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哈斯朝鲁 戴斯琴:佛教戒律 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3年11月13日 17:05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哈斯朝鲁 戴斯琴

编者按:2013年10月3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戒律思想与实践——第三届国际佛学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佛教戒律思想与实践”为主题,共发表近30篇学术论文。与会学者围绕佛教戒律话题从汉传佛教戒律研究、戒律溯源、戒律的现代意义、藏传佛教戒律思想、中国佛教戒律研究、戒律思想研究、戒律及其现代实践7个分主题进行研讨探究,分享交流。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副编审哈斯朝鲁、内蒙古民族大学学生处高职退休人员戴斯琴,两人发表了题为《佛教戒律: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的论文,论文全文如下:

摘要:佛教戒律是人类一定历史阶段道德自律规程的范例之一。戒律是社会法制化管理的重要借鉴。戒律在佛教寺院组织的管理中起到了有力的行政管理保障作用。在寺院的管理中,礼仪是最重要的方面,所有的礼节都与戒律挂钩,道德教育与规章制度、行为规范都尽可能地发挥其对团体内所有成员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作用。戒律对促使公民守法有一定的映射作用。戒律是宗教法制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戒律研究在佛教研究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精神财富:是指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所取得的成就。如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科技成果权以及发明权等。他是一个无型的东西,即:除物质上的财富,就是精神财富。既然叫做财富,也像真正的财富一样宝贵的,而与真的财富不同的是,精神财富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贬值或遗失(除非失忆了),具体说来应该是存在与你心中最珍贵的记忆或真谛,在你失意或悲伤的时候给与你抚慰,在挫折的时候给你信心或前进的方向,在你老去时可以回味的,谁也拿不走得你的内心宝藏,那是比任何实际财宝都要珍贵的东西,是一个人得以不断进取的源泉。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在精神上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道德自律。在物欲面前的道德堕落、人格无存、精神腐败现象在世纪之初的全球比比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在加速工业化、市场化,追赶信息化时期出现了道德自律水平大幅度、大面积下降的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蚀了一些社会成员,尤其是某些具有权钱优势的人们。因此,伦理道德的建设,是当前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现实问题。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有历史继承性的,道德规范的发展当然也不例外,遥远的释迦时代以及释迦弟子时代产生的佛教戒律,不论在印度本土还是在其本地化了的中土,在塑造人格、加强自律方面产生了震撼效应。佛教徒的戒律实践是人类自律的宝贵精神财富。历史上的舍身求法者被鲁迅称之为“中国的脊梁”,这其中,就有象法显和玄奘这样的求戒者,也有象鉴真那样的传戒者,更有大批的于史无载的严以律己的僧侣。他们的优秀品质,饱含着人类自律和牺牲精神的精华,影响力遍及世界,至今仍是振兴中华的精神力量之一。

戒律的执行实践使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人类自律的楷模,在自律和人格自尊方面给人们提供了可贵的借鉴,而佛门败类违戒并犯罪的恶行,又使人类道德教育史上有了许多生动形象的反面教材。这都给我们提供了活生生的史鉴。

什么是理想的道德自律?佛教戒律给了人们颇具价值的答案。

道德自律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达到社会的崇高目标,必须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克制一切损人利己、为社会公德所不容的私欲。例如《论语》中所说的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原则。这个自律原则在历史上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孟子》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说教。这个“大丈夫原则”是又一个高层次的自律境界--这种境界正在被各种贪欲日益增长的人们所遗忘。

道德自律要求人们在社会规范面前,要做到言行一致。规范上的条文,正是行动上要实践的。佛教戒律中的精华与此异曲同工。在极易物欲横流的和平年代,建立理想的、质朴庄严的人格,戒除杀、盗、淫、妄这四根本罪错正是佛教徒的心灵环保的一项大工程;为了利他而行“十善”也是自律典范。这一精神境界的核心就是自律与理性。

佛教的自律的主要原则是其善恶观标准:“利己”还是“利他”。依此止恶行善、严格自律。佛教“五戒”、“十善”等戒律所针对与企图制止的“恶”与以上所述相类。

五戒、十善就是佛门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言行制定或提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每条都有正反两个不同的侧面,不该做的做了是犯戒,该做的不做也是犯戒。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种基本的律条。十善则是五戒的展开,从思想、语言、行为三方面止十恶而行十善。行为方面有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言方面有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思想方面有意不贪、不嗔、不痴等。五戒侧重于止恶,十善侧重于行善。扩而言之,凡是有利于社会公益的事,都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积极地去做,毫不懈怠。对此梦参法师指出,佛教的五戒十善是人类社会的公共道德:“在当前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它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不论从治理犯罪的社会根源,还是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来说,都离不开五戒十善的内容。佛陀曾经说:一个人行十善,则一人得清凉;一家行十善,则一家得安乐;一国行十善,则一国得安定;世界行十善,则世界得太平。” 要社会和平,先征服自己的贪嗔痴,并不是向外用贪嗔痴来征服任何人、任何国家和世界。只要人类一天想要征服别人,人间就一天不会安宁,不会和平,没有快乐。佛陀深刻指出:“战胜者滋长仇恨,战败者于哀痛中倒下,战败俱泯的人,才是快乐而和平的。” 如此,国家就强盛,人民就会安乐自由,生活在快乐、和谐、平安的社会。正如妙华法师说的:“佛教主张发扬人的智性,从内心深处平息'贪、嗔、痴',外现为平和、和善的人身修为。从平和到和平虽然只是二个字的转换,却揭示了佛教向上向善的人生指向。” 

[责任编辑:张虓] 标签:人民大学 第三届国际佛学论坛
打印转发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