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历史因果莫轻谈 对“辽以释废”说的一点意见

2011年10月10日 17:36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综合 作者:刚晓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编者按:2011年10月9日,辽金佛教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广化寺隆重举行。杭州佛学院刚晓在会上发表题为《历史因果莫轻谈对“辽以释废”说的一点意见》的文章,他发表了对“辽以释废”此观点的杂感。文章摘要如下:

辽朝是中国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的一个北方朝庭,历10帝210年的辽朝,被金国所灭。辽朝到底因何而灭?灭亡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辽被金国灭掉之后,就出了一种论调,说辽朝是因崇佛而灭亡的。后来金国灭亡了,又有人说金是因信儒而灭亡的。关于这个说法,忽必烈曾经问过张德辉:

或云,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

就是说,忽必烈问“辽以释废,金以儒亡”这话有没有道理,张德辉是这样回答的:

辽事臣未周知,金季乃所亲睹。宰执中虽用一二儒臣,余皆武弁世爵,及论军国大事,又不使预闻,大抵以儒进者三十之一,国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儒何咎焉!

张德辉,生于公元1195年,卒于公元1275年,是入了《元史》的一代名臣,在这里他明确地说了,“国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忽必烈听了张德辉的这一番议论,《元史》中描述说“世祖然之”。

佛教的根本目的是成佛度众生,《妙法莲华经》中说: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佛之所以出世,就是为了度化众生成就道业。这是佛教的最根本目的!一切佛教经论言教,都是围绕着这个目的而展开的。具体到我们当下的佛教界,一切所作所为自然也都得围绕着这个目的,不然的话,就成口诵佛号,但离佛日远了。

研究佛教史,实际上我们都应该明白,这些所谓的佛教史著作,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严格正史,那本是编著者弘扬佛教的著述而已,这是弘道著作,而不是正史类著作。因为它们的根本目的是弘道,不是正史类著作,所以通常也就不会去严格辩诬(或者说是“辩诬”工作做得不够好),因为不曾严格辩诬,所以,若去考证那里面事实的真假,只能得出胡适先生说的“从前许多大师,对于禅宗的材料,都爱作假”,甚至说“整个一部禅宗史,就是一部造假史”。出现这样的结论,我只能说,胡适之先生在这方面,所有的也仅只是作为一个学者的学术良心而已,但仅此而已!

真实有两种,一种是史料的真实、事实的真实,一种是思想的真实。从史料真实这个层面来说,谁都不能保证。董狐以直笔著称,但我们更多的史学家不是董狐,而是房玄龄(房玄龄答应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无理要求,篡改《起居注》、《实录》,影响相当不好)。历史确实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虽然说这话在上高中时历史老师就批过,但现在我们反而更觉得这话靠谱。

当然,作为一个出家人、修行者(也包括在家居士,因为有些僧传并不是僧人编的),是不会去刻意造假的,但为了弘道,在作某位僧传的时候,是会有取舍的,隐恶扬善这是一定的。

在刚出家的十几年里,我说了不少佛教中不好的情况,说实在的,不但没有起到当时自心中想要的净化佛教的作用,反而给佛教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这多年我已经尽可能的闭嘴了。若实在忍不住,我会尽量直接对做错事者本人说,而不会再如刚出家时那样鲁莽,我自认为这是一个进步。

所以,我们对历史,只要求思想的真实(说实在的,思想想造假也是造不了的),要是要求史实、思想皆真实的话,这要求恐怕没有人能够做得到,对于史实,只要不刻意造假就够了。

所以,关于史实细节方面,陈晓伟先生的所举,我们不用多费心,我相信基本上都是可靠的,这本就是学者们的所长。

陈晓伟先生的文章,第一部分是契丹与佛教的渊源,第二部分是佛教在辽代的大致传播轨迹(原文用的是“发展”,对于佛教徒来说,我更愿意使用“传播”这个词),第三部分主要是说社会给佛教提供的滋养环境,第四部分是描述佛教界的日常活动。从总体上来说,这四部分是描述,到了第五部分,是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我们看一下这一段话:

