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诚信缺失”之下的佛教慈善思考

2011年10月19日 15:13
来源: 作者:黄夏年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编者按:2011年10月18日,第十届“觉群文化周”会在上海玉佛禅寺隆重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在文化周期间发表题为《“诚信缺失”之下的佛教慈善思考》的论文,从两个方面对“诚信缺失”之下佛教慈善做了深度思考。论文摘要如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2011年,中国社会因慈善单位的管理不善而引起了震动,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先是与中国红十字会有关的“郭美美”事件,继之又是河南宋庆玲慈善基金会的经商活动,这些事件一经媒体披露后,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议论纷纷,批评不绝,据说由于著名的慈善机构受到负面影响,使近期的善款捐助锐减90%,这对捐助者的善心是一次信心打击,有损于慈善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引起我们对慈善事业的一个深深的反思,此中包括佛教慈善在内。

慈善是人类世界的一个传统行为,也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一种活动。从古到今,慈善活动一直是人们最关注也最投入的一种救济方式,也是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一种社会关怀的表达。佛教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自创生以后,就一直不断地在把慈善的观念与活动纳入到自己的行为之中,并因此成为佛教的优良传统之一。

佛教将慈善作为自己的一个特定的事业,行使着弘法利生的伟业,这是继承了人类的优良传统,也是整个社会不可缺少的机制,因此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成员,佛教慈善在人类社会中始终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慈善是作为佛教教化众生的一个手段,是走向圣道不可缺少的助缘。佛强调用“慈善”教化一切,这主要是指的就是教化众生,因为慈善是道德的体现,道德是精神的活动,教化众生就是“为人说法”,用今天的话来说,也是提高人们思想觉悟与境界的一个方便。慈善虽然是用于济贫赈生的社会活动,但是在他的后面却是有着深刻的理论支撑,如果没有自己的理论,就不会有正确的行为,所以佛教的慈善不是一种简单的社会的活动与义务,而是包含了深刻的哲理。

佛教的慈善精神,按照佛教的话来就,就是“善来圆满慈,善来清净悲”,可见要生慈善,先要有善。因为善恶是非是判别人类行为的标准,如果没有善恶的道德意志,整个社会就没有统一的标准,社会秩序就会发生混乱,人类之间就会成为战场,人世间将无正义可言。所以“善”的道德是社会的首要因素,因为有了善之后,人类才能生出慈心,将这种慈心用于弱者的身上,发扬善的美德,人类之间将会互相照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能走在一个正常的道路上。佛教强调善的意志非常重要,认为它是支撑着整个慈善事业的基石。

我们也可以从“慈”的角度来说明“慈”与”善“的关系,因为佛典中也有“所有善根,慈为根本”的说法。这则故事旨在说明佛教的善恶相报的因果道理,因生起慈善心,才获得免于毁灭的好报。由此广推,众人正因为有了慈善心,到了好报,故才发愿要更加修“善”,以此来得到更多的果报。

慈善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诸有情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的状态,当你为他人生起慈善之心时,你自己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当你给了别人的欢乐时,自己的心里也得到了安乐与满足,显现了你的一颗无量广大的慈悲之心。

总之,佛教的慈善学说是一个有着深刻理论背景下的一种社会学说,表现的是佛教对整个社会与人类解脱的看法,也是佛教对人类社会不可推缷社会责任,也正因为此,佛教才把慈善的理论提高到“慈善根”的地位,“根”是“根本”,也就是说,“慈善”是佛教徒的一种根本施为,是佛教社会学说的基础,也是佛教教化众生的一种根本法门。

慈善作为社会救济与公益的特征,在人类社会一直扮演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佛教界人士在长达二千年的佛教活动中,始终将慈善作为自己的责任之一,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二千年来,中国佛教界用慈善的善心努力参与社会,积极参与赈灾济生的活动。当前,中国佛教界在慈善事业里表现突出,佛教界里成立了不少慈善组织,每逢发生大的自然灾害与国家有难时,佛教界的慈善组织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广大佛教徒积极努力捐钱捐物,走上了佛教与社会相适应的道路。

佛教的慈善事业在当代中国一直走着正常的道路,佛教界的慈善活动基本上都是产生的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几乎不在。但是我们要看到,自从“郭美美”等事件发生后,中国的慈善事业及其影响力已经受到了严重的伤害,重新振兴中国慈善事业是摆在整个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重要任务。

慈善是一种公益的活动,是为他人付出的事业。慈善的资金来源可以有多种渠道,但是不管什么渠道,这个资金必定要求一定透明。其次,慈善要做到公平,缺少了公平的慈善是对慈善的一种亵渎,如果慈善成为某些人招财进宝的方式,那就是慈善的悲哀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佛教 缺失 黄夏年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