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管委会丁宏斌专访:《不肯去观音》将在普陀山长期播映
凤凰网佛教:丁主任您好。
丁宏斌:您好。
凤凰网佛教:谢谢您接受我们今天凤凰网的采访,主要是想针对《不肯去观音》在普陀山拍摄的一个情况,我们想对这个大概做一个了解。
丁宏斌:好的。
凤凰网佛教:请问一下,我们普陀山在这次《不肯去观音》的拍摄过程中,都提供了哪些支持和帮助?
丁宏斌:怎么说呢,实际上普陀山管委会也是这次定拍下的主办方之一,也是我们设计单位之一,实际上也谈不上帮助和支持,实际上也是我们份内的工作。应该说我们在去年的整个拍摄过程当中,作为我们联合摄制的单位之一,反正在普陀山整个拍摄过程当中,能够涉及到的人、财、物,所有的一切的资源,我们都无条件的整个提供给摄制组提供整个的方便。
凤凰网佛教:在拍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什么困难和障碍?
丁宏斌:那肯定是,在整个拍摄的一个多月的过程当中,肯定会碰到很多困难的,因为你也知道,普陀山是个小岛,3.5平方公里的这么一个岛屿,整个拍摄组,进到拍摄的期间,有将近三四十辆的汽车要进来,这是对我们整个普陀山的压力是比较大的。
凤凰网佛教:车辆。
丁宏斌:车辆,大型的货车卡车都要进来,本身刚好拍摄期间又是个旅游旺季,又是在七八月份的时候,所以如何来避免游客跟我们摄制组之间的矛盾,所以这是一个我们比较棘手的问题,但是后来我们跟摄制组商量以后,还是错时拍摄,避开游客的游览高峰的时候,我们的剧组就是早晚,取中间的时候,尽量跟游客之间不产生直接面对面的一个冲撞,所以说这一点我们还是错的比较好的。
凤凰网佛教:我们知道拍摄的场景,一般设备人员都会很多,会造成很大的一个影响。
丁宏斌:对,整个景区的,整个游览的线路可能会产生一种碰撞。
凤凰网佛教:对,整个拍摄过程中,会对当地的一个文化景区会有破坏或者影响?
丁宏斌:应该说几乎没有任何的破坏,因为他的景点的取点,还是用我们普陀山的一些自然的景观为主,就是流水搭建的一些景棚,也是拍摄完了就直接就拆掉了,可移动可拆除的,不会对景区任何的设施设备,或者对一些景区的自然景观产生破坏的。
凤凰网佛教:我们《不肯去观音》拍摄大概多长时间?
丁宏斌:应该前前后后将近两个月吧,刚好也是从七月份,八月份,也是最热的季节,所以一百多个的演员摄制团队在整个普陀山,确实蛮辛苦的,顶着这么热的天气下面进行拍摄,确实很累,确实也是大家比较敬业,也比较努力,所以在最时间内尽量要求时间把这部戏拍完。那么也刚好这段时间实际上也是老天爷舟山我们多风季节,确实我们也是比较帮忙,老天爷在帮忙的,也没有出现过台风或者什么意外的天气,还是比较顺利的,整个拍摄下来。
凤凰网佛教:好像《不肯去观音》当中那个船是普陀山提供的。
丁宏斌:对,我们的仿古船,《不肯去观音》的那个船。
凤凰网佛教:对,缘分很巧。
丁宏斌:对,刚好也是机缘巧合吧,因为我们也考虑到将来旅游发展的多元化,打造了一艘《不肯去观音》的仿古船,刚好这段时间又是我们摄制组进入到普陀山期间,刚好被剧组说,对,不用做大的改建就直接可以自己海上的交通工具,那个电影的海上交通工具。
凤凰网佛教:直接就做道具,拿来使用了。
丁宏斌:对,直接可以做道具使用,这一点确实蛮巧的。
凤凰网佛教:观音船投入了多少钱?
丁宏斌:1500万左右。
凤凰网佛教:现在主要是用于?
丁宏斌:主要是用于这种景区的旅游多元化,朝拜多元化这样的,高端的客户禅修、旅游,或者高端旅游的一些有客的接送,接待,包括环岛游。
凤凰网佛教:现在还有实际的接送。
丁宏斌:对,包括有些游客提出来,要环岛绕岛等等的一些旅游项目。
凤凰网佛教:这也是我们普陀山管委会打造的一个旅游项目。
丁宏斌:对,一个新的旅游平台,旅游产品。
凤凰网佛教:我们像普陀山,经常也会接到一些观音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我们平常的一些接待情况如何?
