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李纯甫研究的几个问题

2011年10月09日 17:14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闫孟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闫孟祥: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李保华)

编者按:2011年10月9日,辽金佛教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广化寺隆重举行。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闫孟祥在会上发表题为《李纯甫研究的几个问题》的论文,文中就李纯甫的认识境界、“中国心学”体系、对理学家的批评、对儒学——理学体系的认识四个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论文摘要如下:

一、李纯甫的认识境界

研究者普遍认为李纯甫在三教关系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那么李纯甫的三教主张立基于什么基础上?他的认识达到了什么境界?

理学是他从学最用功的方向之一。他早年曾经广为涉猎,而最初获得见识的突破,是受道家思想的启发。然而,较成熟后见识的提升,是从佛学得到。

考察李纯甫的思想历程,可知他经历了短时间见解的变化。耶律楚材就说他“翻然而改”:

屏山先生幼年作排佛说,殆不忍闻。未几翻然而改,火其书,作二解以涤前非。(《湛然居士集》卷十三)

综合各方面记载,这种知见突进发生在与万松行秀谈禅的时期,在万松行秀的激荡下实现的。
李纯甫最引人注意的一个行为方式是他有放浪形骸的一面。

因其对与年少的人交往随意,以致被认为不自重。历史上有“狂禅”,自以为看破红尘,放浪形骸,无拘无束。李纯甫与那种狂禅的现象并不相同,他仍然著书立说,并参与一些事情。

李纯甫一方面未曾忘记“一心还入道”,但,另一方面又有放酒自纵的一面,因此,应该是在理悟的境界中。

二、李纯甫的“中国心学”体系

对李纯甫的“中国心学”,不少人认为,因其著述遗失,一些内容难以了解。从他留下的著述中看出,他是以佛、道、儒所体现的思想方法,体悟儒、释、道的核心义理,然后以之为核心,形成系统的思想,所以,他的体系实际是在儒佛等体系基础上的理解而已。

他自以为,他的“心学”是“嗣千古之绝学”,而宋儒声称要为“天地立心,生人立命,往圣继绝学”,但他们“皆不及”,他的“心”才真正继承三教圣人的绝学。他之所以谈论佛、道,批评宋理学家对佛、道的指摘,是因为当时已形成三教互相矛盾的见识,导致认识的错误。

很显然,他主观上是要用“道”统一儒、释、道三家思想,而不是用佛教统一儒、道。只不过事实上他用佛教的思想来阐释、论证他的心学,出现主观目的和实际作为的差异。

由此亦可知,李纯甫提出心学,并不是要建立独立的学说体系,所以,他不需要全面论证心学学说。但在论证有关思想时,学说体系还是清晰可见的。认识其体系,只需抓住他的学说核心,即可勾勒出来。

与大乘佛教、理学等思想体系相同,他的学说的核心,体现在心、性之说。

“心”,作为万物本根,所有现象及心都出于此,“天地以之生,鬼地以之神。”据之,现实心所见所闻,都是一种相对的“见闻”,“以形相禅,其形化而心与之然。”物象因此“心”,物象的生化亦因此“心”。心是此“心”与万物对立时的状态,万物亦是此“心”对心时的状态。一切眼见耳闻等统体是此“心”,具体某一事状亦是此“心”。如此处所说,“心”有两个层次,作为万物本根的“心”,和体现在万物上与万物相对的现实的心。

关于其“性”说,他多处谈到。

性为本体,无动无静,无生无灭,外物现象有生有灭,无关本体。犹如水能生沤,沤生沤灭,非水生水灭,水从未变成其他物质。

显然,他所说的“性”,与大乘佛教的“本来面目”相同,含义是万法之本。

事实上,在李纯甫这里,心生万物具有完整的大乘佛教内涵,如大乘佛教认为,现实的心是其执著的直接动因。现实心起执着,积存于本心,即阿赖耶识,为后世的种子。此世报尽,阿赖耶识为心执着,成为新的世界,和新的具体之心。李纯甫的鬼神说,是这一认识的典型表现。
他的鬼神观,正是大乘佛教的六道轮回说。心是人生最关键的部分,具有能动性。现实心如何,是自己一生的关键,不仅决定人的吉凶祸福,决定来生的世界,修行也在心上。这也可以说,现实世界本身原本是本心的化现,由具体事物的心攀援之而有现实世界的形象。

有了心、性作为思想的核心,本体以及由本体生成物象世界的思想已经具备。因此,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能够从心、性说中解释。李纯甫在“心说”的上下,分别就此“心”如何与道家强调的长生久视、儒家强调的治世相通,作了论述。

李纯甫把佛教的思维方式方法,运用于儒、道的道理之中,并因之,形成了统合三家的说法。他的心学体系事实上只勾勒了一个框架,儒道思想,尤其儒家的治世思想,尚难真正纳入他的这种心学体系中。如所周知,到宋元时代,三教兼容思想的发展,逐渐形成“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三教互补基本观念。如何通融各家内部,是三教兼容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李纯甫的心学适应了这一需要,有相当的意义,但因论证不足,融通各家的意义有限。

三、李纯甫对理学家的批评

对理学家予以批评,是李纯甫引起震动的重要之点。对他的批评,历史上有赞扬也有猛烈的抨击。对此,现代学者多有关注,此处以为,他对理学家的认识,有其正确之处,也有错误之处。

(一)、李纯甫认为,宋代理学家,没有真正认识佛教,许多批评,与佛教本义不合。这种认识与理学家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合。

(二)、李纯甫认为,理学家不少说法,盗自佛老。这些说法,多与事实不合。

四、李纯甫对儒学——理学体系的认识

笔者以为,解决儒学——理学与佛学的关系问题,关键在于对双方理论体系要有清楚的认识。双方都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体系的某一方面不同,不说明两家有根本差异。儒学到宋代理学学者,他们有强烈的入世意识,要为“生人立命”,解决当时宋代的社会问题,因而,他们的理论更关注人生,有用于社会。理学家批评佛教的一个重要基本点,就是佛教对社会无用。从人的角度观察义理,是理学家的基本特点。这样就导致了理学的道理是人的道理,用世的意义突出。而佛教获得根本解脱,悟道是其最基本的方向。必须放下所有的执着,才能真正悟“道”。在佛教中,人仅仅是“众生”之一,不仅要超越人,甚至要超越“众生”,因此,落在人的层次上,也是执着,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家从概念的内涵、到体系的展开,都不相同。但两家思想的落脚点是从现实世界说明本体,从本体规范现实世界,因此作为其核心思想的“本体”说,没有本质的差异。思想核心相通,概念的内涵、体系的展开不同,就不是根本问题,而可以兼容,甚至趋一。致力于三教(或二教)兼容,对此必须有较清楚的认识。李纯甫对双方体系的差异有所认识,但他并没有充分对此予以探索,并因之留下了不少问题。

在他的著述中,并没有强调两家是用于世间和超越人生社会的差异,因此,只能说他初步意识到了两家体系不同,而没有在两家体系问题上多下功夫。

尽管如此,李纯甫对思想发展的贡献是显然的,他认识到了两家系统的差异,而不是用在自己的系统概念强加于对方,对对方予以批评。这一点较之理学家对佛教的态度,已经更为客观。与其前儒佛“迹异道同”的说法相比,也更进了一步。

当前,传统文化的研究正在走向深入,关注中国文化的融合性,是走向深入的必然。李纯甫思想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借鉴,但此文看法难掩肤浅,敬请批评指正。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崔越] 标签:李纯甫 个问题 心学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