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圆持法师:佛教界的首要职责是什么?

2012年04月27日 06:47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圆持法师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馆长圆持法师(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编者按:在普通大众眼中,佛教很神秘,离社会生活很遥远。其实,佛教只是在传播过程中被神秘化,其大量丰富且具有现实意义的人文道德思想被一层神秘的外衣所掩盖。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馆长圆持法师在向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提交的论文《发挥道德信仰价值是佛教的新出路》中提出:如何发挥佛教人文道德信仰的价值,应成为当今世界佛教界的首要职责。本文摘自圆持法师论文。

尽管人类社会经过一百多年来的三次产业革命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当前全球各国的事实普遍表明,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中。这一危机表面看起来,有经济衰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等。其实,这些危机都不是最可怕的,若溯其危机的根源,则是人类百年来人文道德精神的丧失。因为只有人文道德,才是人类与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所以,如何重建人类的人文道德精神,既是检讨当前所面对问题的关键参照,也是解决问题并寻求未来长远出路的根本方法。

对佛教而言,在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人文道德问题上如何发挥自身的价值,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佛教作为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具有最悠久的历史。若从佛教的历史表象来看,它似应属于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很难以想象它会与现实人生社会发生太多联系。但其实不然,佛教只是在传播过程中被神秘化,其大量丰富且具有现实意义的人文道德思想被一层神秘的外衣所掩盖而已。因此,如何发挥佛教人文道德信仰的价值,应成为当今世界佛教界的首要职责。

如何认识佛教人文道德的特性?本文现通过对经典内涵的例举做一简明的论证。

一、佛教对自身信仰的界定

经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一界定又称作“七佛通戒偈”,作为对佛教教义最具概括性的表述而广为人知。这一界定既表明了佛教信仰的特色,也对伦理道德进行了准确界定。依据这一界定,如果说佛教是“伦理道德”信仰,或“道德”、“伦理”信仰,在佛教界几乎不会有人表示反对。

上述界定并不是孤立的表述,在大量的经典论著中尚有极其丰富的有关思想理论的阐释,从而更进一步地说明了佛教是“道德”信仰。

二、为人与为人

“为人”的概念在此可分为如何才能成为人和如何去做人。

1、如何成为人

一般情况下都是将人的体貌特征作为判定人的标准。佛教则根据人的心理与行为而提出了自己的价值判定。经说:“云何人心?谓思念利他。”这一界定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都不相符,因为人的内心通常总是自私自利的。

佛教并不单单地将拥有人的肉体作为衡量人的根本标准,而是以人的行为为根本标准。经说:“虽得人身,行于非法,不名为人。”“非法”泛指有损于他人与社会的行为。如不首先确立这一标准,人就难以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如果每个人不论善恶好坏都去觊觎公权力和侵占他人的利益,其结果便会产生当今世人所说的“无良官员、无良商人、无良学者、无良医师……”。

佛教对人的优秀特征也做出了总结,经说:“人者名曰能多恩义;又复人者身口柔软;又复人者名有骄慢;又复人者能破骄慢。”

对善人的概念,世人比较模糊,佛教则作出了清晰的界定。论说:“自得大利亦利他人,自利利人故名善人。”此界定显示,“善”并非是孤立的概念。尽管通常情况下佛教以利他为善,但这并非是最理想的标准。作为最理想标准的“善人”,绝对不是于一时一事上有限量地去做有利于他人的事,而是要毕其一生随时随地的利于他人,若偏于自利或利他是不可能长久维持的。因此,只有获得自他两利的能力,才能最好地为人为善。

2、如何做人

佛教从未将出家修行者的标准去要求一般人。对于一般社会大众来说,佛教所提出的标准同样是切合实际的。例如,经说:“若复有人无怜悯心,或为贪覆不怜妻子,彼人之心甚于恶兽,杀生食肉、食屎兽等。若人不能出家住法,彼人应当如力、如分正护妻子令得安乐。若自有力无怜悯心不护妻子,如是之人不名在家不名出家。”这段话,对于身为家庭中的丈夫而不能承担养护妻子职责的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不论对社会的发展还是人们的生活事业,以及出家修行的信仰追求,佛教都没有大包大揽于自身,而是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一切成败得失取决于人的“懈怠”或“精进”。

通过上述经论内涵可知,在佛教中“做人”的真实含义是如何去“为人服务”,而并非如普通世俗人所说的巧于世故应酬的“做人”。

三、待人

待人接物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佛教的有关思想较其他学派更为丰富,而且有其独特的重要价值。佛教的“慈悲”和儒家的“仁义”,作为待人的大原则固然可行,但如对具体问题缺乏细致的认识与可行的措施,则大原则未必能解决实际问题。相较于其它学派,佛教对于问题的认识和处置,其原则性和可操作性是并重的。

有关待人的问题,在此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随顺众人的原则

2、随顺的八种行为方法。包括不恼他人,不嗤笑、不戏弄令其惭耻而生疑惑等。体现了对他人思想感情的高度关切及尊重,其细腻程度可谓无以复加。

3、待人的行为选择

经说:“我应饶益一切有情,何容于中反作衰损!

