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廷武:中国贝叶经价值论纲
2010年06月28日 16:10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共有评论0

第三,有利于研究历史。如上所述,西双版纳贝叶经中,掺杂有大量除佛经之外的典籍,其中有的典籍,比如《当难列普罗克》、《纳贯》等,是我们研究西双版纳历史,中国南部边境的历史,中国对外关系、尤其是对东南亚、南亚关系史,佛教史,所不可多得甚至不可替代的资料。《当难列普罗克》在叙述佛主释迦牟尼巡游西双版纳时,记述了许多地名的来历和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我们现在到西双版纳去,还可以听到人们讲述这些生动而有趣的历史故事,这是存活在人们口头上的历史。贝叶经中还有农业方面的典籍,这对于研究我国农业,特别是西南边疆农业的历史,也是有用的。

第四,有利于宗教研究和贯彻执行国家的宗教政策。西双版纳贝叶经,虽然是佛教经典,但由于加入了“本土著述”部分和一些世俗典籍,它不仅理所当然不同于北传佛教的经典,而且也不同于我国其它地区和其它国家的南传佛教经典。这或许是世界范围内佛教经典的一个独特个案,这一宗教现象无疑是值得加以研究的。在我们国家,信仰宗教是自由的,这当然也就包括了信仰同一宗教的不同派别是自由的,而出版《中国贝叶经全集》正是国家这一政策的体现。更何况《中国贝叶经全集》是中国独有的佛教经籍,它的出版肯定要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在世界宗教界发生巨大的影响。

第五,有利于研究生态保护的经验。地理学家认为,几个世纪以前,地球上的北回归线附近,还全为茂密的森林所覆盖,到现在,这些森林都已经消失殆尽,只有西双版纳像一颗绿色的明珠,还在北回归线上闪耀。中国今天有保护得这么完好、这么茂盛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实在应该感谢自古以来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他们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主义者。西双版纳的群众中,流传着一些古训,比如;“火塘里的火不能熄,井里的水不能干,要保护寨子周围的树木花草,要与它们像伙伴一样相处。”这些古训如果不是直接来自贝叶经的话,至少精神是与经书中的一些话是一样的。贝叶经中有大量关于爱护水、爱护树木的教诲,这是当地群众环保观念的重要来源,是应当加以研究,同时也是值得参考的。

第六,有利于研究社区教育的经验。西双版纳傣族全民信奉佛教,每一个寨子边上都有佛寺,出家门进佛寺,出佛寺门回家,都很方便。在这里,教义常渗入到乡规民约之中,而乡规民约和民间的教育类文字,也常纳入佛教教义,宗教与民俗常常融为一体。我们在西双版纳常见成群结队的“小和尚”,我们不要以为他们都是职业的出家人,他们不过是按照本地的习俗,在佛寺里学习一段时间罢了,年纪稍长就可以还俗。这个习俗也可以看出西双版纳僧俗之间界限并不是很明显的。在这样的一种文化环境中,西双版纳近乎成为一块乐土。到过西双版纳,尤其是到过那里乡下的人,都会有一种感受,就是这里的人是那么淳朴善良,淡泊名利,心平气和,团结友爱。我不是在这里提倡宗教,我只是觉得西双版纳社区教育的经验,应该引起社会学家的注视。

第七,有利于继承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我认为西双版纳的道德教育是较为成功的范例。虽然这种教育多来自于贝叶经的教义,但却往往不是佛经本身,而是贝叶经中的世俗典籍部分。这些世俗典籍中,有许多合理的、甚至优秀的东西,现在国家正在提倡“以德治国”,这些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不能轻言放弃,而应当加以总结,提供借鉴。

第八,有利于对外文化交流,尤其是有利于我国同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交流,这是不言而喻的。

第九,有利于推进西双版纳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贝叶经的出版,将带动贝叶经的整体开发。也就是说除了出版一部《中国贝叶经全集》而外,还可以出版光盘;除了出版光盘以外,还可以用真贝叶,做成贝叶经的工艺品等等。这一些出版物和工艺品,将会激发游客们的文化兴趣。

第十,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西双版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我们现在喜欢西双版纳,因为它是一个在国内外知名度很高的地域,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一个傣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一个中国森林面积最集中、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持最完整的地方。今后,随着《中国贝叶经全集》的出版,西双版纳除这些以外,还要加上它是中国贝叶经的原产地。到那时,它就不仅是驰名中外的植物王国,而且也是驰名中外的文化王国。由此它的知名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胡廷武 编辑:张领栓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