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圣凯法师:禅宗现代转型之路的未来发展方向

2013年09月23日 13:04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圣凯法师

编者按:为纪念为我国佛教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生活禅”倡导人净慧长老,2013年9月12日,北京大学宗教学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净慧长老与生活禅”学术研讨会,海内外四十余位佛教学者齐聚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会议厅,研讨净慧长老的佛学思想以及当代佛教的新面貌。研讨会期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圣凯法师发表了题为《禅宗现代转型之路剖析——以当今汉传佛教界所流行的禅法为中心》的论文。论文以当今汉传佛教所流行的禅法为中心,剖析禅宗现代转型之路。论文摘要如下:

当今汉传佛教界已经对禅宗的现代转型作出许多努力,而且已经取得显著的效果,尽管其中仍然有许多争议与不确定的地方,但是为现代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与资源,值得我们去反思与总结。我们对当今汉传佛教所流传的禅法,以及其转型的内在原因等进行一系列探讨,从中我们希望对禅宗现代转型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一些不成熟想法,希望引起共鸣与回应。

1、整理、研究有关禅法的经论典籍

传统佛教中的禅法各有优劣,因此整理、研究各种禅法成为当前佛教界的重大任务,不但需要研究其思想、演变历史,更需要注重禅修方法的“技巧”与“次第”。当前,禅宗的研究多从思想、历史、社会层面契入,这是学术研究的方法。为了能够更好的博采众长,必须从《阿含经》开始,对照南传佛教的经论,挖掘原始佛教的禅法;认真研究部派佛教及大乘佛教的各种有关禅法的论书,如《安般守意经》、《思惟略要法》、《瑜伽师地论》、南传的《清净道论》等。然后,整理、研究中国佛教的各种禅法,如天台止观无疑是最重要的资源,禅宗的“坐禅仪”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后,整理近现代禅修大师的经验、思想,为现代禅修提供典范与资粮。

整理、研究禅法,可以借助学术研究的客观描述,但是必须全身心地深入其中,最好能够依文献的记载,研究者能够试验一翻。而且,再次强调不可忽略禅法的“技巧”与“次第”。对于每种禅法,首先进行清楚、明白的叙述;其次,对比不同文献中同一禅法的记载同异之处,整理出一种禅法的发展形态;最后,可以对同一文献中的不同禅法进行比较,探讨其不同的适用范围。这样,从纵、横两方面对禅法进行深入的整理、研究,为构建新禅法提供资源。

2、重视禅修对社会生活的实用性

虽然所有禅法都强调重视现代人的需求,处理现代人遭遇的问题,强调禅法的现代实用性,但是我们仍然感到非常不足。禅宗的“化生活”从本质上说,是用佛法的智慧来点化现实生活,改造生活,超越生活,圆满生活,将生活佛法化,变众生痴迷、污染、沦坠的生活为正觉、清净、向上的生活。其实,“化生活”应该是禅宗如何以具体、可操作性的方法来指导现代人过好自己的生活,这应该是一种技术的层面,应该要体现“生活禅”的具体应用方面。这些内容是需要禅修者通过自身的修行体验,同时能够利用现代学科如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通过心理分析、心灵辅导、减压、情绪管理等禅修治疗手段,从而获得真实、有用的效果。生活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学禅者不但要求佛法能够提供正见,即在思想与理性方面的引导;同时更需要在具体的日常生活提供具体、细致、可操作性的指导与帮助,这是非常主要的。

如在西方社会,禅修深入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虽然不是信仰性的禅修,而是应用型、技术型、辅导型,而且具有临床效果。一行禅师的成功,足可以说明禅修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如禅修可以应用在有关个人发展及潜能发展方面,如个人发展、自我观念、自我实现、人际关系导向、控制信念、超感知觉、经验集中能力、活在当下的导向、人类潜力、感情敏感度、自我尊重等;禅修应用到团体精神的训练,如组织动力、感受训练团体、个人成长团体;禅修运用到智力方面的培养,如非语文智力、数字——字母记忆力、口语及图型记忆力、形式思维、智力成长、创造力等;禅修运用到学习障碍、行为管理、阅读、学科选择等;禅修运用到心理治疗更是十分普遍,如戒烟、改变抽烟习惯、青少年犯罪治疗、焦虑、解除降低压力、自我宽容、神经质、紧张;运用到生理及疾病方面,如对压力的生理反应、血压、肌肉紧张、糖尿病、长期病患及严重残障者之压力解除等;运用到体育训练,如登山者的心理训练、现代舞、运动选手的过度焦虑、心理状态、心律恢复等。

