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宗法师:
实际上任何纠结,都是自己责备自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那些发怒的人,一生气就用脚踢凳子,他踢得越重,自己的脚就越疼,这是凳子给他的报复。
大家看过《水知道答案》这本书吗?你对水赞叹,水会结出美丽的结晶体。人的身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所以,我们也要每天去赞美自己的身体,这样有利于它保持健康。[详细]
贤宗法师:
大多数人心的格局太小了,太注重人我、有无、多少、贫富的分别。我们的心所站的高度太低,所能够看到的东西自然也就十分有限了。
敌人、冤家、债主,他们才是我们真正的老师。因为我们的缺点自己是看不出来的,只有不断给你造成挫折的人,才可以使你身上所有的缺点暴露无遗,才能让你真正发现自己的弱点和问题所在。
[详细]
贤宗法师:
当你对这一切都感到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时,可能正是忽略了某些重要问题的时候。因为身处其中的人往往会缺少“惊异”地发现的眼光,而让事业走向惯性运转,走向某种狭小的畛域。
古话说“隔岸观火”,只有将自己的思维保持在比自己更高的彼岸,才能真正看清一些东西,使得企业能够良性运转。
[详细]
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五停心观”中的因缘观,即观察一切法皆因缘生、因缘灭。
观察万事万物的前因后果,要历历分明,用这种清醒的因果观来对治愚痴。佛学里讲的愚痴并非和我们生活中的聪明对立,其实很多人都自认为很聪明。
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去亲戚家做客,亲戚拿了一大罐糖让他抓一把。这个孩子死活不抓。他妈妈以为他不好意思,就自己帮他抓了一把。回去的时候妈妈问他为什么不抓,他说自己的手小,没妈妈抓得多。
生活当中有这种小聪明的人很多。大多数人都不傻,整天打着小算盘,其实被你算计的人往往是清清楚楚的,可能有的人懒得和你计较,有些人则是等待机会。
那些经常干很多掩耳盗铃的事情的人,以为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别人就听不见了。按佛学讲,这一类人则是愚蠢之人,需要用因缘观去对治。
因缘观让我们正确地理解这个世间存在的规律:无常的规律、生灭的规律、变化的规律。万事万物变化生灭,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有一个上海的朋友,人长得很漂亮。有一次她走在上海的南京路上,突然高跟鞋的鞋跟掉了,她觉得很难堪,以为别人都在看她,都在取笑她,因此她不敢去看旁边的人。等她鼓起勇气去看别人的时候,发现根本没有人注意她,也没有人取笑她。后来,她把一双鞋都脱了,甩开手臂赤脚走路,却体验到一种久违的勇敢和自在。
实际上任何纠结,都是自己责备自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那些发怒的人,一生气就用脚踢凳子,他踢得越重,自己的脚就越疼,这是凳子给他的报复。
大家看过《水知道答案》这本书吗?你对水赞叹,水会结出美丽的结晶体。人的身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所以,我们也要每天去赞美自己的身体,这样有利于它保持健康。
寺里的老居士经常让我把被子拿出来晒晒太阳,这样就不潮了,细菌也没了,当你再盖的时候身体也会健康,因为被子里有阳光的味道。
万物都是有能量的,我们给予它正面的能量,这种能量也会回馈到我们的身上。
觉察自己的心
人活着,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吃喝拉撒睡,如此而已。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来禅修?其实,禅修的过程就是让我们从行、住、坐、卧中去提升自身的境界、高度,从而活出与众不同的人生。
禅修所能够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智慧,是对人生、对事物理解的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很多人把禅修想得很复杂,甚至非常神秘,认为它是一件曲高和寡的事情,它和生活永远脱离,这些想法都是片面的。
禅修不在于每天念多少经,也不在于做了多少早晚功课,更不在于每天晚上给佛供一杯水,第二天清晨给佛烧一炷香。把学佛等同于焚香沐浴、吃斋念佛的形式,这是不究竟的,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在这个过程当中去感悟一些东西。
禅宗要求我们“明心见性”,可见心性的改变才是最为关键的。
为什么要诵经?那是因为经文能教我们去感受人生的至理。为什么要去供水?因为水是清净之物,水是生命的根本,水中存在着很多人性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
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不能适时自我肯定、自我赞美,也不能够欣赏他人,那么问题就会接踵而至,身体、事业、家庭可能会危机重重,最后让我们“度秒如年”。
禅修就要感悟这些,要学会从佛陀的言谈举止之中去感悟生命的真谛,从万事万物和谐共通的一面来认识我们的人生。
我们看到桌子、椅子、房子,似乎觉得物物都不相同,但是它们实际上都有共通的一面。有人说,是无常;有人说,是空性、活在当下以及惜缘。
事实上,只有当我们这样思考的时候,问题才能称其为问题,也才具有价值。只有经过思考的问题才能进入我们的心灵,才有可能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出来。否则,我们的生活状态是不会改变的。
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苏东坡问佛印:“你看我打坐的时候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像菩萨。那么你觉得我打坐的时候像什么呢?”
