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济群法师:佛学院教育的弊病与改善的路径

2013年06月25日 15:06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济群法师

'正在加载中...'

 

编者按:2013年6月13日,闽台佛教教育交流研讨会,2013年6月14日,海峡论坛闽台佛教圆桌会议,在厦门召开,两岸佛教界300余位法师、学者聚会厦门,直面当代佛教核心问题,共商大计。会议围绕确定佛教教育目标,创办佛教大学,摒弃传统中的糟粕等两岸佛教界共同关注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期间济群法师就佛教教育的弊病与改善途径发表了论文,论文摘要如下:

我们知道佛法兴起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就是修学的问题,一个是传播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佛法的根本问题。   

修学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佛教徒的素质,包括出家人在家人。我们现在佛教界有不少问题,我觉得它的根都在于修学上不去,修学上去了就天下太平了。因为做好修学,我们佛弟子的素质就有保障。

如何让佛法能够更好地利益广大无边的众生,就要解决好传播的问题。传播当然也离不开修学,修学也是为了更好的传播。所以两个问题归根结底可能还是一个问题,可以把它归为一个问题。

佛教界在这个时代确实观对着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因为我们要面对2500多年的传统,同时面对三藏十二部的典籍,面对各种各样的法门和经论,还要面对各种现代发达的资讯,以及面对我们每一个人混乱的内心。如何来修学佛法,如何来选择佛法,这个确实是太大的问题。

所以我看到了我们现在佛教总体上,大家在修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人要不就是说虽然学到文化很多,其实多半还是不得要领。要不就是学的很偏,偏置一端,这个应该是我们修学中常见的现象。不要说在家居士,就是我们这种佛学院的修学,因为佛学院采取综合式的教育方式,所以大家在修学上普遍还是会存在一种杂乱的现象。所以我就想到,今天的人修学佛法如何能更好的去认识佛法的根本精神?如何能够快速的去学习?有没有一个更好的解决问题方法?我想这,解决这个问题就我们需要去认识,去了解佛法的根本精神是什么。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法的根本精神,当我们面对八万四千法门时,就会变得非常非常的混乱。所以我想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比喻呢,这个比喻就是像一个树一样,佛法的传播就像一棵树,从一个树干上面被生出无数的树枝、树叶,这些树枝、树叶就像各种各样的经论、各种各样的法门、各种各样的佛教流派,但是所有的这些流派都没有离开这根树干。那这个树干到底是什么呢,佛法的树干最简单的讲就是觉醒之道。

如何帮助众生从迷惑中走向觉醒,根据众生程度不同,在佛法里边可以分两条道路:一条就是声闻的解脱道,一条就是大乘的菩萨道。解脱道是偏向于就是自觉自了,而大乘菩提道不仅仅要自觉自了,同时还要强调众生的觉悟。佛法的修学不是无效的修学。所以佛法的修学需要有次第和方法。

有次第之后,要有方法,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像我们倡导自修和共修,自修的方法就是我们现在所欠缺的。

我发现现在佛学院的教育存在几个方面是不足的:第一个,佛学的教育是综合式的教育,这种综合式的教育显得比较杂乱,在知识的结构上不单纯、不深入;第二个方面不足就是采取对立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第三个,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单向的教育,不是一种双向的教育。所以学生在佛学院学习几年,接受教育基本上是综合式的,因此不深入,因为,综合式的教育根本不深入;第二个就是被动,学生被动地在听,听完就听完了,他不是主动的在那里自己深入的学;然后第三个是缺乏一种互动、一种交流。   

所以我们现在要形成一套教育模式来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要单纯,有次第,第二就是要改被动为主动,学生对每一个学习的内容要能够一遍、两遍、三遍、五遍、六遍能够反复的学,以及学习每一个内容时我们应该要带着什么样的观念,我们在学的时候要深入哪一些重点,我们学完了以后应该要具备什么样认知,什么样能力。这样一个方法就非常的重要。然后他需要交流,交流其实是非常的重要的。如果一个人被动地学习,你也不知道你到底学了多少,但如果我们15个人、20个人在一起,每个人把自己的心得分享,最后他就会构成知识的互补。因为每个人的认识都有很大的极限性或者有偏差性,在沟通的过程中就能够引导大家深入思考,从而能够获得更多更圆满的知识。

所以我觉得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修和共修都很重要,从单向到交流,从被动到主动,从复杂到单纯,这些方法事实上应该成为我们今后佛学院教育的非常重要的内容。

所以我觉得今后佛教界在教育上需要形成一些常规化的教育内容,这种教育不仅仅是佛学院的教育。每一个寺庙都需要是一个修学型的寺庙。我们现在的寺庙基本上都偏向于信仰型、崇拜型,很少有修学型的寺院。那么如何成为修学型的寺院呢?这就要求每一个寺庙都应该有自己一些常规的教育制度,以及有的常规的修学内容,我说的常规包括僧格的养成,这些能够确保出家人有正确的发心,这个都是我们所有的寺庙应该共同修学的内容。然后在这个共同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不同的寺庙可以根据教育的长处、慈善的长处、寺院管理的长处等不同的长处,来制定有自己寺院特色的教育内容,我觉得有这样模式的教育有可能会更有效。

[责任编辑:张瑞霞] 标签:济群法师 佛教 佛学院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