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关于佛教慈善的若干思考

2011年10月19日 15:33
来源: 作者:陈星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编者按:2011年10月18日,第十届"觉群文化周"会在上海玉佛禅寺隆重举行。中国佛教协会《法音》编辑部陈星桥在文化周期间发表题为《关于佛教慈善的若干思考》的论文,对佛教慈善思想博大精深,资源丰富的同时,存在的实施能力的欠缺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论文摘要如下:

中国佛教协会《法音》编辑部陈星桥(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肯定佛教慈善思想博大精深,资源丰富的同时,不否认其实施能力的欠缺。并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对于充分发挥佛教慈善的作用,改进和推动整个社会的慈善事业,都有着深广的意义。我想,这也是本次学术研讨会主题"佛教慈善与社会服务"的题中之义。

一、佛教慈善的思想资源与社会资源

佛教慈善的思想资源,主要体现在如下两大方面:

(一)无我慈悲观

佛教慈善以缘起、四摄、六度、二无我等为其理论基础,佛教慈善理念具有内涵深邃、覆盖面广、超越时空、亘古常新的特点。

(二)修善功德观

佛教提倡"持五戒" "修十善"、"报四恩"、"种福田",当这些规定形成了积极入世、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修善功德观,从而为佛教徒乃至普通民众自觉投身于慈善公益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价值支撑。

佛教慈善的社会资源,主要体现在如下两大方面:

(一)佛教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最大的宗教,其影响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二)佛教寺院遍及城乡,往往成为一地的文化和社会活动中心。佛教诚信与慈悲济世的社会形象、发达的寺院经济与大量心怀爱心的僧俗信众。

二、中国佛教慈善的不足与瓶颈

(一)社会形态的制约

佛教慈善要求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但在具像的、资源有限的、各种等级和藩篱重重,甚至充满对立的世俗社会,要予以落实,还是困难重重的。

(二)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化结构的制约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释道三家构成,其中又以儒家文化为核心,虽然佛教、道教也曾盛极一时,甚至举国崇奉,但从来也没能撼动王权大于神权的现实。

(三)佛教的价值取向与信众素养的制约

当然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佛教自身,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

1、佛教是一种出世导向型宗教,更多的注重自身修养及离离世修行,而对民众物质生活方面的困境与需求,理解和关注不够。

2、僧人脱离社会生产,寺院财产视为神圣不可侵占的,这些因素从客观上和主观上大大限制了佛教慈善事业的开展,三大语系佛教无不如此。

3、慈善事业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一大批具备高度热情、品德高尚、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当代尤其如此。这是寺院所欠缺的。

三、当代大陆佛教的慈善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佛教界从事慈善公益事业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新中国建立到1958年"大跃进"时期。宗教活动减少,宗教资产的大幅萎缩,佛教的慈善公益事业逐渐被国家或集体的相关部门的职能所取代。

(二)1959年到1979年。佛教界的慈善公益事业也近乎停顿,只有局部地方的一些佛教徒个人默默地救助鳏寡孤独,或为人治病,或进行植树活动。

(三)1980年到现在。1990年代初以来,以建寺为主, 1990年代初到现在,佛教慈善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四、佛教慈善的定位与特殊作用

(一) 佛教慈善的定位

1、佛教慈善是一种宗教性慈善

⑴佛教慈善,必然要遵循佛教的理念和相关规定进行,如此才能做大做强,可持续发展。

⑵佛教慈善,是人间佛教思想的体现,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才能引导佛教慈善更好更快地发展。

2、佛教慈善的构成

佛教慈善理论基础为"四摄法"。 "四摄"是大乘菩萨摄受、救度众生时所应坚持的四种方法,也完全可以作为佛教慈善的四大途径。

(1)布施。可分为三种:财施、法施、畏施。佛教要求信徒行布施时,心行平等,不求回报,甚至要做到无相布施。

(2)爱语。爱语,包括和颜悦色地对他人说柔和语、调解语、关爱语,善言慰喻,这也是从事慈善工作的人士应该具有的基本心态和技巧。

(3)利行。修菩萨行的人,做事、说话,存心动念,都要以利益众生为出发点,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还要广学各种知识技艺,不断提高利益众生的能力。

(4)同事。即与帮助的对象同止同作,同学同修,这样可给予对方以恰到好处的帮助,对方也更愿意接受帮助和指导。

(二) 发挥佛教慈善的特殊作用

1、佛教界自身的突破

(1)应提倡人间佛教积极进取的思想,在出世与入世的取向上找到最佳结合点,达成合理的平衡。

(2)寺院作为修行道场,既可获得十方善信的捐助,又能通过宗教服务创收还享受着国家免税等政策的扶持。

(3)设立慈善功德会或慈善基金会等,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下募集善款,组织志愿者。同时,要大力培养专职或兼职从事慈善事业的人才。

(4)佛教慈善具有普世性、超越性、互动性。要突显这一特色在广度、高度、深度上下大功夫。在全球化时代,更需要佛教慈善发挥其特殊的作用。

2、突出佛教慈善的特点,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

(1)佛教界不仅自身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而且要广泛宣传,争取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使广大民众从中获得佛教利益。

(2)佛教慈善是一种立体慈善和双向慈善。佛教界在这些方面特别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极力避免没有互动的、单纯的捐钱捐物。

(3)佛教慈善作为一种宗教慈善,具有超越一切的智慧与胸怀,佛教慈善在这些方面同样要争取有关政党和广大民众的理解、支持。

(4)佛教慈善,要注意处理好与政府、具有官方背景的慈善机构、以及其它宗教慈善组织的关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佛教 慈善的若干思考 陈星桥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