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道慈法师: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2012年04月26日 14:57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道慈法师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编者按:2012年4月25日至27日,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在香港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和谐世界同愿同行”。来自世界各地、三大语系的高僧大德、各级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千余人出席此盛会。同时,中国三大佛教圣物(佛牙、佛指、佛顶骨舍利)之一的佛顶骨舍利,在中国南京盛世重光后,首次赴香港和澳门展出。论坛期间将就佛教现状与发展等诸多话题举办多场分论坛。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普济禅寺方丈道慈法师在论坛期间发表了题为《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从观音精神谈佛教慈善的理念与实践》的论文,就面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从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出发,对佛教慈善理念与实践进行初浅的探讨阐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论文全文内容如下:

首届世界佛论坛发表的《普陀山宣言》指出:“我们,同在一个星球,备享科技昌明之果,亦面临困境与挑战:环境污染加剧,贫富差距拉大。飓风海啸骤起,莫名疫病流行。冲突战乱不止,恐怖袭击又生。在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之外,世有不谐,人有不和,心有不安。”

本文旨在面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从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出发,对佛教慈善理念与实践进行初浅的探讨。

一、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人类近代文明的发展破坏了人与地球家园的和谐关系,到目前为止,已被人类认识到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工业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生态链破坏、自然灾害增多等诸多方面。

在人类社会层面,世界人口已经突破70亿,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国家之间在政治观念、经济利益、意识形态上的矛盾,以及不同社会、民族、宗教、文化之间的冲突依然严重。全球化之后的社会矛盾导致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军备与核能竞赛升级,战争危险加剧,恐怖事件频发;财富占有不公,贫富两极分化,社会矛盾增多;信仰危机,道德沉沦,社会腐败,犯罪率上升;婚姻家庭不稳定,离婚率升高,鳏、寡、孤儿剧增,社会压力增大等等。这些矛盾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影响到社区、企业、职场、家庭及个人身心。

种种矛盾衍生的结果,即如佛教诸经所说的各种灾难出现。如“三灾”:一、刀兵灾,时人为非法,嗔毒转盛,相见即起猛利之害心,随手所执,皆为利刀,互相残害。二、疾疫灾,时人具如前诸过失,故吐非人毒,而流行疾疫,遇之便命终。三、饥馑灾,时人具如前诸过失故,天龙怒而不降雨,世间久遭饥馑,多分命终。又如《药师经》所谓国起七难:一人民疾疫难,二他国侵逼难,三自界叛逆难,四星宿变怪难,五日月薄蚀难,六非时风雨难,七过时风雨难。 

佛教依正不二的缘起观认为,人类主观需求的相对无限与环境和社会客观条件的绝对有限之间的矛盾,是种种灾难出现的主要原因。

二,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观音菩萨极证圆通,得二殊胜,上合诸佛本觉妙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故能兴无缘大慈,与众生乐;起同体大悲,拔众生苦。世音菩萨威神之力,能灭众生火难、水难、罗刹难、王难、鬼难、枷锁难、怨贼难等诸难,满足众生得求、命求等一切所求。

从古到今,观世音一直是东方世界最崇拜的一位大菩萨,观音信仰对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各方面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大乘佛教的广泛传播,观音菩萨在西方被尊为“女性面孔的上帝”,学术界称观音是“宇宙的慈母”……可以说,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具有超凡、超世、超宗教的境界,是当今世界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身心健康最为迫切需要的精神力量。

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体现于大智观照法门、悲行解脱法门、神咒益世法门、礼念救苦法门。菩萨一切行门中以般若为导,大智观照法门是生起大慈大悲的根本。通过修行大智观照法门,“照见五蕴皆空”,了达“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明白“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最终达到“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菩萨以“五蕴”来概括精神和物质的现实世界,了知一切事物皆为“缘起有”。众生总以为这个假众缘和合的世界是真实的,误将“缘起有”看成“实体有”、“独立有”、“可执持有”、“可主宰有”,因而起种种执著,进而生贪嗔痴种种烦恼,难以解脱。菩萨以其甚深的智慧观察到“五蕴”皆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独立的实在性,一切客观和主观世界皆是幻相,唯有假名,故万法皆为空性,彻底破除了实有的错乱妄执。因此,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具有摆脱了各种人我情见执着的超凡境界。

观世音菩萨能以“真观”观察到真如自性当体即空,毕竟平等;又能以“清净观”观察到五蕴色心仗因托缘而起妙用;更以“广大智慧观”观察一切法,虽然本体皆空,但真空不空,能生妙有,妙有非有,不碍真空,空有不二,即空即有,即有即空。故菩萨的大慈大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进而以“悲观及慈观”,等视一切有情,拔苦与乐,清净大喜,平等大舍,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观世音菩萨既在此岸的娑婆世界寻声救苦,解决现实问题,又在彼岸的极乐世界接引众生,解决终极问题。因此,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具有跨越时空的超世境界。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中有这样的记载:观音菩萨于眼中出日月,于额中出大自在天,于肩上出梵天王,于心中出那罗延天,于牙中出大辩才天,于口中出风天,于脐中出地天,于腹中出水天。 当于身上生出种种天王时,观音菩萨对大自在天说:于未来世末法时,有执邪见的众生,会说你是万物的主宰,能生出一切众生。那时的人失菩提道,愚痴迷惑,便会说道:“此虚空大身,大地以为座,境界及有情,皆从是身出。”

