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温金玉:东晋慧远的沙门观

2013年11月13日 16:20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温金玉

何无忌对慧远大师的《沙门袒服论》的解释并不信服,又写了一篇《难袒服论》。主要思想是两点,一是认为礼俗之设,乃在时而用,并无绝对的左右之顺逆之分。二是老子以凶事处右,吉事尚左,而沙门右袒,恰恰不合中土风俗。为此,慧远再作《答何镇南难袒服论》一文,主要从以下两点做出了回应:第一,“常以为道训之与名教,释迦之与周、孔,发致虽殊,而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二者“自迹而寻,犹大同于兼爱”,殊途同归,并无优劣之分。既然无优劣之别,两种服饰又有什么不同呢?第二,世俗礼教与沙门律制不同,世俗之人“咸悦生而惧死,好进而恶退,是故先王即顺民性,抚其自然,令吉凶殊制,左右异位。由是吉事尚左,进爵以厚其生。凶事尚右,哀容以毁其性。斯皆本其所受,因顺以通教,感于事变,怀其先德者也。世之所贵者,不过生存。”沙门则不一样,“后身退己,而不嫌卑。时来非我,而不辞辱。卑以自牧谓之谦,居众人之所恶谓之顺。谦顺不失其本,则日损之功易积,出要之路可游。是故遁世遗荣,反俗而动。” 再次申明出家人“不顺化以求宗”的理念。出家者本身并不为随顺世情,所以坚持反俗而动。

何无忌的责难其实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即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如何处理顺世应俗的问题。沙门袒服不合中土礼制,如何修正以更适应民俗风情。而慧远首先寻找佛教律制在中国礼法中的根据,同时也更强调沙门袒服的必要性,以及方外之宾的存世价值。沙门服法不仅是世俗人争辩的一个话题,也是历代律师所关注的问题之一。

4.沙门不敬王者。东晋元兴二年(403年)当时总揽政权的桓玄,在沙汰沙门之后,又下令全国的僧侣必须要向王者敬礼。这道命令引起慧远的反对,致书给桓玄,宣称沙门乃方外之宾,不应该向君主礼拜,这就是史上闻名的“沙门不敬王者论”。其实,沙门是否礼敬王者的争论在之前已有讨论。东晋成帝咸康六年(340年),当时车骑将军庾冰就凭为年幼的成帝辅政而矫诏下令沙门礼敬王者,引起尚书令何充等人反对而作罢。《弘明集》记载:“晋咸康六年,成帝幼冲,庾冰辅政,谓沙门应尽敬王者。尚书令何充等议不应敬。” 何充等人明确提出:“五戒之禁,实助王化。” 后来何充等人专门上书进行申辩:“直以汉魏逮晋,不闻异议,尊卑宪章,无或暂亏也。今沙门之慎戒,专专然及为其礼一而已矣。至于守戒之笃者,亡身不吝。何敢以形骸,而慢礼敬哉。每见烧香咒愿,必先国家,欲福祐之隆情无极已,奉上崇顺,出于自然礼仪之简,盖是专一守法。是以先圣御世,因而弗革也。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臣等慺慺以为不令致拜,于法无亏,因其所利而惠之,使贤愚莫敢不用情,则上有天覆地载之施,下有守一修善之人。” 

桓玄在沙汰沙门后,转而注意当年庾冰要求僧人礼敬王者的主张。他先与八座桓谦等人讨论沙门礼敬问题,又与中书令王谧进行了三难三答的书信往来,最后直接与慧远进行讨论。慧远将这些辩论整理而为《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针对桓玄提出的“教化应以礼敬为本”、“受王德惠礼应敬拜”观点,慧远作了说明。首先主张出家乃方外之宾,变俗以达其道。“出家则是方外之宾,迹绝于物。其为教也,达患累缘于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于禀化,不顺化以求宗。求宗不由于顺化,则不重运通之资,息患不由于存身,则不贵厚生之益。此理之与形乖,道之与俗反者也。若斯人者,自誓始于落簪,立志形乎变服。是故凡在出家。皆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遁世则宜高尚其迹。” 出家者就是超凡脱俗之方外人,与世俗之境界与作为就会有所不同。表现在外在上的就是服章不与世俗同,礼仪不与世俗同,方能体现出离之气象。其次,出家并不违背忠孝原则。“夫然,故能拯溺俗于沈流,拔幽根于重劫。远通三乘之津,广开天人之路。如令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亦已协契皇极,在宥生民矣。是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 佛教主张自度度人,自立立他。所以沙门虽然表面看是成就一己之事业,其实可以惠及六亲,泽被天下。沙门虽然未处王侯之位,但同样以自己的修行有助于王化,恩泽于百姓。在这个意义上,忠孝皆可圆满。第三,“天地虽以生生为大,而未能令生者不化。王侯虽以存存为功,而未能令存者无患。是故前论云:达患累缘于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于禀化,不顺化以求宗。义存于此,义存于此。斯沙门之所以抗礼万乘高尚其事,不爵王侯而沾其惠者也。” 慧远认为在资生利益方面,可能沙门不如王侯之功,但在消苦解惑的解脱事业上,却有无可替代的功能。所以出家者可以通过教化民众、和谐人群,同样能够增益民生福祉。