我应恭敬一切有情如仆事主,何容于中反生骄慢、骂辱、凌蔑!

我应忍受一切有情捶打呵叱,何容于中反以暴恶身语加报!

我应和解一切有情令相敬爱,何容复起勃恶语言与彼乖争!

我应堪忍一切有情长时履践,犹如道路亦如桥梁,何容与彼反加凌辱!”

以上五种待人的对应关系,体现了佛教信仰者应坚守的明确的行为准则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

4、待人的平等准则

经说:“先当如是观,重自他不二。”“重自他不二”即是平等地对待自身和他人,视为一体,无二无别。

相比可知,在当今道德缺失、私利至上的状况下,人们在自由平等招牌之下,所行的其实是尔虞我诈的利益得失的计较和争夺。因此,时代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事实说明,当今,不论某个区域还是整个世界,各种利益矛盾比任何历史时期都要激烈。因此,经济发展不代表文明进步;财富增加不等同幸福指数提高。

四、敬人

之所以提倡敬人,是因为认识到所有人都是尊贵的。经说:“当知一切悉皆尊贵。”

敬人的对象不是有选择的,而是所有的人。经说:“敬一切人。”论说:“於诸众生皆为尊重”。

敬人,以平等为重要原则,而不应因贫富贵贱而有区别。

应将人置于何等位置加以尊敬,经典中有具体说明。经说:“于诸众生生尊重心,起大师敬。”“大师”在此特指佛。这种将人置于信仰对象的佛的位置而加以恭奉的思想主张,体现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精神,而是一种最为崇高的人文道德精神。

五、利人

不论为人还是敬人,归根结底,佛教最终的目的在于利人。

经说:“利他行最上,智者何不勉。”此语表明,佛教的最高信仰价值追求是利他,所以号召有智之人去勉力而行。

经说:“自利利他心平等,是则名真供养佛。”此语表明,正是因为佛教的最高信仰价值追求是自利利他的,所以以平等的思想和行为标准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即是佛教信仰的最好体现形式。

追求“普世”价值并非源于西方的思想,而是出自佛教。经说:“利养普世”。《菩提行经》则提出“一切皆富乐,一切同利养。”

六、结语

通过对以上所引经论的思想内涵,不难得出如下十二条结论:

1、佛教具有鲜明的道德信仰特色。

2、历史以来佛教的发展方式未能较好地显示道德信仰的思想特色。

3、佛教并不以神秘崇拜和寄托来世为最终目的。

4、人类社会一体化的进程,会更有益于佛教自身的发展。

5、佛教对人类人文道德的重建与提高具有重要帮助。

6、佛教与其他一切以神为信仰的宗教根本不同。

7、佛教是引导人利他的信仰。

8、佛教是倡导普世价值的信仰。

9、佛教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

10、佛教信仰的追求是以现实人生和社会为基础的。

11、佛教利他的伦理道德思想和行为并不是以信仰为交换条件的。

12、佛教对建立更加文明的人类社会新秩序能够提供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

在人类社会人文道德精神严重溃败的背景下,经济发达并未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反而使之加剧;法制精神并未降低犯罪率,反而使之提高;政治制度并未遏制社会矛盾反而使之发展;军备竞赛并未保证不引发战争,反而加剧战争风险。总之,在失去人文道德基础的情况下,经济、政治、法制、军备只能更多地诱发人类低劣的思想和行为。所以,人类只有通过心灵的净化才能根本性地解决自身问题。而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佛教伦理道德思想则是净化心灵并有效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良方。

在地球村人口超越70亿的大关,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下,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更加紧密了。但是,在人们的狭隘宗教思想、民族意识以及高度自私观念的主导下,各种军事和利益的冲突正在加剧。唯有高度注重人文道德的发展,70亿人口的世界才能变成可持续发展的乐园。在此关头,佛教伦理道德思想正是当有作为并可大有作为的机遇前所未有。只要佛教能转变以往类似神学信仰的发展形态,注重发挥人文道德信仰的本有价值和作用,就一定会在契合历史机遇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道路。

基于上述理由,在此提出三项建议:

1、佛教信仰区域或国家的佛教组织以及有识之士,面对全球一体化的潮流,有必要全面制定佛教未来发展的共同战略;

2、各国佛教应注意调整传统的发展模式,加强对佛教伦理道德思想的研究与弘扬;

3、增强世界佛教论坛的价值功能,建立永久常设机构。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第三界世界佛教论坛 圆持法师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