苏东坡为了激他一下,就说:“像一坨屎。”说完以后,佛印没有辩解,苏东坡十分得意,认为佛印吃了哑巴亏。回去以后他洋洋自得地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的妹妹苏小妹。
苏小妹想了一下,反而嘲笑他说:“佛印是菩萨,因此他看你就像菩萨。那么哥哥你自己是什么是不是很清楚了呢?”这就是唯识宗所讲的“万法唯识”,你具有什么心念就显现什么。
禅修要求我们不断地从心性上去转变:转凡夫为圣人,转染污为清净,转有相为无相,转俗谛为真谛。在烈日下晒,要转变自己的内心为清凉;在冬天用冷水洗衣服,要转变自己的内心为温泉。
有一回,我把满满一箱书搬上五层楼,感觉很累,快到第五层的时候,觉得自己几乎支撑不住了。当时,我提醒自己:“我要坚持。”当我集中了念力的时候,就不再觉得它很沉,反而觉得很舒服。因为我把排斥的心转换为接受,当我能够接受这种状态的时候,内心就是平和的,心也就打开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人会侮辱你,有的人会责骂你,有的人会用轻蔑的眼神看你,有的人会陷害你,各种各样的风波都会来冲击你——八面来风,种种不同。如果你碰到像《世说新语》里的左思一样的遭遇,一群女人认为你相貌实在过于丑陋而朝你吐口水,你会怎么样呢?是不是也会像他一样“委顿而返”?如果别人骂你一句,你就怒发冲冠,那么狗咬了你一口,你是不是也要趴下去咬狗一口呢?
反复地问自己,问自己为什么,这就是禅修。从凡夫转变为圣人,就是要不断地觉察自己。
当别人拿着一个几万元的名牌包的时候,你会不会心动?当别人开着几百万元的跑车从你身边经过时,你会不会露出羡慕的眼神?当别人享受着几千万元的豪宅时,你会不会感到不舒服?当别人在几千人的会场上坐在主席台的位置上时,你会不会有所幻想?我们想要学佛、修禅,就要在面对各种状况的时候不断觉察自己的心,看住自己无妄的念头。缺乏反思的人将永远执迷于世间的名闻利养,做它们的奴隶。
有人说,学佛的人很消极、很颓废,好像不食人间烟火。但是我觉得,学佛的人应该是更加积极才对。一个对世界产生厌离心的人是无法成佛的,如果你都不爱这个世界,那么怎么会有“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思想呢?怎么能够度化其他众生呢?所以《地藏经》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学佛最重要的精神品质体现在哪里?体现在付出、奉献、宽容、布施。我们常说的“为人民服务”体现的不也正是这种精神品质吗?
很多人学佛,越学越自私,为什么会这样呢?