3、禅修次第的建设

不同系统的佛教禅法各有优劣,中国禅宗的人文理性与超脱精神,南传佛教禅法的细腻、朴实,藏传佛教清晰的思辩逻辑、次第分明的修学体系,都是现代人所需要的。因此,在禅法的施设方面,便必须综合不同系统禅法的优点,

“道次第”的概念,应该是受藏传佛教“菩提道次第”的影响。而“菩提道次第”是宗喀巴大师总摄三藏十二部经的要义,循着龙树、无著二大论师的轨道,按“三士道”由浅入深的进程而编成的。“三士道”,是任何一种根机的人,从初发心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中间修学佛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菩提道次第论》的内容,就是对这些过程的次第、体性和思惟修学的方法,加以如理阐述。“菩提”,指所求的佛果;“道”指趣证佛果所必须经历的修学过程;“次第”就是说明修学的过程必须经历这些阶段,自下而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可缺略、紊乱等,故名“菩提道次第”。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如《安般守意经》、《修行道地经》等小乘禅法,非常重视禅法的修习次第;隋唐佛教中,天台止观的修习也是非常有次第。但是,慧能南宗禅流行后,强调利根顿悟,次第修习的传统受到破坏。对于钝根众生来说,次第修习是非常必要的。现代禅的“十三道次第”,尽管其中的第一次第,由于有怂恿情欲的疑虑,颇受批评,但整体而言却清楚而且具体可行。传统佛教的坐禅、念佛、诵经等,对于有些修行者来说,修到一定的时间与程度,将会出现什么情形?以后应该如何继续?总是缺乏一定具体、明确的指示。现代禅的“道次第”给予清楚、具体、分明的修行次第,也是吸引一些人进入现代禅的原因。

禅法的建立,绝不是凭空而构想,将历史上或其他系统的禅法不加选择地拼凑在一起,而是通过对每一种禅法的实践,从体验中对每种禅法的入手、定境、定体、心性、转进、归趣参照圣教量进行详细地说明,让后来者有径可寻。并且对每一种禅法的实践与说明,考察当今社会众生的根机,而相应地制定出一套或几套具有对治性的禅法,使现代人不至于面对众多禅法而无下手处。

从传统禅宗来说,禅堂的详细规矩便蕴涵着一种“道次第”,值得所有禅修者重视。因此,保持禅宗的古老传统,即使是那些繁琐的规矩,如禅堂的日常运作、禅七时的行仪等,也是燃眉之急的事情。

但是,佛法本来是应机说法,应病施药,“道次第”的施设非常不容易,但是融摄大小乘及中国禅宗的禅法精髓已经成为禅法发展的方向。“佛光禅”的道次第虽然已经非常完整,但是其中的可操作性因素则会制约着禅法本身的发展。如何在应机与“道次第”之间,找到一种契入点,则是禅法发展的矛盾。

4、禅修人才的养成

无论是禅修教化,还是禅法的发展,整个现代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养成与建设,培养训练禅师专业人才成为禅法发展的最重要瓶颈。而且,从目前的禅法来看,随着耕云先生、李元松先生的去世,安祥禅、现代禅的发展便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如果后继者未能赶上提倡者的道德、影响力,则有可能导致这种禅法的衰微与消失。因此,一个或几个好的接班人至少能够延续此禅法的发展。

从人才培养来说,一个大师的养成有待于时节因缘,那么多元化的人才则是可以努力的。如有些人用来从事禅法的研究,有些人专门从事禅法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着禅法理论。当然,作为实践法门来说,禅修人才要求既有禅修经验与体会,又能通经通教,同时还能通达社会各种学科,善于教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禅门宗风不墮,古道重光!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圣凯法师 净慧长老与生活禅研讨会
打印转发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