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学愚:《瑜伽菩萨戒》的圆融性格及其现代意义

2013年11月13日 16:15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学愚

编者按:2013年10月3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戒律思想与实践——第三届国际佛学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佛教戒律思想与实践”为主题,共发表近30篇学术论文。与会学者围绕佛教戒律话题从汉传佛教戒律研究、戒律溯源、戒律的现代意义、藏传佛教戒律思想、中国佛教戒律研究、戒律思想研究、戒律及其现代实践7个分主题进行研讨探究,分享交流。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学愚发表了题为"《瑜伽菩萨戒》的圆融性格及其现代意义"的论文,以下为论文全文。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六祖惠能大师这句脍炙人口的嘉言,道出佛教修行与世间生活的不二,成为当代人间佛教建设的理论依据之一。佛法在人间,戒律亦在人间,具有人间性格。在佛教四众弟子中,在家人守持五戒、奉行十善,而五戒十善正是一般社会伦理的佛教化表现;声闻弟子随佛出家修道,奉持声闻戒律,追求出世解脱。声闻弟子虽出家,但其生活离不开社会,其戒律不但不违世间,而且要契应社会伦理。大乘佛教更具入世情怀,菩萨奉持三聚净戒,实践下化众生与上求佛道的不二法门,其一切行为皆不离众生。本文以《瑜伽菩萨戒》基础,分析菩萨戒律的圆融性格;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菩萨戒律对当代佛教律学重建的意义。

一、佛教戒律之精神

当代学术界对大乘佛教兴起的原因仍存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大家的共识,那就是大乘佛教是小乘佛教,或更为准确地说,是部派佛教的发展。佛教经历了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的发展过程。随着大乘佛教的与起,菩萨戒律应运产生。菩萨戒律依声闻戒律为基础,但对后者进行了修正和超越,同时又是对世尊随宜制戒、戒律随方清净的精神的回归。佛教戒律的随宜随方精神决定了其世间的性质。龙树菩萨说:“毘尼中结戒法,是世界中实,非第一实法相。”戒律是世间法,是因缘所生,因人而立、为人服务,其目的就是让人更好地修定发慧。但是,戒律的世间性并没有否定其神圣性,相反地,正是这种世间性,其神圣性才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

世尊创立僧团之初,没有预设任何戒律条文,而是以法摄僧,教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波罗提木叉。僧团随顺当时社会习俗、奉行出家伦理,清净无为、一心办道求解脱。后僧团出现不净,世尊随机一一制戒,并随时修正已制戒律。这样,每一戒律的制定、乃至修正,都有其独特的时空因缘。世尊涅盘前亦曾有“小小戒可舍"之道,教诫弟子”虽是我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 但是,世尊涅盘后,以大迦叶为首的僧团推行”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已制不得有违“的律制政策,把戒律形式和内容固定下来。这种政策虽保存了原始佛教戒律的风貌,保证了世尊涅盘后僧团的和合统一,但是,它却背离了世尊随宜制戒、以及戒律自身随方清净的精神,为僧团后来的分裂打下了伏笔。

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印度不同地区僧团对戒律的理解和实践出现分岐,部派佛教兴起,形成多种戒律传统。公元一世纪左右,大乘佛教肇兴,在思想上打破出家与在家、出世与入世的二元,出现了许多新的、具有大乘性格的菩萨律典。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文化的“格义”,其戒律亦受到儒家伦理的“洗礼”,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僧团和僧制。道安法师(312-385)制立《僧尼轨范》,开创中国僧制之先河。道宣律师(596-667)会通大小乘,以《四分律》为宗,依大乘三聚净戒为归宿,开创南山律,建立戒坛,开启传授三坛大戒的传统。 唐代宗永泰年间,朝廷敕大兴善寺,建立方等戒坛,临坛大德各置十人,依次传授声闻戒和菩萨戒。从此,在传授声闻戒之基础上,再传授菩萨戒成为中国佛教传统。百丈怀海(720-814)进一步发扬了佛教戒律精神,制定清规、建立丛林,”非局大小乘,非异小大乘,博约折中,设于制范,务其宜也。

 禅宗丛林和清规的建立以及发展,是佛教中国化发展的里程碑,再现了中国僧人不拘传统,随宜创新的精神。但是宋明以降,僧团失落这种精神,虽有众多新的清规之重建,但大多都是模仿先贤、缺乏开拓创新之先见。这样,在印度传来的戒律失去规范僧尼生活修行的实用功能情况下,中国僧团又失去了契机管理丛林的清规,僧尼不知如何持戒、其社会活动亦受到种种制约,佛教衰落成为必然。