上次有一个居士到我们寺院来,他说学佛以后就一直在对比,是诵《地藏经》的功德大,还是诵《普门品》的功德大呢?是修阿弥陀佛的福报大,还是修药师佛的福报大呢?他总是不断地在对比,哪一点对他有好处,他就修哪一个法门。他有一天听说绕塔的功德最大,于是就天天去绕塔。他觉得自己绕塔的功德还不够,于是让自己养的猫也跟着他一起绕塔。这样,他觉得自己和猫都有了功德,才略略感到安心。
有一个老太太跟我说她吃的是全素。有一次她的女儿请她到家里去做客,她就跟她女儿说,去做客可以,但是我过去你要买一个新锅,还要买新碟子、新碗,煮全素的菜我才去。
还有些居士,每天坚持做早晚课,每天都拿一个木鱼,敲得左邻右舍不得安宁;或者整天在家里烧高香,熏得周围的邻居都受不了。这是什么状态?
如果大家学佛以后,只是形式上做到位了,但是自己的性格、品德却还是跟原来一模一样,甚至变本加厉;如果原来自己的性格就比较狭隘,学佛以后还用另外一个套子把自己套起来,然后总是跟别人说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让周围的人比以前更累、更不安宁,那就有问题了。
如果敲木鱼、烧香,给左邻右舍增添了很多烦恼,那么你不仅没有功德,而且还造了很多业;如果一个人为了吃素而给家里人造成了很多负担的话,也是一样没有多少功德。
学佛究竟是为了改变自己、提升自己、放开自己,还是让自己神神叨叨呢?我们走入佛门,我们阅读书籍,我们听闻思想,但如果我们不能以此提升自己的话,还不如不学。学得越多,你的“所知障”就越严重。学了一辈子也只能是恍恍惚惚,无法自救,更不用说度他人了。
一粒沙子的修行
很多人总觉得别人拥有而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其实,那是因为你没有和它朝夕相处,只是远远地看着,远看才为美——就像婚姻。
圣严法师讲到一个年轻人,因为婚姻问题让他感到苦闷,为求清净,故而打算遁入空门。当然,这样的理由是不可能让他成为佛门弟子的,所以,圣严法师就劝他回去。后来,他还是和结发妻子离了婚,其后三年,他接连三次结婚,也连续离了三次。最后,他又去找圣严法师。圣严法师问他如今生活怎么样,他说:“我选择的生活都是错误的。”
让我们仔细地想想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在作决定的时候总认为自己百分之百正确?可是往往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当时的选择是错的。这就是因为我们对物质世界、对人情世故、对事物的发展规律没有透彻的了解,不明白自己眼睛里看到的一切是表象还是本质,耳朵听到的是虚幻还是真实。当我们用这种被蒙蔽了的心去看待事物的时候,永远都是糊里糊涂的。
两个人相爱,都冀望着白头偕老的美满;开张营业,都希望着财源广进。然而,世事总是难测,我们恐惧、抱怨,甚至愤怒都无济于事。
就父母跟孩子的关系来说,孩子总是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因为他们管这管那,于是孩子叛逆;而父母觉得孩子的行为不可理解、无法接受,相互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甚至发生悲剧。其实,做父母的有哪一个不是为了孩子好呢?风餐露宿是为了孩子,奔波忙碌也是为了孩子,一生都是为了孩子而活着。
我妈妈已经六十多岁了,本该好好地颐养天年,可是她还是整天担心自己的孩子们。她经常忧心忡忡地对我说:“你要盖那么大的房子,可是又没有钱,怎么办?”我就笑着安慰她:“都会有办法解决的。”这就是父母之爱,简单而伟大。虽然母亲的担心对事情本身并无帮助,但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我懂得珍惜,我明白母亲的担心是出于爱。
一个人做事情的时候,肯定要有一份责任感,既然有责任做好一件事,那么担忧常常是在所难免的。可是我们时刻要提醒自己:担忧并没有任何帮助,只是无谓地空添烦恼。我们的担心,在很多时候都是多余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情司空见惯了。比如说,当孩子出门的时候,家长总是在担心会不会出什么事情,其实孩子长大了,他们已经能够独立生活,问题也应该由他们自己去承担并解决,家长无需过多担心。
一个人寿元已尽,谁都无法阻止,就算家人天天守着他也于事无补。到了生命该结束的时候,就算喝水也会被呛死;如果命不该绝,他怎么都会没事的,很多事都是前生的业力所致。
