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天教授对佛教中国化规律的探索
作者:魏德东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
方立天教授的学术生涯肇始于中国佛教思想家的个案研究。他先是选择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安、支遁、慧远、僧肇、道生、梁武帝,随后是侧重华严宗和禅宗。这一研究顺序,使他很自然地意识到印度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了他的佛教中国化思想。
方教授认为,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能够为中国人所理解和接受,实现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主要得益于三个条件:
第一,与中国世俗政治的协调。佛教传入之时,中国已经是一个中央集权专制的国家,皇权至上,决不容许神权高于皇权。中国佛教徒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处之道,其最典型的表述就是慧远的“政教离即”论:既强调僧侣独立于政治,维护佛教的独立立场,又说明佛教的道德教化有助于世俗的政治统治,两者有一致的地方。这是封建时代佛教僧侣对政教关系所作的最出色的总结,为佛教在中国的立足和发展奠定了社会政治基础。
第二,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磨合。佛教与中国固有的儒、道文化,虽然有摩擦和冲突,但从历史上看,相互融合是主要方面。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吸取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资源,并在伦理道德等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同时佛教提升了中国固有文化的理论思维水平,直接催生了新儒家,也推动了道教全真道的形成。佛教的禅宗、儒家的理学和道教的全真道,就是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互动产生的三大硕果。在这一过程中,佛教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中国佛教的文化创新。佛教中国化的完成是以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为标志的,以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和禅宗最为典型。这些宗派大不同于印度佛教,是中国佛教徒创造性地整合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结果。这些创造性的成果,是佛教中国化历程的核心内容。
方教授具体描述了中国佛教形成的历史进程,这就是格义式佛教、玄学式佛教、学派化佛教、宗派化佛教和心性化佛教。同时他还概括了佛教中国化的四个途径,这就是翻译经典、讲习经义、编撰佛典和判教创宗。
在《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一书中,方立天教授又从佛教与其它社会文化形态的关系上,多层次全方位地论述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影响。他详细说明了佛教与中国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的关系,以此展现中国佛教的特殊品格,揭示外来文化中国化的一般规律。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48小时点击排行
-
108497
1踏雪游少林 感受独特韵味 -
79486
2安徽黄山雪后惊现美丽“佛光” 令人叹 -
78537
3习近平会见星云大师:大师送我的书 我 -
77552
4雪中探访千年古刹南京栖霞寺 银装素裹 -
59620
5沈阳一商场惊现“风衣弥勒佛” 前卫造 -
48772
6素食健康:震惊 肉食背后的25个真相 -
47722
7合肥一楼盘开业请法师祈福 公司领导现 -
36646
8西藏“90后”活佛:用新潮科技概念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