慧远认为在家教徒应遵循礼法名教,敬君奉亲。出家修行的沙门则有所不同,应高尚其事,遁世以求其志。从而能够化导世俗,“协契皇极,在宥生民”。佛法与名教根本宗旨是相通的,“释迦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 两者互为补充,相互影响,殊途而同归。慧远这一思路不仅提供了如何处理王法与佛法的关系的途径,且奠定了中国佛教界调和三教的理论基础。

5.严谨持戒。慧远一生持戒甚严,律风清凉。僧传记载:“远神韵严肃容止方棱。凡预瞻睹莫不心形战栗。曾有沙门持竹如意欲以奉献。入山信宿竟不敢陈。窃留席隅默然而去。有慧义法师。强正少惮将欲造山谓远弟子慧宝曰。诸君庸才望风推服。今试观我如何。至山值远讲法华。每欲难问。辄心悸汗流竟不敢语。出谓慧宝曰。此公定可讶。其伏物盖众如此。” 没有崇高的品德是无法做到不威而重、不令而行的。“陈郡谢灵运,负才傲俗,少所推崇。及一相见,肃然心服。远内通佛理,外善群书。夫预学徒,莫不依拟。” 能把谢灵运这样的不羁之士征服,可见其德行。所以慧远建立的庐山僧团成为学佛者众望所归之处:“释迦余化于斯复兴。既而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并不期而至,望风遥集。” 其影响不仅限于中土,且远及外域,“外国众僧咸称汉地有大乘道士。每至烧香礼拜。辄东向稽首献心庐岳。” 

慧远对僧团的管理甚为严格,如弟子僧彻,“以问道之暇,亦厝怀篇牍。至若一赋一咏,辄落笔成章。尝至山南攀松而啸。于是清风远集,众鸟和鸣,超然有胜气。退还咨远:律制管弦,戒绝歌舞。一吟一啸,可得为乎?远曰:以散乱言之,皆为违法。由是乃止。” 从此小事上可以看到庐山僧团管理的细微之处。

《高僧传》更记载了慧远生死以之的持戒精神。“以晋义熙十二年八月初动散。至六日困笃,大德耆年皆稽颡请饮豉酒,不许。又请饮米汁,不许。又请以蜜和水为浆,乃命律师令披卷寻文,得饮与不,卷未半而终。” 尽管佛教戒律有开缘,如《四分律》中就说如所患病只有用酒才能医治者,容许饮用;另对于生病的比丘,是可以吃晚饭的,称为药石。但慧远却坚持不非时食,不饮非时浆。

慧远临终嘱咐门人,露骸松下,“远以凡夫之情难割,乃制七日展哀,遗命使露骸松下。既而弟子收葬,浔阳太守阮侃于山西岭凿圹开冢。” 

古德赞云:“法源滥觞之初,由佛图澄而得安,由安而得远公。” 三代相继撑起中国早期佛教的弘传大业。《高僧传》卷八评论师徒三人说:“中有释道安者,资学于圣师竺佛图澄,安又授业于弟子慧远,惟此三叶,世不乏贤,并戒节严明,智宝炳盛。使夫慧日余辉,重光千载之下,香吐遗芬,再馥阎浮之地,涌泉犹注,寔赖伊人。” 如果说佛图澄利用与后赵统治层的关系,使得正法得立,民听入道,不仅使佛教的弘化取得了国家政权的保护,而且为中国佛教僧团的建立赢得了合法性,更为中国佛教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那么道安就是在僧团成立的基础上确立僧尼轨范,开拓了僧团规范的立法权,对中国后世佛教教团秩序的建立,有极大贡献。而慧远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不仅在制度设计层面多有建立,更在王权与法权、三教关系方面有较为深层的思索,他以文明交融的胸襟来看待佛教的中国化,以及异质文明传入后的化中国,于更大范围内对中国佛教早期的运行作了磨合与尝试,一生主张有其坚持,更有圆融,对日后隋唐佛教的创业垂统,影响自是深远。

[责任编辑:张虓] 标签:人民大学 第三届国际佛学论坛
打印转发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