作为父母,在培养下一代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如果孩子没有独立思考和面对人生的能力,给他再多的安排和呵护有什么用呢?你的教育理念会不会剥夺孩子的天赋与意愿呢?中国人有一个传统,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就应该完全接受父母的意见。其实放开手脚,让孩子多体验一下人生的风风雨雨,他会成长得更健康、更坚强。
作为父母,只需要在孩子会走路的时候,让他自己穿鞋;在孩子会自己吃饭的时候,不要再去喂他;在孩子自己会煮面的时候,教会他怎么开煤气灶就行了。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监护人就是监督他成长,教会他独立面对生活的方法。
可是有很多人不是这样的。记得有几个企业主跟我说,他们企业里招聘来的很多大学生和同事之间发生矛盾时就回家找妈妈。这时候,父母是应该溺爱还是放手让孩子独立呢?如果父母把孩子惯到这种地步,恐怕以后要操心的事情就更多了。父母把很多应该由孩子做的事替孩子做了,使得孩子很少有机会体验生活,没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没有自己的生活理想。对孩子的未来来说,这些都是不利的。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品牌。你是不是一个诚信的品牌?你是不是一个乐观、喜欢付出的品牌?如果你穿衣服邋里邋遢,吃饭的时候总是发出声音,和别人交谈的时候不敢看着对方的眼睛,谈吐悲观,做事情总是不积极,不愿意以更好的方法面对问题,那么你不成功,就不要责怪这个社会了。
有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长相英俊,成绩也不错,可是进入社会以后,一连换了六七份工作都得不到认可。他非常绝望,觉得一直没有遇见自己的伯乐,他感到灰心丧气,决定去跳海自杀。他慢慢地向大海深处走去,感觉自己的悲伤与不幸全部都要消失于这个世界之外,这时候突然有一个老人出现在海边,叫住了他。
老人把年轻人喊回来,让他抓起一把沙滩上的沙子,问他:“你认识自己手上的沙子吗?”
年轻人不假思索地说:“认识啊!”
老人让年轻人松开手,沙子回到了海滩上。风很快就吹平了沙子,它们看起来一模一样。老人跟他说:“你现在把刚才那把沙子找回来。”
年轻人疑惑了:“这怎么可能呢?它们看起来都一样。”
“是啊!它们都觉得自己很重要,沙滩离开它们就不叫沙滩了。”老人又拿出一颗珍珠,扔到了沙滩上,“你能找到这颗珍珠吗?”
年轻人不费吹灰之力就将珍珠捡了起来还给老人。老人露出了笑容:“孩子,你不明白吗?当你是一粒沙子时,别人是没有办法在茫茫沙滩上发现你的,只有经历千辛万苦,进入蚌的体内,又经历无数劫难,化为了一颗珍珠,才能够发出耀眼的光芒,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发现你、欣赏你。”
年轻人顿时明白了,他从此不再抱怨,开始不懈地拼搏。
当你看破了生活的表象时,你最终也能够得到你想要的。
过了河,已放下
我们一定要养成一种简洁、大气、直接的思维方式。如果你用这种方式去面对问题,首先,不会浪费时间;其次,当你果断处理的时候,原来干扰你的那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就会被干脆地一刀切断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很多看起来复杂的问题其实很简单。
我们香海禅寺的整体建筑很简洁。很多寺院都热衷于盖房子,我认为一个寺院越大就越要简洁大气。如果这里弄个假山,那里搞个喷泉,那给人的感觉就会很凌乱。大殿越大,周围的石板就要越粗、越长,这样感觉非常厚实。比如唐朝建筑,窗户没有什么雕花,都是很粗的木条,一条一条排过去,感觉很粗犷。到了明清时代,我们到故宫里面去看就会发现,每一根梁都雕了很多东西,画了很多图画,这又是另外一种境界了。当然这也是一种文化趣味,但是我们也都知道,明清这两个时代是远远不如唐朝大气和雄伟的。
当你内心富足时,你身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会很简洁;当你外在的东西复杂时,就说明你缺乏内涵的修养。如果一个人的家里什么东西都摆得满满的,说明这个人的内心很空虚。如果家里就是一些简单的必需品,说明这个人的内心很富足,不需要外在的东西来衬托。
简单是一种思维的取舍,往往越简洁的企业越能走得长久。一个企业如果制定许多制度,设计很多条条框框要人去遵守,人走进来就会感觉自己的手脚都被绑住了,每个人都变成了一个机器,这样的企业能走远吗?
