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略论万松行秀的禅学思想

2011年10月09日 14:55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昌莲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昌莲法师:苏州寒山寺(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李保华)

编者按:2011年10月9日,辽金佛教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广化寺隆重举行。苏州寒山寺昌莲在会上发表题为《略论万松行秀的禅学思想》的论文,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行秀的禅法思想。论文摘要如下:

一、生平行履与开悟因缘

万松行秀(1166—1246),法讳行秀,自号万松,世称万松老人。诸多学者认为他在15岁时,便辞别父母,自河南沁阳远至河北邢台净土寺出家,剃度和尚为赟允。至年满20岁,受具足戒后,五夏满,就开始了参学行脚的云水生涯。到今北京一带参扣丛林知识,以发明心地。先历潭柘寺,后至庆寿寺,投胜默光老人座下寻分晓。

胜默老人教行秀看唐代长沙招贤禅师“转自己归山河大地”的话,极力参寻半年之久,仍是落了个“全无由入”的窘况!见此,胜默说:“我只愿你迟会!”。经过一段时间的静虑后,行秀果然“一日有省”。胜默老人为令行秀密密保任故,藉洞上“回互”手段,转换话头,教其转看玄沙点灵云未彻处,也就是指唐末玄沙师备说灵云“因桃花悟道”而“未彻”之语。就因其一念欣喜心作怪故,行秀久参不契个中玄妙。

行秀在胜默处因换看“灵云未彻处”不契故,就离开了庆寿寺至磁州(治所在今河北省磁县)大明寺谒雪岩满祖。行秀参究得力处应归功于潭柘寺亨禅师的开示,这使他明白了“活句”与“死句”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能从二元相对壁垒中脱颖而出,则自能契悟诸法实相,彻见本来。万松在雪岩满祖与潭柘亨祖的启示下,经过一番苦力参究,终归因缘凑泊,一日因见鸡飞而大悟。行秀向满祖急呈所见,深得印可,并付衣偈,绍洞上家风,继雪岩禅法。如上所说,是为万松行秀的悟道因缘。

就行秀的生平行履而论,他以禅者的高风亮节赢得了金、元两朝的崇敬。

行秀住世时,曾统管“两河三晋”地区佛教多年,影响颇着。有嗣法弟子120人,其中以和林北少林寺雪庭福裕、大龙华严寺至温、中都报恩寺林泉从伦等最为著名,以及士大夫耶律楚材、李纯甫等。

二、禅书语录与著述体例

据说行秀的著作颇多,但皆淹没不见,据学者统计,犹可考其名者大概有:《糠禅赋》、《释迦文佛赞序》、《心经风鸣》、《释氏新闻》、《万松老人万寿语录》、《鸣道集》、《辨宗说》及《祖灯录》六十二卷。现仅存者,唯《从容录》与《请益录》而已。

就体例而论,《从容录》在结构上似乎是完全承袭了圆悟《碧岩录》的体例而成书的。行秀认为他自己所著《从容录》一书有三点特色:其一、他依照圆悟《碧岩录》每篇皆有“垂示”的惯例,他亦在举公案前安“示众”之语,以篇篇皆有为备。其二、他仿照圆通《觉海录》的文句紧凑性,尽量使自己的评唱语言保持一以贯之的特点,不令因文句之间的支离破碎而导致公案的断片,使学者无从摸索。其三、本书虽多出口占,为门人笔受而成。但案例、颂文中所附之夹注(着语)皆为老人亲自笔消而成,故言“至于着语、出眼、笔削之际,亦临机不让”也。

若将《请益录》与《从容录》比较而言,《请益录》在体例上稍简,略去了每篇之“示众”,而是把本则公案与天童颂古柔和在一起进行评唱的,在说理上更为显得严密有致。

今天,多数学者认为行秀的评唱是承袭了《碧岩录》的旧例而来,只是继承了传统而未有自己的发明与创新。从结构、体例而论,特别是行秀的《从容录》与《碧岩录》无有多大出入。但各自著述的出发点的确不同,圆悟较为主动地阐述自己的禅法主张与会通公案的方法及见解;而行秀则处于被动地位,在会通前人见解的基础上突显自己的思想。圆悟抑人扬己,行秀藉人成己。从洞上柔和、绵密的角度而论,行秀“述而不作”的著述态度更能体现其谦逊、随和的翩然之风。