民国肇兴,僧团掀起整顿宗风、重振律学之新风。太虚大师一生志在整兴佛教组织,重建律学成为其人间佛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之初,太虚大师就提出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先后发表了《整顿僧伽制度论》、《僧制今论》,以及《建僧大纲》等重要著作。虽然他在不同时期对其律学思想作过修正,但是,他始终以菩萨僧自居,志在重建以僧团为本位、居士组织为补助的中国佛教。一九二四年春,太虚大师在海潮音发表了题为“志行之自述"的文章,总结了自己整顿律制的理想和决心,他说:”往昔仲尼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我今:“志在整兴佛教僧(住持僧)会(正信会),行在瑜伽菩萨戒本”,此志此行,是决定在民四冬天的,直至今日仍持续不断。值得注意的是,太虚大师希望整兴的不仅仅是出家僧团,而且包括在家居士组织,即正信会。出家和在家奉行不同的戒律,如何才能整兴出家僧尼和在家信众组织太虚大师认为,唯有《瑜伽菩萨戒》最为契机。

在太虚大师看来,瑜伽菩萨戒为整兴、统摄出家在家组织提供了理论基础。佛教重视实践,略摄为三学,而三学之中,戒为根本。太虚大师认为,唯有戒律清净,才能成就菩提。“彼定和慧,则戒之辅成者耳,非真是与戒鼎足而三者。故定者、令有凝固之力而止而作者也;慧者、令有决断之力而止而作者也;非戒之止之作,则虽有定慧之力,犹不得其用焉。

戒学或律学不仅仅指戒律,而是更为广义地指佛教组织大法。太虚大师强调戒学,就是要全面建立出家、在家组织大法。太虚大师强调戒学,其目的就是为了契机对治当时的出家僧团戒律沦丧、清规失落之弊端,以及在家组织松驰、信仰懒散之现象。太虚大师认为,整顿律制、重建组织大法,应依菩萨三聚净戒为基础,特显舍己利他、饶益有情戒律的殊胜,而最能表现此殊胜戒律的经典即是《瑜伽菩萨戒本》。

太虚大师说:”梵网、璎珞各戒本,戒相之详略有殊,其高者或非初心堪任,而复偏于摄律仪、摄善法之共戒。旧译之弥勒戒本,亦犹有此讹略;唯奘译瑜伽师地论百卷中所录出菩萨戒本,乃真为菩萨繁兴二利、广修万行的大标准。传统中国僧团所奉行的《梵网经菩萨戒本》偏于摄律仪戒和摄善法戒,非一般人能够如法实践,而瑜伽菩萨戒强调究竟饶益有情戒,故契应时代精神,能使实践者有效地入世服务众生。

因此,太虚大师认为,“而能发挥菩萨戒中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之殊胜相者,则唯在此瑜伽戒本也。” 根据太虚大师的研究,《瑜伽菩萨戒》具有如下殊胜性格:一、梵网等十重戒,第一不杀生至第六不说四众过,为摄律仪共戒,而《瑜伽菩萨戒》唯取其中不共的后四种为四重戒,名四他胜处法;二、即使失落菩萨净戒,仍可于现法中更受;三、积极劝导“作善"而不单单阻止”止恶;四、倡导“多事多业多希望求行",不能如是行者,即为犯戒。太虚大师说:”必能践行此菩萨戒,乃足以整兴佛教之僧会。必整兴佛教之僧会,此菩萨戒之精神乃实现。

唯有奉行瑜伽菩萨戒,才能整兴佛教出家和在家佛教组织;同样地,唯有整兴出家和在家佛教组织,才能真正实践瑜伽菩萨戒。也许正因如此,太虚大师一生行在《瑜伽菩萨戒本》,把建立契应时代社会的律学、整顿和复兴僧团和居士组织、建建人间佛教,当成是自生毕生的追求。建设人间佛教,就是把大乘佛教思想具体地落实到社会和人生实践中去。《瑜伽菩萨戒》统摄了法和律,行菩萨道即是持菩萨戒。这样,持戒不再仅仅是防非止恶,更是积极行善、究竟利益他人。

[责任编辑:张虓] 标签:人民大学 第三届国际佛学论坛
打印转发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