有一部电视剧里面有这样一个场景:有一个很富有的家庭,从外面进入大厅要脱鞋,并且要把鞋放得整整齐齐的,但保姆是农村人,她不讲究,鞋就随便一脱乱放在地上。家里的媳妇看到保姆的鞋那样放着,感觉很别扭,想把它们放齐了,但是她又在犹豫,拿这双鞋的话她的手会不会弄脏?帮一个保姆放鞋会不会没面子?就这样,她的心思都纠结在鞋上了。而公婆一看见鞋那个样子,就会直接过去把鞋摆好。媳妇考虑得太复杂,所以一直纠结在鞋上。
实际上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你想得越复杂,心就越累。就像那个媳妇一样,她受过高等教育,所以总会顾忌这个那个,礼节啊,卫生啊,这样就会很辛苦。
禅宗也有很多这样的公案。师徒一起下山过河,看到一个姑娘在河边,想过河又怕鞋湿掉。师父就把她背起来,送到对岸放了下来。而他的徒弟觉得男女授受不亲,和尚不可以背女人,这是犯了色戒。结果这件事情让他一直纠结着,晚上也睡不着觉。师父就跟他讲,我在河那边就已经把她放下了,你为什么到现在还不放下?
我们也经常把一个问题背在身上,不愿意放下。所以人的年纪越大,事情做得越多,身上的包袱就越重,哪天背不动了,垮掉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真的得不偿失。
在佛学的思想里面,问题在这里发生,就在这里解决;在这里解决完,就在这里放下。离开的时候,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昨天的事情已经过去,你今天还不断悔恨和指责,就没办法把今天的事情做好。当我们不能把今天这件事情做好的时候,明天又会纠结于今天。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没到达,所以生命的价值就在今天。不管你现在年龄多大,今天就是你人生当中最美丽、最漂亮的一天,也是你此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真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很短暂。好好把握今天,认真对待今天能做的事情。人的一生真的做不了多少事情。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就是你这一生中最大的成就。人生就像一件衣服,穿破了,脱掉再换一件。我们的身体坏了,自然要死掉,下一生再换一个新的。人的一生就是漫长修行生涯中的一小段,今生没修完下一生接着修。如果你理解了三世因果,就能专注于当下,专注于这一辈子的奋斗。
鹰的蜕变
有一次,我在临海上课的时候,有一个人问我:“师父,我要戒烟,但是老戒不掉怎么办?”
我给他提了三个建议:第一,你要找到烟的替代品;第二,告诉身边所有的朋友明天开始戒烟,如果看到再抽烟就罚一千元;第三,找一张肺癌患者的肺部照片看,每天观想它。
事实上,当一个人勇敢地去面对自己的弱点和短处的时候,他总会想出很多方法去克服。
其实,要真正让自己的心发生变化,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你从小到大已经形成这样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当你突然要改变它的时候,那个转变就会特别痛苦。很多人平常都喜欢热闹,一下子让他独处,让他盘腿,他就会难受,但这种难受就是一个蜕变的过程。
要改变一个习惯,那就等于把我们身上的皮血淋淋地剥掉一样,很痛苦,但痛苦之后,就是新生。鹰的蜕变就是这样,把自己的毛拔掉,把自己的爪磨掉,然后再长出来。你要想蜕变就要学鹰,把“毛”一根根拔下来,是自己拔而不是别人拔,要有这样的决心,人生才会有所改变。
有大成就的人,往往都敢于面对蜕变的痛苦。
我们固有的生活模式、固有的思考方式叫作业力。业力中有一种业叫作“定业”,定业就像我们的习惯和禀性一样。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改变禀性那么难,但只要你下定决心仍是可以做到的。比如一个吸毒的人,你让他突然不吸,他就难受,有时还会抽筋,当他坚持下去,熬过那个关卡的时候,以后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要想跟自己的性格、跟自己的内在做对抗真的很不容易,所以,一定要下定决心,命运才会改变。
要跟最顽固的业力做斗争,就要不断地反省、不断地提升,要从最难的地方去转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弱点写出来,放在你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每天观照自己,一定要改变!
