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王志远:僧侣教育要修“书画禅”

2012年04月21日 18:07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王志远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志远(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编者按:中国佛教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进程出现了许多新的弘法方式。如网络弘法、音乐弘法、建筑弘法等。也出现了诸如“生活禅”“白领禅”“学人禅”等具有特定含义的名词。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志远教授提出:用书画作为参禅悟道的凭借。具名“书画禅”。他认为:讲“书画即禅”,并不意味所有书画都是禅,而是说,作为书画禅,必须达到“书画即禅”的境界。在当代弘法的诸多法门中,书画禅应该列入,同时也具备列入的极大可能性。当今佛教界应该把书画禅列入僧侣教育的必修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志远教授此观点摘自他撰写的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主题论文《论书画禅在当代弘法中的特殊作用》。

书画禅这个概念是从哪里来的?头几年也有人提出来,叫禅意书画,我觉得不究竟,因为名为禅意,其实落脚在书画二字之上;而书画禅,行于书画,立意在禅。

书画禅,顾名思义,就是用书画作为参禅悟道的凭借。它是一个桥梁,是一个工具,通过它,达到参禅悟道。在书画创作或书画欣赏中,做到这样几个方面:第一,领略禅意;第二,把握禅道;第三,融入禅境;第四,证悟禅心。这是四个层次,也是书画禅的四个功能。达到这个程度的,才能称为书画禅,你达不到这个,那你就只是想画个画,或者说有点儿禅意,那么还达不到书画禅的这种高度。

“书画禅”是不是我们今天突然臆造出来的一个东西呢?其实我们提到书画禅,大家肯定首先就能够想到明清以来的几位僧人,比如说八大山人和石涛。我们知道,社会上的人,对佛教的认识,是不同的层面的。佛教里边最著名的譬喻之一,是“盲人摸象”,作为盲人,有各自的摸法,所触及的部位都不一样,那么得到的印象就都不同。那么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机缘和佛教中很有修持的高僧接触,对佛教了解有限。但是书画可能是他们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到的东西,而这里边,让他们耳熟能详的,让他们一见难忘的,现在比较突出的,就是像八大山人、像石涛这样的人物。人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才发现,佛教僧人画出来的画,居然如此不同,在他们心目中,佛教就是八大、就是石涛、就是顶级的文化。

如果说把这样的书画归入“书画禅”,那么它与禅的本质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当我们在理论上知道,禅要直指人心,要不立文字,那么不立文字立什么?用什么才能够直指人心?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书画禅恰好是一种不立文字而直指人心的东西,他没有那么多的说教,不用那么多的逻辑推理,它是很直观的,一下子就抓住了最根本的东西,一下子就道出来了。道出来什么呢?就是你心里感受到了,却说不出来的那个。难道这不就是禅么?我们看了那么多的公案,研究过那么多,其实,都是在悟到了“什么”那一点的时候戛然而止。禅宗说不立文字,但是连篇累牍,汗牛充栋。不过,尽管他说了一百个故事,一千个故事,但是你仔细看,没有一个故事说他悟道之后,那个道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呢?因为那不是拿语言能说的东西,你心里明白就是明白了,不明白,那就等下一回的机缘。这就是禅宗之所以让大家感兴趣,去追求,而且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如果回到书画禅的话题,我们认为通过一些具体的作品,无论是八大的,还是弘一的,我们都体会到了书画确实具有一种禅的力量。如果把握得好,它就是禅的一种工具。这就是我们对于书画禅的一个最基本的认识。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 王志远 僧侣教育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