虽然诸天皆从观音菩萨身中出,佛对除盖障菩萨说,“观自在菩萨,无见无闻,彼无自性,乃至如来亦所不见。”所以佛教不主张有开辟宇宙的最初因,针对凡夫众生执着最初因,而且会塑造一个造物主,经中故说,被人认为是万物主宰的神,亦不过从观音菩萨身中生出,用以破除众生对造物主的迷信,获得彻底解脱。但是,佛教不因此而排斥贬低其他宗教,而是互相尊重,共同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因此,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具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遍尘刹感,遍尘刹应的超宗教境界,而超凡、超世、超宗教的大慈大悲实则是宇宙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佛教慈善的理念与实践

佛教慈善是由慈悲心生起的具体行为,慈悲是佛法的重要原则,是佛教的根本所在,并由观世音菩萨所代表。《赞观音文》云:“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成妙功德,具大慈悲。于一身心,现千手眼,照见法界,护持众生。令发广大道心,教持圆满神咒,永离恶道,得生佛前。无间重愆,缠身恶疾,莫能救济,悉使消除。三昧辩才,现生求愿,咸令果遂,决定无疑。能使速获三乘,早登佛地。”

由以上《赞观音文》可知,“照见法界,护持众生,令发广大道心,教持圆满神咒,永离恶道,得生佛前”,是观音菩萨对众生的终极关怀——体现了超世的大慈大悲精神。“无间重愆,缠身恶疾,莫能救济,悉使消除。三昧辩才,现生求愿,咸令果遂,决定无疑。能使速获三乘,早登佛地”,即救众生一切灾难,满众生一切所求,是对众生的现实关怀——体现了超凡的大慈大悲精神。观世音菩萨对众生的关怀在范围和对像上跨出种族、超越国界,包容一切文明、一切人群、一切动物和一切有情,要帮助一切众生“永离恶道,得生佛前”,“速获三乘,早登佛地”,及至“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即令一切众生彻底解脱觉悟,成就佛果——体现了超宗教的大慈大悲精神。这是真正的最彻底、最平等的由终极至现实的全程关怀,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本怀,这样的慈悲本怀亦应该作为佛教的慈善理念。

佛教界以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本怀作为开展慈善事业的基本理念,积极实践人间佛教思想,即“常愿常瞻仰”。佛教团体、寺院以及教职人员和广大信众,应当在实践菩萨超凡、超世、超宗教的大慈大悲精神方面进行积极的探讨。

(一)探讨实践观世音菩萨超凡的大慈大悲精神

佛教团体和佛教界人士努力实践“四摄”、“六度”,积极参与社会慈善福利事业,通过各种组织方法和途径,开展赈灾、安老、恤孤、助医、助学、扶贫等慈善事业,兴办惠及社会民生的公共设施,积极支持和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工程建设。同时参照社会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相结合,加强慈善事业组织管理,从善款源头到使用终端,做到参与大众化、操作程序化、管理规范化,规避功利,成就功德,体现“寻声救苦”的观音精神。还要加强佛教团体和寺院内部的财务管理,确立与政教关系和内部组织架构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严格保持佛教团体和寺院的非营利性质,调节好信众和教职人员与团体和寺院的经济关系,确保团体和寺院的资金使用与教义和信众意愿相符合。以无缘大慈的精神超越人我相对的世俗情见,尽最大努力在最大范围内开展慈善事业。

(二)探讨实践观世音菩萨超世的大慈大悲精神

宗教活动场所和教职人员更好地发挥教化和调解功能,使佛教教义更好地发挥行为规范和伦理教化作用,成为被社会大众所认可接受的、能够有效地调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心之间关系的社会意识形式,帮助人们建立人生终极趣向,形成与社会、与自然相适应的生活理念,促进社会和谐安定。教职人员和广大信众坚持正信正行,严守戒规,发扬佛教智慧,树立缘起性空的世界观、五戒十善的人生观、菩萨道行的价值观,正命生活,知足感恩、惜福习劳,乐善好施,广种福田,弘扬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实践佛教慈善理念,发挥道德标杆作用,以实际的行持引领社会思潮,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产与生活理念。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积极传播佛教慈善理念,使慈善活动的组织者、施与者、受施者乃至所有见闻者,于理上明了三轮体空,于事上深信因果,确立正信的功德观与因果观,从而解决人生社会现实问题背后的根本问题,趣向佛教慈善的终极目标。使佛教的慈善理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超越现世的可持续发展效果。

(三)探讨实践观世音菩萨超宗教的大慈大悲精神

由佛教界主动牵头,组织开展世界各宗教之间对话交流,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在有为法方面求大同,在无为法方面存小异,以各宗教普遍认同的慈悲、平等、博爱等慈善理念,促进地区、种族、国家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和谐,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保护生态平衡。积极主动地与哲学、科学、文化、艺术、教育界开展跨界交流互动。通过中国佛教在全球华人中产生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充分发挥海外华侨和留学生在传播优秀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以超宗教、超意识形态的同体大悲精神, 积极主动地与全人类共同分享佛教智慧,共同实践佛教慈善理念。

结语

历史悠久的佛教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佛法中蕴藏着拯救人类文明危机的智慧,承担着保护人类与宇宙万有和合共生的光荣使命。佛教界要站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开展慈善事业,发挥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精神特有的文化感召力、道德感染力、价值理念影响力和观照宇宙人生的洞察力,在帮助人们通向“自由王国”的同时,更注重帮助人们生起“自由的觉悟”,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李保华] 标签:道慈 慈观常愿 人类生存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