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王丽心:业感缘起 净化人心的理论依据

2013年05月22日 15:24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王丽心

中国佛教协会《法音》期刊社王丽心(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印媛)

编者按:各种宗教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历史,在人类心灵最深处留下真实而深刻的回响,当人类走到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社会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保守住心灵最纯真的记忆成了我们共同的思考。各宗教的共同繁荣与相互交流,为我们提供了最直接的心灵回归的途径。2013年5月18日至19日,第四届佛教与基督教比较学术研讨会在重庆西南大学和重庆佛学院召开,主办方试图搭建一个佛教与基督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对话平台,在寻求教理与教义的真实的同时,共同探索一条各宗教普世之路。中国佛教协会《法音》期刊社王丽心在此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浅述业感缘起与宗教道德》,文章摘要如下:

一、简述缘起论

缘起,即“依缘而起”,“依缘”是指借条件。“缘”指引起结果的直接原因(内因)外的间接原因(外缘)。“起”是指“生起发生”。缘起就是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依种种条件而产生的原理,亦称缘于此、相依性,是指现象相互依存的关系。

可分四类:1、因缘,指能亲办自果,必然产生自己果报的根本原因。2、等无间缘,指心、心所相继中,由前一刹那引导后一刹那生起的原因。3、所缘缘,所缘指外境,心缘外境时,必借外境以为助缘。4、增上缘,泛指不对某一法产生障碍之一切法。

佛经中说缘起有11个意义:1、无作者义,2、有因生义,3、离有情义,4、依他起义,5、无动作义,6、性无常义,7、刹那灭义,8、因果相续无间断义,9、种种因果品类别义,10、因果更互相符顺义,11、因果决定无杂乱义。

十一义归纳四个论点:1、无造物主,2、无我,3、无常,4、因果相续。

吕澂先生进一步说: “缘起的意义本来指事物间因果的关系而言,着重在缘字;说起,不过表示缘的一种功用而已。现在更可用平常所说的因、等无间、所缘、增上的四缘来看三种缘起的性质。它们各有重点地阐明一面的。分别自性缘起——阐明了因缘;受用缘起——阐明了等无间缘和所缘缘;所余业感缘起——阐明了增上缘。”

二、简述业感缘起

业感缘起,谓世间一切现象与有情之生死流转,皆由众生之业因所生起者。这将人的行为在道德方面有责任的善或恶,看作人生种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它的范围比较狭隘。进一层的缘起说了解到客观环境对于人生趋向也有决定的力量。

业感缘起的实际内容是各种生存事实(有)的各别部分(支),而这些部分对全体可以有各方面的价值。

略加引申,业感缘起是当前的人生现象,依着逻辑的次序分析为十二部(从无明到老死)来立说的。《阿含经》所说根本佛教之基本教义,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这十二部分也称做“十二有支”,它们的相互间是缘起的关系,构成一系列的因果。依吕澂先生的观点:“十二有支是依着逻辑的次序而作分析,它的意义是这样的:佛家解释人生现象,是先着眼于比较成熟的阶段,在那里人生现象的起灭无常,乃至终归衰灭极为显然,而人生苦的感觉也最容易由此发生。……从十二有支所见的人生,是以盲目的无明作向导,加以无厌的爱取相推动,这么样来开展着的,有欲望而不得其正向,当然不会满足,而因为欲望的程度愈深,缺望也就愈大,如此构成痛苦的根源。”

对于“行”同人生的关系,或者说身心意的行为在人生上有如何的道德意义?

有欲望之引导意向,由此发生具体的行为是“业”。业力有好有坏、善恶的分别。因此现象也有了升沉、高下的不同。个体的行为对于社会群体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佛家理论所指导人们辨别真伪、正邪、善恶,让人必须避开、远离三毒造作之罪业。

三、业感缘起与宗教道德

吕澂先生说:“佛家初意,侧重于道德的责任感。对自,则觉悟到人生的可贵,不使空过,而一切行为都对自身将来有责,绝非一死可以了之,这是轮回上永感的意义。对他,则觉悟到生存的相依,互生影响,而个人行为应对全体负责,将来业力相酬,无异身受,这又是轮回上共感的意义。再就自身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言,则过去人的作为会与当前人生相连贯,而现在所作无异继续古人业绩迈进,责任所在,更不容辞,这又是轮回上类感的意义。”(吕澂《缘起与实相》)

佛教的业感缘起论置重业力,教人注意于三业,劝人实行止恶修善,其对伦理宗教,可说有伟大的效果。

恶莫过于罪,何为罪?