丁宏斌:这些年应该说来普陀山拍摄电影的倒不是特别多,来拍摄纪录片的特别多。
凤凰网佛教:就是观音文化的题材。
丁宏斌:包括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北纬30度》,《沿海人家》等等的一些纪录片拍的比较多,包括我们原来也拍过几部纪录片,把我们普陀山的一些历史文化,佛教文化,包括普陀山的这种异像(音)等等,生态方面的,各方面都进行了一些纪录。但是故事片,应该说这次比较全面的,就纯粹是以普陀山作为故事背景的,这还是第一次,因为《不肯去观音》的这段故事,直接让佛教名山,普陀山的开山的一个故事,来自佛学,所以这个也是第一次在普陀山进行阐释。
凤凰网佛教:观音文化已经深入人心了,大家对普陀山也都非常向往,我们也为了传播观音文化做了很多的一些工作,比如说我们也通过文化产业化,产生了一些文化产品,除了观音题材的纪录片或影片,还有没有其他文化产品?
丁宏斌:有,信仰吧,也是作为一种文化,最终一座佛教名山能否长久地立于人世间,能够长期地香火不断,最终它的文化内核、精神内核很重要,我们曾经也说过,最终它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或者拥有永久香火延续的话,它的文化内核是它的最终的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是靠文化去支撑的,所以整个景区的话,从硬件建设上面,这么多年下来,几十年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现在,通过30多年的建设,应该普陀山基本上有一个初具规模的这么一个环境。
如果再进行大的改造的话,可能估计也不是特别现实,所以这些年我们对普陀山的观音文化这块,软实力方面特别重视,投入也特别大。所以去年我们拍了一部《不肯去观音》的电影,今年我们又在打造一台佛教盛典关心的一台旅游器(音),我们在剧场里已经进入创牌阶段了,9月份可以和大家见面。我们一部电影,一台戏,这也是我们这些年,我们游客香客在普陀删除了礼佛、敬佛以外,还能感受普陀山的这些文化产品,包括旅游产品。
这些年也一直在思考,包括在书籍的编撰方面,包括在音乐制作方面,包括我们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佛教艺术作品方面,都有很大的投入,都有很大的涉足。
凤凰网佛教:刚才看到游客中心有一个书法画廊?
丁宏斌:对,这个是我们今年搞的一个普陀山支撑的一个活动,它是我们普陀山当地老百姓,居民之间一种业余性的文化活动。
凤凰网佛教:当地的老百姓。
丁宏斌:当地的老百姓,包括我们寺庙,包括我们当地的一些部队,直接群众性的一些活动,也是目的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我们整个普陀山的老百姓,干部群众的一个综合素质。
凤凰网佛教:它不仅是对游客来宣传观音文化,也在努力提升当地的百姓的文化素养。
丁宏斌:对。
凤凰网佛教:除了书画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跟当地百姓能够很好互动的文化特色?
丁宏斌:这么多很多的文化特色,包括我们当地的老百姓也好,当地的群众也好,都能讲一些关于观音的民间故事。
凤凰网佛教:每个人都是导游。
丁宏斌:对,每个人都能讲出一到两个观音的民间故事,神奇的传说,应该说整体的佛教文化的氛围,背景还是蛮深厚的,还是很不错的。
凤凰网佛教:当地的渔民也特别的纯朴。
丁宏斌:对,当地的群众也特别纯朴。
凤凰网佛教:对,我听说张鑫导演之前,他就说拍观音菩萨的题材之一的一个缘起,就是因为被当地渔民的一种慈悲的精神,虽然没有文化,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但是他们那种慈悲心是跟观音是一样的。
丁宏斌:对,普陀山观音道场之所以能够在这个地方,能够香火这么旺盛,能够发展的这么快,这么好,跟当地的一种慈悲的氛围有关系,跟当地老百姓的一种传统文化有关系。因为我们当地,舟山还是以渔业为主,当地老百姓出海也好,出去工作生产也好,出门之前总会要到这里来祭拜一下,它有这么一个氛围,这么一种习俗存在,所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积淀,慢慢地在整个,就形成这么一个观音的文化背景。
凤凰网佛教:我可不可以再继续问一下,我们现在也是在找旅游、各种产业、商业,整个大环境都如此,难以避免商业的冲击,对当地百姓生活的冲击,如何让他们既保持自己原来的一个纯朴的文化传统本色,又能够不被商业太过物欲化,这方面我们管委会有没有做出相应的一些引导?