有些人做事情,刚开始的时候豪情万丈,没做两天就疲惫了,最后放弃。如果在你疲惫的时候暗示自己:“要坚持,要忍受,再等一等,一定要再跨出一步。今天跨出一步,坚持下来,今天就是胜利;明天再跨出一步,再坚持,再忍受,又跨出了一步。”当你到最后最难忍受的时候,实际上离成功就一步之遥,但是我们往往很难坚持到最后。
我曾去普陀山拜山,三步一跪拜,一直到南海观音。但当我拜了一半的时候,就感觉天旋地转,站都站不住了。当时我们一起拜的有四个人,我跟他们说休息一下,休息的时候,我不敢坐下来,因为我知道一旦坐下来可能就站不起来了,我站在那里,拿一瓶矿泉水喝了几口,将剩下的矿泉水倒在自己头上,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一定要拜完。
一个人如果有一股强大的精神作为支撑,那种力量是让人震撼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无穷的潜力,可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开发,而禅修就是一把打开潜能的钥匙。
格局
要想得到幸福,就要打开心量。
大多数人心的格局太小了,太注重人我、有无、多少、贫富的分别。目之所及,只停留在眼前,仅仅关注眼前与你有关的事物,并且往往我们所关注的,都是与我们有功利联系的事物。眼前鲜花万朵,对于一个只在乎功利的人而言,是视而不见的,即便看见了眼前的鲜花,所想到的也不过是能够贩卖多少钱而已,这样的心量,想想真是大煞风景!
我们的心所站的高度太低,所能够看到的东西自然也就十分有限了。
《庄子·逍遥游》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辨也。”意思是说,在很远的北方,有一只大鸟,它的名字叫鹏。鹏有多大呢?我们大概很难想象,它的背像泰山那么大,翅膀像遮天之云一样。它顺风扶摇而上,背负青天,可以飞到很远很远的南方。有一只小雀叫斥,它对鹏的行为表示费解。斥那么小,飞起来不过几丈高,在蓬蒿之间穿行,也算是飞到了头,而自己却觉得很有意思,所以它就问鹏:“老兄,你花那么大工夫,飞那么远,何苦呢?”庄子评论这个故事,说这是“小大之辨”,也就是“小”和“大”的分别。小型动物自然没有办法理解大型动物的作为,同样,鹏也无法理解斥的想法。那么,比及我们的生活,自然也有这样的“小大之辨”,自然也有境界高低的问题了,好比你在平地上所能够看到的东西和你坐上飞机所能够见到的,自然要差得很远!
前阵子有个女学生给我打电话。她刚毕业就失恋了,觉得人生一点希望也没有,什么事都不想做。我说,你想一想,假如你以后和那个男孩子结婚了,甚至有了孩子,那个时候才发现感情有问题,那个时候你要承受的痛苦,比你今天失恋的痛苦,恐怕要大得多。
我们碰到问题之所以会那么纠结,就是因为我们的格局、心量太小,看待问题局限在某个程度上还没有打开。
一个你信任的人离开你相对于你的企业破产来说算得了什么呢?企业破产跟你今天开着车在马路上出了车祸相比,那又算得了什么?我们的痛苦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所以我们很容易被看似严酷而实则幸运的现实所左右。其实人生的痛苦很大一部分正是来自我们的心量,是我们自己看待问题的视野太小了。
打个比方,如果你的心量就只有一杯水那么小,那一粒小石子扔进去都会激起千层浪;但如果你的心量像大海一样开阔,哪怕是再大的东西扔到里面去,恐怕也不会有多大的动静。
作为一个企业掌舵者,如果总是以是非执着去看待问题,是不可取的。因为这里充满了“我”的执着、“我”的想法,充满了个人的偏执。当我们这样看待问题的时候,就会被褊狭所干扰。一个真正优秀的企业掌舵者应该具有超越善恶、邪正、是非的格局。你本身既非善也非恶,既非邪也非正,既非有也非空,不要把自己定位为善恶、正邪、是非的判断者和裁决者。这样一来,你就会发现什么样的人都能为你所用,什么样的人在你那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什么样的人都能够得到包容和接纳。那么,你的团队还愁没有人才吗?