(1)罪之浅述

所谓罪?是指违反道理,触犯禁条而招受苦报的恶行为。罪为恶之行为,故称罪恶;以其能够妨碍圣道,故称罪障;复由于罪的行为,可招受苦报,故称罪报。佛教认为罪有十恶:起罪之由,出身口意。身业不善,杀、盗、邪淫;口业不善,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业不善,嫉妒、嗔恚、骄慢、邪见。

灭罪之方便:“夫人修福不与罪合,不共合故要须方便令得灭罪。何谓方便?谓善知识。何谓善友?谓正见人是为善友。常以正教调伏其心。何谓正教?谓观无常、苦、空、无我,十二因缘缠著生死,修四真谛。见苦、断习、证灭、修道,行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是为方便……夫人求福,欲离罪者,当谦虚精勤,亲近明近,修习智慧,悔恶罪业。改往修来,从是渐渐智慧成就,慧成就故,消灭众罪。”(《佛说未曾有因缘经》)

“佛家的实践是以他们所理解到的宇宙人生实相为依据的。关于实相的理论,在佛家始终与因果规律分不开来。佛家就在于正确地说明因果,并配合着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的业报法则”。(吕澂《缘起与实相》)

(2)教化之法

佛教是教化之法,教人止恶从善。《十住毗婆沙论》云:“教,名教他以善法;化,名远离恶法。”佛陀的圣言,对当代人的道德升级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学佛是离不开修持的。持是受持,是“择善而固执之”。修是熏修,是依着受持的佛法去学习。依佛法,由于学习,能熏发现在与未来的善根。说起修持,大乘法门,如: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持戒、习定、修慧、念佛、供养、忏悔等,凡是学习自利利他的,培养福德智慧的,都是修行。

修行有“克期取证”的专修,还是要在生活中时时观照散修,所谓:“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3)宗教价值

印顺长老说:“一切宗教都是有助于人类的,于人类有过伟大的贡献。一切宗教,都应为同情的眼光去了解它,何况现代存在的,高尚而伟大的宗教。”

印顺长老认为,“宗教的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上:一,强化自己,二,净化自己”。

所谓强化自己,就是借助神力的庇护,以增强信心,加强力量。所谓净化自己,是说宗教有一种能够净化人们心灵的力量。要想净化自己,单靠“祈求、忏悔”是不够的,必须从人内心净除烦恼,必须著力于宗教信仰,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至善境界。

四、结语

印公说:“凡是高尚的宗教,无不以自由、平等、福乐、慈悲等为理想,而要求实现。要实现这些理想,有一根本主要的,即‘生’的实现。生是生存,世间的一切希望、福乐,都源于生存,没有了生存,一切都不存在了。所以一切宗教所理想的,也着重在这个根本论题。”

看看在我们所依止生存的地球,各种战争、冲突、污染、掠夺、过度消费……带来的是不断恶化的环境。过度地市场经济正刺激着人类的欲望膨胀。正如赵晓《市场伦理与市场经济》一文云:“市场经济有一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人不偷懒,会逼着大家去竞争,它是有效率的经济体系。但是,市场经济让人不偷懒,却不能让人不撒谎、也不能让人不害人。”

市场重复博弈可以降低撒谎、害人的行为,法律的严厉惩罚,也有利于交易行为的规范,但是游离法律之间的事情,有时是依靠道德的力量去制衡。

我们所讨论的宗教伦理,莫过于是要解决人类的道德困惑一个向度,其意义是重大的。而本文所叙述的业感缘起及因果报应的理论,对当今社会道德提升有着重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王丽心 佛教 道教 基督教 佛耶对话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