丁宏斌:我总体感觉,普陀山包括政府的管理理念也好,包括我们老百姓的一种理念也好,我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因为这些年来,你有可能估计有没有走过其他的景区,你到了普陀山以后,会感觉我们普陀山功利的这种,比较物质化的这种东西相对来说比较少,你去看景点在走访过程当中,或者是游览过程当中,很少会有这种坑害顾客的一种行为比较少,或忽悠顾客去买一些什么东西,或者其请一些什么东西,相对来说,普陀山在物欲这一块越来越好转,如果我们政府一边是加大对我们当地老百姓的教育,另外一个也尽可能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凤凰网佛教:对,同时给予一些补偿。
丁宏斌:对,给予老百姓的一点补偿,就是有一点平常心,慈悲心来对待每一个游客。
凤凰网佛教:这样的话,商业跟我们的文化可以特别融合。
丁宏斌:实际上我们也觉得,我们也希望我们整个普陀山的老百姓,人人都是观音文化的传播者,都是慈悲的,我们希望的也就是一种慈悲的化身,就是让游客到了普陀山,除了来感受那种佛教文化的一个氛围以外,也能感受我们当地老百姓的一种慈悲的胸怀,这也是我们希望能够看到的这种现状。
凤凰网佛教:我们也看到一个现象,因为普陀山随着自身的名气越来越大,不断的有中外游客涌入普陀山,这方面是不是也会对岛内产生一定的压力,我今天早上去普济禅寺,可以说是香火滚滚,避免不了这种一个是污染,一个是旅游品质下降了,这方面我们有没有做一些这方面的改善和计划?
丁宏斌:这两年我们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普陀山要不要限流。到了多少,每天能够确保多少的游客量,然后游客再进来,保证岛内的一定的空间,也给游客提供一个正常旅游的一个舒适度。我们这些年也在探讨,但是一直无法进行实现,为什么?因为普陀山它是一个宗教的圣地,是一个观音的圣地,如果一个游客他来这里,他是有,对时间性的要求特别强,打个比方说,今天是初一,他必须要到寺庙去进香,因为我们中国的佛教传统文化当中,初一、十五,包括我们观音的一些生日,包括他们有一些纪念日,他有些是冲着这个时间节点来的。
不像一些自然景区一样,我今天不来,明天还可以来,没关系。因为它这个文化的背景,文化的就注成了就是有些香客,他今天必须要到那个目的地,所以你很难去阻止他,不让他进来,如果这样不让他进来的话,他可能估计对他的这种内心会有一种伤害,这个矛盾可能估计很难解决的。他有时候想好了,我今天初一,我必须要到寺庙里去,你不让他进来,这个问题矛盾是很难解决的。所以说我们尽量地就在建设,硬件设施尽量地去改善,去提升,尽量地去加快我们的交通路线,希望游客进出能够顺畅,所以下一步我们对码头设施也好,对交通设施也好,对道路设施,包括接待设施,都在做一些全面的提升,我们不大建,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面进行一些提升和修缮。
凤凰网佛教:比如?
丁宏斌:比如说容量上面,让游客增加景区的溶解率(音),我们普陀山实际上整个景区里面也有人冷热不均的地方,我们的核心景区,就像这里,相对来说这是核心景区,但是我们大师的后山景区相对来说游人偏少,所以说我们如何引导游客,让他平分,所以说把他引导到大师或者到后山景区里面,如何进行合理的分流。
凤凰网佛教:我们这个交通一直也是一大困扰,一个是外地的车辆不能进,可能当地的车辆也不是随便都能开?
