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最早游历大足石刻的外宾

2012年03月26日 15:24
来源:海峡佛教网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佛湾第156号窟颇有些特殊:中壁的佛、菩萨已残缺;南、北壁密密麻麻刻满拳头大小的五百罗汉像;窟内当眼的地方,隆起一座坟墓,墓前有碑文,题为“西域禅师坐脱记”。它记载了一个来自西域的和尚游历大足的情况。

明神宗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夏天,一个高鼻深目、碧眼虬髯的西域和尚,万里云游,路过大足,被境内的名山古刹和石刻造像迷住了。最初他想在县内逗留几天,侍遍历禅林之后,再继续赶路。哪知大足寺庙特别多,从夏天游到秋天,竟未游完,甚至还没登上宝顶。当时大足的庙字有多少?

据《大足县志》所录,有一百余处。唐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有人说未免夸大。其实,蜀中的庙宇比江南还多。不是吗?仅大足一个县就有上百座庙宇。

直到仲冬季节,西域禅师才得抽身上宝顶。一路上鸣禽引路,猿猴献果。但见农舍依山建,又疑古柏傍云栽。上了宝顶山,进圣寿寺朝拜毕,然后走进了“三千诸佛云中现,百万神仙海上来”的大佛湾,他惊讶得张大了嘴巴,惟有频频参拜,以示崇敬。他决定不下山了,就在宝顶挂单。

他爱宝顶山的清幽,常选游人罕至之处,于青草地上结跏趺坐——学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佛冥思苦索,想在宝顶山悟道成佛。

遗憾得很,这位西域禅师不懂汉语,无法与他人交谈,山中人见他深目高鼻,胡貌梵相,行为诡异,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免要去打扰他。最初不真是一、二人远远地打探,后来便三五成群地围观。在山里人心目中,他是个行为古怪的“外国人”。禅师受到干扰,无法修道,于是起身挥手,口中发出“伊呜”之声,示意围观者散开。山里人不懂他的话,报之一笑。这更激恼了他,起而怒斥。人们见他脸色不好,才知他已生气。

有一天,一个带着几分醉意的樵夫碰到在青草地上盘腿打坐的西域禅师,便停下脚步,好奇地打量。禅师照例喝斥,并挥手示意,叫他走开。樵夫仗着酒兴,偏偏不走。禅师发怒了,气势汹汹要打人。樵夫抓住禅师衣带,禅师往后一退,衣带被樵夫抓在手里。禅师索要,樵夫不肯,竟自扬长而去。

禅师失去衣带以后,十分懊恼,不愿再逗留,于是下山,住在报恩寺内。两月以后,死于大足。

他的死因是什么?按碑文记载,是樵未掠去衣带引起。衣带中带着一种西域特产的石头,用它泡开水,喝了就不饿;那石头就是他旅途中的口粮。口粮被掠去,他也不想再活了,于是决定“圆寂”,上西天。这个说法不可靠,出家人云游四方,化缘度日,哪里定要带口粮?何况石头不能充饥。

实际上,西域禅师是个苦行僧,他看准了大足这个地方,决定在宝顶“圆寂”,企求得到解脱,跳出所谓”六道轮回。他穿的僧衣和托着的钵盂,可能是匝傅传给他的衣钵,远比生命贵重。樵夫掠去衣带,致使他成天怏怏不乐。离开宝顶山之后,他有意识地进一步体贼自己的身体,希望早登“极乐世界”。碑中说他“绝火食,有欲设供者,惟受枣、栗、葡萄,或米、面升许”。两月后,终于自我摧残而死。

在他“圆寂”之前,曾有那么一天,他同报恩寺了智和尚和居士冯德浩一道“登北山,礼浮图、绕佛湾,低徊者弥日,步观全邑山川,指天画地作欣喜状,更指岩头废像,愀然不乐,作仟悔状”。可见他对宝顶、北山摩崖造像十分崇拜,尽管他仅仅是从宗教角度出发,去认识它们的价值的。

禅师“圆寂”后,因生前喜欢北山,僧人了智等就把他葬在北山佛湾,即今天的第156号窟内。

西域禅师是我们现在知道的最早游历大足的外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杨成兵] 标签:大足 外宾 衣带 禅师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