如果你总是有分别的观念在心中作祟,就会发现自己苦恼极了。这个人有一点缺点,那个人能力很强,但不服从你的领导,另外一个人做事情很精进,但就是生活上臭毛病一大堆。你可能总是在期许有这样一个人:一切的真、善、美,一切正向的东西都在他身上得到体现。这个世界上有没有这样的人呢?不可能有。
海德格尔将人称为“有死者”,因为人终究是要灭亡的,是有局限的个体,既不能永恒,也不可能完美无缺。
敌人、冤家、债主,他们才是我们真正的老师。因为我们的缺点自己是看不出来的,只有不断给你造成挫折的人,才可以使你身上所有的缺点暴露无遗,才能让你真正发现自己的弱点和问题所在。这样的人对强者来讲是最好的老师,对弱者来讲就是一个无底的深渊,就看你自己如何面对。如果你有足够的自信,你就会战胜自己;如果你没有那个自信,它就会让你毁灭。
远瞩
佛学认为人生自于自然,化育于四大,因此就要依照自然的规律行事。
那么自然的规律是什么呢?佛学说,四大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一切,无不是“空”。所以真正得到人生智慧的人,永远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掌握规律,后面所有的东西都是衍生物而已。
佛学说,所有来到这个世间的人都离不开五个根本大欲,就是“财、色、名、食、睡”。我们总说某人贪色,某人贪财,某人好睡,某人好吃,实际上当我们在笑别人的时候,不正是五十步笑百步吗?每一个人都不是圆满的,你不能去指责别人。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他永远都在观照自己,问自己:我改变了多少?我提升了多少?我在这方面有没有克制?人只有不断地观照自己,才能得到成长;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才能超越自己。
所以我经常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如果碰到了非常艰难又令自己无法超越的状况,那更要硬着头皮突破它,才能够得到飞跃性的成长。如果做什么事情都很容易,脑子不动就把它做成,那么无论做一千遍一万遍,做得再好也不会对我们人生的成长有任何的帮助。
人世间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让我们为之骄傲或为之揪心的事真的都是一个过程。在死亡终结我们有限的生命以前,我们所看、所闻、所想、所爱的东西,皆是一个瞬间的过程。不管你才高八斗,或者貌比潘安,最终结果都一样。我们走到坟地里去看看,那个土包里面的人曾经跟我们一样漂亮,曾经跟我们一样热血沸腾,曾经跟我们一样年轻力壮,现在呢?还不都化成了一堆土。
当然,我们要记住一点,并不是我跟你讲了这些以后,你就可以放弃斗志了。所谓过程,终归在其当下是实存的,过程并不等于就是虚无。所以,我的身体存在就需要消费,需要有容身之所、蔽体之衣,有人之大欲存焉。你有爸爸妈妈,在你小时候,他们会要求你好好读书;等你长大了,他们会让你早点结婚;等你结婚了,他们还要敦促你生孩子。这些都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存在方式。
然而,明白“道”的人会知道,这实存又最终是一个过程。这是教你不要执着,不要每天都活在诚惶诚恐当中。今天别人有房子住,你还到处租房子;别人开好车,你现在连三轮车都买不起,每天为了吃几元钱的饭而纠结。世界当中本就没有不生不灭的东西,只要你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这就是幸福人生的开始,这就是事业成功的起步。
我们幸福或者忧郁,都是由自己决定的,这个世间没有一样外物可以左右我们,没有一个神可以帮助你一劳永逸地完成一切。一切的果都源于我们自己种下的因。因此,今天大家翻开这本书,我当然非常高兴,但是开示之于每一个受众,其意义都是不同的,还需要大家自己去领悟和修证。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把所有正面的言论都与自己的生活融为一体,不再有主客的差别、物我的差别、理论与实践的差别,那么到那个时候,我们种下的善因就会成就愿力。
有一个朋友说,这几年他悟出一个道理:以前觉得自己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命运,通过努力一定能突破命运对自己的约束。这几年,越来越觉得改变命运真的很难,因为逐渐发现,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着他的命运。
