的悲凉心情,也揭示了弘法寺已经败落的情况,你看寺内的弘法台,已产生不了前人登高远眺时的出尘之意,只剩下了遑论古今的诸多感慨了。
弘法寺何时毁灭了,我们已经不知道了,历史资料记载在明宪宗年间,弘法寺已经完全没有了。“竹林弘法寺” 不在西山,与西山的弘法寺无关,是另一所寺院。明代灭亡是在1644年,所以西山弘法寺应该在明末清初以后才被毁掉了,以后没有重新修复,最终成为历史。
三、结语
以上笔者根据历史资料考察了辽金元明几代北京的弘法寺的情况。弘法寺这一寺名,一直在北京地区存在,辽金元时代是北京城南的弘法寺,该寺以寺院机关和出版弘法藏而留名于世,可以看成是一座刻经弘化中心。
明代西山弘法寺则座落在碧云寺之下,香山之上。它的规模不会很大,但应该精巧,除了殿堂之外,还有客房,并被森林包围。许多官宦文人都喜欢这个地方,在寺里小住。寺里殿堂闲散,草木花丛置于其间,铜钟声不绝,充满了禅味。室外有松杉龙爪槐树长朝天,岩石林立,寺塔高耸,天气好时可以望见远处的北京城围墙,让人生起脱俗之感。寺里有道藏,文化气氛浓厚。寺外有酒楼,是一处商业气氛较浓厚的所在地。一年四季,除了冬季之外,其它的春夏秋三季都是弘法寺的黄金时节,春天这里黄鹂唱鸣,百花盛开。夏天浓荫弊日,是避暑的佳地。秋天萧瑟悲凉,让人感伤。
西山弘法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吸引了当时的高官与文人前来高谈阔论,发思古之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两座弘法寺地处不同,所承担的功能也有别,但是作为寺庙,他们为佛教的发展都作出过贡献,并且在北京佛教史上留下了浓重地一笔。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48小时点击排行
-
108497
1踏雪游少林 感受独特韵味 -
79486
2安徽黄山雪后惊现美丽“佛光” 令人叹 -
78537
3习近平会见星云大师:大师送我的书 我 -
77552
4雪中探访千年古刹南京栖霞寺 银装素裹 -
59620
5沈阳一商场惊现“风衣弥勒佛” 前卫造 -
48772
6素食健康:震惊 肉食背后的25个真相 -
47722
7合肥一楼盘开业请法师祈福 公司领导现 -
36646
8西藏“90后”活佛:用新潮科技概念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