三、禅法思想

万松行秀法从雪岩满祖,并受其衣偈,自然理当弘传曹洞正宗。就他著作中现存的《从容录》、《请益录》看,因他素抱“述而不作”的著述态度故,从文字表面甚难窥探出他的禅法思想的鲜明特色。

行秀道行高峻,佛学造诣高深,“纵横理窟,深入佛海”。在佛学思想方面,他既是开禅、教合一的先驱,亦是会通儒、道、释三教的元勋。在举扬宗风方面,他旁通临济、云门,正弘曹洞,以取长补缺。

1、本乎一心,会通三教,力弘曹洞

佛教传入中国的标志,就是佛经翻译事业的开始。佛经的翻译是建立在儒学文字基础上的,以汉字为载体的;又以老庄虚无之学为义理之旁通,即南北朝时的“格义”佛教。这么说来,儒、道、释表面上看似各自孤立存在,骨子里其实多少有着些关联。三教的会通,早有征兆。

禅、教一致,源于华严与禅,其彼此之间的契合点在“心”,也就是说华严所重“三界唯心”之说与禅宗的“明心见性”说,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彼此所谈之“心”并无根本不同。

藉教习禅者,难忘知解;离教说禅者,偏重于理悟,唯尚空谈,不务实修。行秀以反诘的语气道出了禅的本来面目——不可说、不可行,可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也。

行秀一生恒业华严,而又广引《华严》经文评唱公案,倒不如说他是在继承了密宗儒、释会通的基础上,本乎一心,会通儒、道、释三教。因为金、元两代文人思想的整个学术背景,是源自北宋以来新兴的儒家学说而成的,有着浓厚的“三教合一”思想的倾向。

行秀本乎一心,会通了儒、道、释三教。行秀的评唱文字,在在处处,皆以谱写默照禅风为己事。

2、以“即妄即真,理事双照”为禅悟理念

行秀本“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说,则以“即妄即真”为其禅悟理念。

行秀认为三界万法悉皆不能离开我人心识而独存,可谓心外无法。所以须向内心深处去参究看,藉心识的作用方可转物。若能转物,则直下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同一鼻孔出气。他在《请益录》中评唱“楞严推心”一则时强调了“即妄即真,点化之旨”的重要性。行秀“即妄即真”禅悟思想极为浓厚,这与《楞严》、《圆觉》等大乘经典不无关系。

行秀的“理事双照”思想,应是出自华严相机无碍互成义而来,这正是他“花又不损,蜜又得成”的真实写照。华严宗之“四法界”,皆由“一真法界”而来。唯有于理事双照的参究中,以回互工夫,转入事事无碍境界中,方能契入实际理地,亲见本开面目也。

3、以“无念”为参禅悟道的宗旨与方法

总之,行秀在参究方法上,以“无念”为宗,即是要令学人于二六时中,不于六根之“见、闻、觉、知”作用上强生主宰、硬起分别,确保念念无念。以妄想为境界,即是要令学人正当妄念纷飞时、万境杂陈之当下,试急急以一念回光猛地提起,向一念未生处看去。这样则是以调虎离山计,牵引现前一念从二元相对意识中脱颖而出,以实现当下的自在解脱。若念念如是,则即世法而修佛法,即入世而又出世,即消极而又积极,虽出入烦恼荆棘林中而又不被烦恼磕绊,可谓“干戈丛里,横身直过;荆棘林中,摆手便行”也。另外,行秀亦提倡于现成公案上大下疑情而参的方法,目的在于破疑除妄。似乎他引天台之“四运检心”法,及临济之“看话头”法为方便,作为参“默照禅”的助缘。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崔越] 标签:行秀 万松行 禅学思想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