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古琴:最东方、最古老的弹拨乐器

2011年09月22日 10:27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综合

古琴对古人来说,不但是乐器,也是抒怀寄情之物。(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曹立君)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礼器之一,是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其历史几乎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传伏羲氏制古琴,神农氏作曲,初为五弦,周文王、武王各增设一弦,成为七弦,遂成定式。古琴属于八音中的丝,或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深具东方文化特色。

在先秦时代,琴已很流行,如《书经》:“搏拊琴瑟以咏”;《诗经》:“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据现有的图像及文献资料,琴至迟在汉末时已大致定型为后世通用的形制。唐代制造的琴传存至今,与宋元明清时造的琴,仅有造型艺术风格上的区别和音色追求的区别。

早在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孔子、蔡邕、嵇康、苏轼等都以弹琴著称。琴的音乐神圣高雅,坦荡超逸,古人用它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

从唐代开始,古琴有了自己专用的记谱法,这种记谱法记录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弹奏方法,但不直接记录音高。它由汉字的部首、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称作减字谱。减字谱记录古琴音乐的仔细程度和科学性,使现代的五线谱等记谱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用减字谱记录而传承至今的古琴谱有一百五十多种,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乐作品,是我国巨大而珍贵的音乐宝库。

古琴的弹奏法、记谱法、琴史、琴律、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琴学”。其内容精深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能力上,没有一件乐器可以与古琴相比拟。

古琴历来为文人阶层重视,被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了大量的文献,并与其他思想和艺术形式相互渗透,交相辉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琴对古人来说,不但是乐器,也是抒怀寄情之物。所谓乐由心生,从琴音中即可听出此人志向性格和道德品德。有名的“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和子期的典故即由此来,哪怕一方是高官,一方是樵夫,尊卑地位都不等同,但琴音却使二人莫逆。以致子期身亡后,伯牙感痛,摔琴酬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隐世之人喜欢弹琴的更不在少数,比如魏晋乱世中的竹林七贤,常聚在一起,对竹弹琴饮酒,成千古佳话,以此来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其中尤以嵇康著名,一曲“广陵散”为天下绝响。

至于仕林中人,弹得一手好琴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自娱,可以显才,也可以在官居闲暇之余借琴抒怀,从来只有祸从口出,却不曾有祸从琴出;在古时政治黑暗的年代,也许琴音才最能散去那种不得志或者是不能说的郁闷和苦闷。

[责任编辑:崔越] 标签:古琴 东方 乐器
打印转发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