丁宏斌:我们普陀山整个路面的建设,它是按照我们原来的老路进行改建的,你去看我们所有的路都是绕着树走的,我们的建设路不破坏原始森林,不破坏生态的,所以它路面的宽度相对来说,没有在都市的,或者像其他景区的一定那个宽度,我们可能道路的宽度也是比较小的,所以说本身整个岛屿的面积不大,如果车辆太饱和的话,会影响游客游览的这种感觉。如果一边人在游览的过程当中,身边车子老是来来回回的话,感觉很不好,也有安全隐患。
凤凰网佛教:对,而且开这个山路的车等于是大冒险。
丁宏斌:对,比较冒险,所以说我们在车辆控制上面,这么多年一直控制的比较紧,尽量就是,我们倡导的是希望来山的游客都能步行。
凤凰网佛教:但是步行到后山,珞珈山。
丁宏斌:珞珈山是通过海上交通来解决,后山我们现在基本上的游步道,已经能够绕着,景区都能绕一圈了。
凤凰网佛教:也是对道路改善。
丁宏斌:对,道路改善,游步道,游行的步道,就是步行道。
凤凰网佛教:还有一个现象,我看到一般的景区都会设置一些人工自行车,我发现在普陀山不适合这个。
丁宏斌:对,普陀山的路况不像都市的那种路况比较平整,它的路况是比较起伏,有起有伏的,就是缺少安全感,山路不安全,所以说你看普陀山没有一辆电瓶车的,只有汽车跟我们当地群众的自行车两种,两种交通工具,没有其他工具。
凤凰网佛教:然后就是11路公共汽车(走路)。
丁宏斌:对,我们就是公交车,就是景区的公交车,跟老百姓群众上下班的自行车,简单的。
凤凰网佛教:我们再回到《不肯去观音》这个电影,像我们这个《不肯去观音》电影,像游客中心,我看到好像设计成电影院了,这方面是处于什么样的考虑?
丁宏斌:因为当时拍这部电影的时候,一个是考虑这部电影将来的市场的影响,放映的趋势,当时有两个定位,一个这部电影拍完以后,整个进入院线,或者进入市场。还有一种趋势就是落户在普陀山,作为一个长期在普陀山放映的这么一个文化产品,放映的电影,也是作为一个佛教文化的产品来考虑的。那么这部电影可能长期放在普陀山放的话,从时间上面,内容上面可能会进行一些删减,可能会缩短一点,有可能缩短到60分钟这样的一部电影,因为考虑到景区游客的节奏性,所以这部电影可能会缩减到60分钟左右,这么一部电影。
那么我们也考虑到,这部电影放映点在选取的时候,我们最终还是选在了游人中心,因为我们游人中心周边的环境,也是处在核心景区,游人中心本身它的功能就是一个服务功能,所以说我们在游人中心的那个位置里面改建了一个120座左右的这么一个小厅,主要是为了便于游客进出的方便,就是在核心景区游览的过程当中,可以自主选择进入影厅,也可以通过,一是欣赏文化产品,第二个也是起到一个休息的作用,因为它相对来说比较方便,进出比较简单,比较简单。
凤凰网佛教:播放的场次一般什么时候?
丁宏斌:基本上我估计,我们可能会滚动播放的可能性大。就是滚动播放。
凤凰网佛教:目前我们影院的容纳量是多少?
丁宏斌:120个座位,就像都市的电影小厅的一个建设规模。
凤凰网佛教:有没有可能再放一些其他题材的电影?
丁宏斌:有考虑,但是目前我们先把这部电影先做起来。
凤凰网佛教:是作为一个试验是吗?
丁宏斌:作为试验,试验也是作为普陀山第一次尝试的第一部电影,我们也是通过这部电影想看看市场的反映,看看香油客的反映,如果确实反映好的,我下一步我们会有,也有蛮多的考虑的。
凤凰网佛教:其他方面的。
丁宏斌:其他方面的,慢慢考虑的,包括4D电影,包括其他有关于,但这些电影的故事,基本上也会跟我们的文化背景相统一的,像观音文化,佛教文化,普陀山文化历史,等等这些,这些内容为故事的背景,也会做一些其他的尝试。
凤凰网佛教:像江西庐山,庐山也是尝试这么放的,这么播,也产生一种品牌了。
丁宏斌:对,但是也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凤凰网佛教:对,然后我们这儿有《不肯去观音》,作为一个大家进入普陀山之前,先去了解一下观音。
丁宏斌:对,他的过去的一段历史,开山的一段历史,关于普陀山历史怎么由来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凤凰网佛教:这也挺有意义的。
丁宏斌:对,挺有意义的,现在文字纪录上面都有,但是通过电影,相对来说有点寓教于乐的这么一种形式。
凤凰网佛教:轻松一点。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48小时点击排行
-
108497
1踏雪游少林 感受独特韵味 -
79486
2安徽黄山雪后惊现美丽“佛光” 令人叹 -
78537
3习近平会见星云大师:大师送我的书 我 -
77552
4雪中探访千年古刹南京栖霞寺 银装素裹 -
59620
5沈阳一商场惊现“风衣弥勒佛” 前卫造 -
48772
6素食健康:震惊 肉食背后的25个真相 -
47722
7合肥一楼盘开业请法师祈福 公司领导现 -
36646
8西藏“90后”活佛:用新潮科技概念阐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