大安三年(1087),辽朝诸路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官府随即采取赈济贫民、免除灾民租赋等多种措施来缓解时下窘境,寺院也参与其中,五月有“海云寺进济民钱千万”。又道宗之末世,“经费浩穰,鼓铸仍旧,国用不给。虽以海云佛寺千万之助,受而不拒。”寺院如此阔绰,这颇令人意外。对于这一问题,正如刘浦江教授所言,“国家竟反过来接受起寺院的施舍来了,这是在辽朝的佛教政策下出现的一种值得深思的现像,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佛教兴盛与国家衰微之间的关系。”总的看来,佛教及寺院集团已成为令人畏怖的社会势力,且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吞噬了国家的巨额财富,或正逐步瓦解着辽王朝的统治。

在我们佛教的传统中有个说法,叫“佛教兴、国家兴”,就是说,佛教的兴盛与当时国力的强盛大致同步,当然这只是相对来说的。可是,这里却说因为佛教的兴盛,所以使得辽代“国家衰微”了。

辽朝诸路发生了严重自然灾害,这时“海云寺进济民钱千万”,“国家竞反过来接受起寺院的施舍来了”,关于这个事实,刘浦江教授竟然说是“一种值得深思的现像”,说实在的,这有啥值得深思的?我们从两方面来说:

一,从海云寺的角度。佛教本就是普度众生的,众生有难,我们就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努力来帮助灾民度过难关。别说佛教徒了,只要是个人,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看到同类在受苦受难,谁没有恻隐之心、同情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拿钱出来,这是正当的。

二,从朝庭的角度。“国用不给”据陈晓伟先生文中注释,是引自《辽史》卷六十,在国用不给的时候接受寺院的“施舍”,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即使“国用给”也是可以接受的,这根本就无可厚非。

2008年四川发生了五一二汶川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在这大灾大难的面前,全国的同胞都伸出了援手,世界各国也都相帮。我们佛教界当然也不例外,像什邡罗汉寺收容灾民,打破禁忌,让孕妇在寺庙里生产,还说啥?在天灾面前,救人就是最大的事!有僧尼也在现场参与救灾。说到了捐款,各地的佛教界都有捐款,而且像杭州市佛教协会,捐款的数量还是相当的大,后来还援建灾区学校等等。

要是参与救灾、救济灾民这也成了值得“贬义地”深思的现像的话,这社会可真让人欲哭无泪。天下还有好人的活路吗?

刘教授还举有南北朝时候的数据,说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僧侣动辄就是二百万、三百万,不过,刘浦江教授也说:

这些数以百万计的僧尼当然并不都是出家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为避役而依附于寺院的编户,实际上他们照旧耕织为生,真正不耕而食的僧侣,其数量是很有限的。

这话我就不明白了,这岂不正好说明了是政治家有问题吗?而且,其中的“不耕而食”(这篇文章中还有“不劳而食”等用语),奇了怪了,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有人打猎、耕织,直接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有人开矿、经商,先赚到钱,拿钱换来生活资料;有的人作教书先生,培养下一代;有的人读书作文,创造精神财富……社会不就是这样的五花八门吗?这样才能构成色彩斑斓的世界,难道整个社会人人都得直接耕织?那么,皇帝没有直接去打猎、大臣没有直接去犁地,老师没有直接去收麦子,是不是都该算作寄生虫呢?《诗经·魏风·伐檀》中说:“彼君子兮”,“不稼不穑”“不狩不猎”,难道真的就是“不素餐兮”?要这样说的话,我们大家也不用干别的了,都该去种地才是正道。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刘浦江教授说,“‘辽以释废’的结论是允当的。”实在不能让人心服,把一个朝代灭亡的责任推到佛教的头上,是政治家(或许只是所谓的“学者”)小肚鸡肠的体现,佛教从来就不是国家政治方向的决策者,这就足以说明“辽以释废”的无理了。

我这不是论文,只是杂感而已,但不说不快。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邢彦玲] 标签:历史  辽以释废 佛教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