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关于朱弁的追迹调查

2011年10月09日 17:00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邢东风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邢东风:日本爱媛大学教授(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李保华)

编者按:2011年10月9日,辽金佛教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广化寺隆重举行。日本爱媛大学教授邢东风在会上发表题为《关于朱弁的追迹调查》的论文,他认为朱弁是苏武式的民族英雄,也是中国历史上讲忠义、重气节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朱弁的经历以及与他相关的史实和遗迹,迄今极少有专门性的研究。作者根据实地调查和文献记载,就朱弁的相关史实和遗迹进行考察,添补了该研究的缺欠。论文摘要如下:

三晋大地,历史悠久,文物璀璨。山西北部历史文化名城大同,至今保存有许多珍贵的佛教历史遗迹,诸如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上下华严寺等,都是闻名遐尔的名胜古迹。此外还有一座善化寺。

善化寺是迄今保存相对完整、规模宏大的辽金佛教寺院,整体布局保存了唐代建筑风格,建筑和造像体现了辽金时代高超的技艺水平,因此这里不仅是辽金建筑的珍贵遗存,而且是辽金佛教文化的综合宝库。

其实善化寺的精彩除了建筑和造像以外,还有寺中保存的碑刻。沿着碑刻提供的线索追踪溯源,可以把握与善化寺相关的历史侧面。本文的话题就从善化寺内的朱弁碑说起。

一、朱弁碑与善化寺的历史

善化寺虽然历史悠久,可是很少见于史籍记载。迄今为止,对于这座寺院历史的了解,基本上只能依靠寺内保存的碑文。善化寺内今存碑刻4通,其中题名《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的碑刻,当地俗称“金碑”或“朱弁碑”,在善化寺所存碑碣中刻立最早,碑文所记又是后来有关善化寺历史记载的张本,因此最有价值。

朱弁碑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诸项: 第一,说明“补理故寺”在佛法上的根据。第二,说明普恩寺(即善化寺)被破坏的状况以及修复的经过。第三,描写修复后的普恩寺。第四,称赞圆满大师的功德。为第五,回顾作者与寺僧交往的经过,并追溯该寺的历史。

作者朱弁自天会八年(1130)移住寺内,“因得与寺众往来,首尾凡十四年如一日”,亲眼目睹修复过程,于是写下这篇碑记。普恩寺建于唐玄宗时,原名开元寺;作者根据当时寺内尚存的清泰三年(936)所造铜钟上的铭文,推测寺名改于五代后晋初期,期待后人弄清改名的原因。

关于碑文中提到的普恩寺“辽末以来,再罹锋烬”之事,虽不见于其他史料的记载,但参照辽末金初的史实,可以大致了解当时的背景。

普恩寺的修复始于金天会六年(1128),完成于皇统三年(1143),竣工时间与碑文的写作刚好同年。修复工程历15载,可见进展艰难。工程的发起人和主持者为圆满大师。当朱弁写作这篇碑记时,圆满74岁,然则当其发起修复工程时,已是花甲之年。关于圆满的生平事迹,不见于其他史料记载,幸亏有朱弁碑的保存,后人才得以知道大同善化寺的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功德无量的高僧。

根据朱弁碑的落款部分,可知当时题写碑额的是丁暐仁,书写碑文的是孔固,刻碑人叫解遵一,主持立碑的是当时普恩寺内的三纲,即寺主惠躅、上座行完、都维那栖演。由于史料有缺,其中大部分人物的情况今已无考,但是关于丁、孔二人,尚可略知消息。

二、朱弁的生平与佛教

历史上的朱弁究竟是怎样的人物呢?

朱弁(?-1144),字少章,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少时聪慧好学,20岁后入太学,受到太学教授晁说之的赏识。后曾一度在史馆奉职,又随晁说之归新郑(今属河南),娶晁氏侄女为妻。新郑位于开封附近,又离古都洛阳不远,地处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朱弁在这里跟随博学多才的晁说之游学,见闻日广,陶醉于学问掌故,以至对科举仕进也失去兴趣。朱弁在这里生活了20年,这是他一生中仅有的一段安逸而又惬意的时期。

公元1126年12月至次年3月,金兵攻占开封,俘虏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朱弁入金之后,曾对金相粘罕申明和解之意,但是不被理睬。后被安置在云中(大同)使馆,表面受到礼遇,实则形同软禁。

不肯屈从金人,在当时要冒生命危险。对于死,朱弁毫不畏惧。不过,朱弁还算不幸中的万幸。他在大同期间,不少金国达官贵人请他为师,以为子弟传授知识,许多人还争相传颂他的作品,并以得到他的作品相夸耀。公元1143年8月,宋金达成和议,朱弁与洪皓、张邵一同回到临安(杭州)。受到高宗接见。朱弁建议高宗把握时机,在遵守和议盟约的同时,不忘收复失地的准备;又献上在金国得到的六朝御容及宣和御集书画,并将北方十余名忠臣义士的死节事迹上奏,请求朝廷褒奖。高宗感其艰苦忠贞,欲授官职,却遭奸相秦桧作梗,结果只落得直秘阁(相当于文史馆)的闲职。次年4月在临安病逝。

朱弁除了作为南宋使节之外,还是一位诗人和学者,生前写过很多著作,如《聘游集》、《奏议》、《尚书直解》、《曲洧旧闻》、《续骩骳说》、《杂书》、《风月堂诗话》、《新郑旧诗》、《南归诗文》等等,内容包括诗文、诗话、杂著以及经典解说。