格局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决定一个人幸福与否,也可以使人洒脱、智慧地看待人生。然而,要真正提升一个人的格局绝非易事。
在很多人看来,命运让我们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想尽办法追求,比如通过各种手段坐上某个“位子”,最后因为能力不行,德行架不住,也保不住它。下面的人不听话,事情办不好,这样那样的问题层出不穷,三两天我们就会被人轰下来。
有句话叫“欲得其终,必求其善”。处在任何位置的时候,都一定要考虑更高层次的东西。比方说你当乡长,那你一定要站在镇长的角度来考虑乡长的职能。一个志向远大的人,就应该从中国经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自己,从世界发展的格局了解中国社会的趋势,有这样远大的视野,那么前途就会不可限量。这就是格局决定结局。
身处在自己的行业中,每天面对的是实在的事务,如营销产品、面对客户。当你对这一切都感到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时,可能正是忽略了某些重要问题的时候。因为身处其中的人往往会缺少“惊异”地发现的眼光,而让事业走向惯性运转,走向某种狭小的畛域。
古话说“隔岸观火”,只有将自己的思维保持在比自己更高的彼岸,才能真正看清一些东西,使得企业能够良性运转。比如在生产一些生活用品时,有没有想到过:五十年后人们的生活是什么状态?那时候的人想要什么样的产品?哪些东西会被迅速淘汰,哪些东西能够保留下来?又是否想过:自己现在的事业所处的境地如何,距离自己的愿景还有多少距离?
以上问题实际上就是禅宗著名的话头:“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若是缺少对未来的思考、缺少远见,就无法把握现在;要是无法把握现在,自然会因为不知身所何处而感到迷惘与彷徨;如果身处迷惘而被驱役着制造产品,便会盲目跟风。这样,事业的路就无法久长。
一个心量开阔的人会注意从生活中向内反思自己的现状,而不会向外去抱怨与责难。他会问自己:为什么我周围的人才会离开?为什么我的家庭不能达到和谐?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话?但是他不会将这些问题的答案归因于外在的因素,而更愿意用自己的修行提升格局,来对治这些烦恼。
学习、思考、观照、觉察,这样的思想会对人生产生很大的帮助。
有人可能会想,用以上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格局,对人生有什么实在的益处呢?
可以这样反问:一味执着于烦恼和妄想,对人生又有什么实在助益呢?既然烦恼和妄想是不好的,就应该时时把自己从琐碎的生活中拔出来,记得仰望星空。因为仰望星空时,是不会执着于那些蝇头小利的。
为什么要有丰富的学识?为什么要有高远的境界和开阔的心境?因为这样的人,其思维和格局以及认识事物的角度,与常人不一样,所成就的事情也就不一样。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曾经在仰望星空时跌了一跤,被无知的少女所嘲笑:“伟大的哲学家啊,您深知宇宙至理,怎么不知道脚下有水塘呢?”后来,泰勒斯通过夜观天象测明的天气走向,及时种植了橄榄,等到橄榄收获时,赚了大钱。他只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个格局高远的人,要做尘世间的事是非常容易的,只是他还有更要紧的事去做,不屑于财富而已。
性格决定命运,格局决定结局。如果能够瞩目远方,格局就会慢慢提升起来。
凤凰网华人佛教联合多家出版社,将持续开展“开卷有益”这项有奖赠书结缘活动。
微博参与:
1、关注凤凰网华人佛教微博。
2、在话题#觉斗#里@ 你的三名好友!就有机会获得凤凰网华人佛教为您准备的礼物了。
微信参与方式:
1、首先,需要您关注我们微信公众账号。我们微信公众账号的名称是:凤凰网华人佛教及海南出版社。
2、将#觉斗#活动信息分享至朋友圈,截图后通过微信发给我们,就有机会获奖了。
责任编辑:马本州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