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从与基督教比较的角度谈佛教的慈善和社会服务

2011年10月19日 16:31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综合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张庆熊(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摄影:丹珍旺姆)

编者按:2011年10月18日,上海玉佛寺觉群文化周在上海玉佛禅寺隆重举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张庆熊在会上发表题为《从与基督教比较的角度谈佛教的慈善和社会服务》的论文,他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佛教慈善和社会服务的佛学依据,基督教的慈善和社会服务的神学依据,佛教和基督教的慈善和社会服务各自的特点和相互间的差别。论文摘要如下:

一、佛教的慈善和社会服务的佛学依据

佛教的慈善和社会服务的佛学依据主要是“普渡众生”的宏愿、“怜悯”的情怀和因缘果报的理论。众生有苦难,佛陀慈悲,发宏愿普渡众生,解除他们的苦难。佛陀为普渡众生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佛教中流传,佛陀为救面临饿死的幼虎不惜把自己的身躯让母虎吃的故事;为救被老鹰捕食的鸽子,不惜挖下自己身上的肉的故事。在佛陀的这种崇高精神的感召下,佛教信众热心施舍,进行社会服务。“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六度以布施为首”,这些说法表明,佛教的“渡人渡己”本身就包含慈善和社会服务。

佛教对人间痛苦之根源持独到看法。人为什么有苦难呢?在佛教看来,痛苦是恒常的,人生无常,要摆脱痛苦,就要克制乃至泯灭人的私欲,无欲无求,涅槃极乐。

佛教认为:度生死之海,达到摆脱轮回的涅槃彼岸的法(波罗蜜之行法)有六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这六度都是有所针对的: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心;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邪见)。由此可见,要消解人生痛苦,只守住佛门的清净地还是不够的,还要通过社会服务介入社会人生,度自己的烦恼,度众生的痛苦。在这“六度”之中“布施”处于第一位。在现在的社会条件下,“布施”就是慈善和社会服务。由此可见,慈善和社会服务与“禅定”等一样重要。

二、基督教的慈善和社会服务的神学依据

基督教神学的慈善和社会服务的依据主要是耶稣的“爱人如己”的教诲,“救赎”的教义和“末日审判”的告诫。

耶稣把一切律法的核心归结为两条:“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耶稣把“爱人如己”放在如此高的地位,可见基督教对慈善和社会服务的重视。

“救赎”是基督教的核心教义。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犯了原罪,被上帝驱逐出伊甸园,从此过着痛苦生活。但上帝仍然关爱人类,派他的独生子耶稣来到人间,传播福音,以自己在十字架上的死为人赎罪。

在基督教看来,经过末日审判,德福将得到统一。有德之人终将得到幸福,作恶之人终将受到永罚,尘世的不公在天国得到更正。这有点像佛教的因果报应之说。不过,基督教的这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次性的,是创造世界和主宰世界的上帝审判的结果,而佛教的因果报应是众生的业力所为。

在基督教中也有反对慈善和社会服务的一些声音。他们认为:基督的国是在天上而不是在地上,基督教应该只做牧灵的工作,把基督徒的灵性生命引入天国;慈善事业和社会服务属于地上的工作,不是基督教的本职工作。他们的这种观点得不到主流基督教的支持。主流基督教主张,基督徒在“地上”的爱心活动与对“天国”信仰密切相关;在基督徒的信仰、希望和爱之中,可以看到终末的圆满和天国的光芒。

基督徒通过道德实践,把上帝体验为一种实在和力量。只有从这一价值判断中取得信心并体验到它的力量和真实性的时候,才获得对上帝和天国的崇高认识。

三、佛教和基督教的慈善和社会服务各自的特点和相互间的差别

由于佛教和基督教在慈善和社会服务,在实践方面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差别。

基督教的慈善和社会服务在受惠对象方面讲究秩序之分,而佛教则强调无差别原则。就我所知的一些实例而论,基督教在颁发奖学金的时候,大多要求发给研究基督教的学生,他们的毕业论文应是有关基督教的。甚至天主教的奖学金指定要优先发给研究天主教的学生,而基督教新教的奖学金指定要优先发给研究基督教新教的学生。如若学生中有基督徒,那么基督徒学生多少更受青睐。在进行社会服务的时候,多多少少优先照顾基督徒。

佛教则不是这样。记得有一次玉佛寺发给复旦大学宗教系学生奖学金时只以学生是否贫困为准则,不以是否研究佛教为准则。这或许因为佛教的怜悯面向一切众生,地藏菩萨甚至发宏远要度尽地狱中一切受难的生灵。基督教固然宣讲人人平等,和以拯救全人类为最终目标,但在实际做的时候往往强调区分“主内的兄弟姐妹”和“外邦人”;相信耶稣基督的受洗的基督徒是优先得到拯救的,而那些心肠刚硬的不信不义之人要在地狱中受永罚。

总体而论,佛教比起基督教在此更重视无差别的怜悯,佛门外和佛门内的区别在佛教看来归根到底也是空。基督教的这种做法多少有利于基督教内部的团结和扩展基督教眼下的影响力。

台湾的慈济会倡导“人间佛教”,弘扬“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的理念,将佛教精神人间化、生活化。慈济会发动佛教的居士和普通信徒从事慈善活动,做义工,建立“慈济社会”、“慈济家庭”,推动“慈济人文”,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四、总结

基督教的某些团体在做慈善的时候过分强调等差的原则,优先照顾基督徒,虽然表面上有助于内部团结,吸引人加入教会,但会产生副作用。有的人仅仅是因为受到利益上的照顾才加入基督教会。有时还会引起教内人士和教外人士冲突。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些教案就是因为传教士袒护教民的利益而引起的。就慈善事业本身而论,无等差的做法更好。

佛陀怜悯众生,对于受灾的难民,对于老弱病残的人,一视同仁地进行救助,不论他们是否是佛教徒。 

加强对捐助经费的使用情况的监管。捐助机构有必要要求受惠单位汇报经费的使用情况,知道每一笔钱的去向和评估产生的效益。既然这些钱是捐来的,募捐者就要承担起对如何使用这些钱的监管的责任。这些钱用得透明,捐助者就安心,人民就满意,慈善事业就会蓬勃发展。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杨成兵] 标签:佛教 慈善 服务 社会 布施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