朱弁既是晁说之的学生和侄女婿,又受其师影响,他本是一位倾心古学、怀疑训诂的新儒家学者。不过,在他的思想视野中,对于佛教的问题也曾寄予关心,他关于佛教问题的议论至今还有保存,朱弁碑就是其中之一。从这篇碑文可以看出,他对佛教相当了解,而且与普恩寺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但是关于朱弁与佛教的关系,既未见于史传论述,又不见于今人的研究,这里不妨作一探讨。
上文提到,朱弁在碑记的开头,首先就“有为功德”的问题发表了一番议论。在他看来,人们依循菩提达磨对梁武帝的说法而否认有为,实际上佛教的教义必须通过经典来传达,诸佛菩萨境界也要由寺庙来体现,有为不仅可以积累福报,而且可以诱导众生,因此功德无量;达磨提出的只是解救一时弊病的权宜之说,并非真的否认有为功德。其实,尽管禅宗否认有为功德的说法流行甚广,但是持相反看法的也一直大有人在,所以朱弁的观点并不新鲜。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他何以会有这样的看法。不过从他与晁说之的密切关系来看,不排除他受到后者影响的可能,因为晁说之刚好既信奉佛教,又持有类似的观点。

朱弁自号“观如居士”,这个字号本身就显示它的主人深知佛理。关于朱弁与僧人的交往,史传没有记载,但是根据朱弁碑文的记述,可知他在使金期间绝大部分时光在善化寺内度过。大概朱弁初到金国时期,金人千方计迫使他屈从变节,但是威逼利诱不见效果,于是将他弃置冷落,结果善化寺成为朱弁的栖息之地。他长期住在善化寺,显然与寺内僧人的关系非同一般。朱弁在碑文中对圆满大师称赞备至,显然不仅孰知其人,而且深怀敬意。另一方面,善化寺僧请朱弁撰写碑记,也表明寺僧对他恭敬有加。

 综观朱弁与佛教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他与善化寺僧人有过直接的交往,关系密切;二是他对佛教中一般流行的功德、果报、瑞应、境界、转世等说法深信不疑;三是在佛法抉择上推崇天台和净土,而对禅宗心法有所不取,但也不是一概否定;四是他的佛教观点与晁说之基本一致,或者说他直接受到了后者的影响;五是他的佛教信仰与忠君爱国的观念互为表里,正是因为这样,他才特别尊敬既深信佛教又忠于国君的僧人,以及相信宋太祖和宋高宗为定光佛转世的说法。此外,他的《曲洧旧闻》记录北宋的逸闻故事,其中有一部分就是佛教故事,这些逸闻大多得自晁说之的传授,同时也表现了朱弁本人对佛教的关注。

三、朱弁身后种种

从朱弁去世直到现代,在他生活过的大同和杭州,都有哪些与他有关的人物、事迹和遗迹呢?
朱弁的生平事迹,因朱熹撰写《行状》而流传青史。

朱弁生前九死一生出使敌国,羁留异域孤苦艰难,回朝以后又遭奸臣压抑,死后按遗嘱本应归葬故里,但是子孙贫困无能为力,遗骨停放智果院长达40年,最后由于侄孙朱熹的努力,他的英灵才终于入土为安。

到了元代,朱熹六世孙朱圭任庆元路(今浙江宁波)学官,在朱弁墓旁修建了一座“永思堂”,代表了朱氏后人对朱弁的怀念。

朱弁生前写过很多诗文,但是他的诗集没有流传下来。大约在金国灭亡前后,诗人元好问(1190-1257)收集金代诗作2千余首,编成《中州集》一书,其中包括朱弁的诗作38篇。从文献记载来看,在明清时期,朱弁的遗迹曾引起一部分人的关注。特别是在明末清初,或许因为异族入侵、天下剧变给人心中留下深深的伤痕以及国破家亡的隐痛,于是有些熟悉历史的人,当见到朱弁的遗迹时,不免抚今追昔感慨无尽。目前所知当初曾经写过凭吊朱弁作品的有向杰、彭孙贻、朱彝尊、厉鹗等人。

再说一下戏剧中的朱弁。在历史上,朱弁的故事被搬上戏剧舞台,可算他身后最大的哀荣。剧中情节与历史上真实的朱弁经历有所不同,实际上是将朱弁当时许多出使金国的南宋使者的经历加以凝缩、又结合其他历史剧的情节处理手法、并经过不断的加工改编而成。

但是可以肯定,朱弁戏最晚在明代已经出现,迄今至少有数百年的历史,其中小梨园戏和莆仙戏中的朱弁戏的历史最为悠久。由于这些传统剧目的保存,所以朱弁的名字在闽、粤方言地区一直为人们所熟知。

四、关于朱弁的遗迹

朱弁使金期间曾住大同善化寺,晚年回到杭州,死后亦葬于此。与他相关的历史遗迹,今有大同善化寺和朱弁碑保存依旧,那么杭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根据史料记载,在杭州历史上,与朱弁相关的地点主要有以下几处:一是白龟池,附近曾有朱弁的寓所;二是智果寺,朱弁死后,灵柩曾在该寺停放40年;三是朱弁墓,由朱弁的侄孙朱熹于淳熙十二年(1185)前后建成;四是朱弁祠,系后人为纪念朱弁而建的祠庙。

五、余论

苏武留胡节不辱是千古流传的佳话,随着这个故事的流传,讲忠义、重气节的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苏武式的英雄人物,其中之一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朱弁。朱弁身后,他在后人的记忆中并非那么清晰,即使有幸被搬上戏剧舞台,但是也只限于东南一隅,其身后哀荣与生前付出远不相应,他的名声与他生活过的善化寺一样,似乎常遭世人冷落。在他生活过的大同与杭州,都曾留下英雄的遗迹,历经岁月沧桑、人世代谢,有的遗迹至今完璧如初,有的早已踪迹全无。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崔越] 标签:迹调查 化寺 辽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