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廷武:中国贝叶经价值论纲
2010年06月28日 16:10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共有评论0

云南省新闻出版局原副局长胡廷武(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一、关于中国贝叶经的若干概念问题

贝叶经是指记录在贝叶上的佛教典籍。这种用贝叶记录文字的文化现象,大概起源于印度,而在中国,自唐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贝叶经不是一个国家所独有。现在发现有贝叶经留存的国家,有印度、泰国、中国、缅甸、老挝,还有斯里兰卡等。

贝叶经是世界独特的文化现象。从古至今,人类记录文字的载体有多种多样,在中国最早的是乌龟的背甲和兽骨,是为甲骨文;在巴比伦,最早的文字好像是记录在一种泥块上,这种泥块经过烧制而坚硬,以便长期保存。之后是竹、木简、羊皮,再后是帛、绢、纸等,在现世则有磁带、光盘等新媒质,这些几乎在世界各个地区都是共同的。而贝叶经现象,也就是用铁笔在贝叶上刻制佛经及其相关典籍的现象,除古印度之外,则似乎只在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泰民族地区发生、使用并传承。

中国贝叶经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佛教原典,即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经典;二是此土著述,即是历朝历代傣族的高僧大德对佛经阐释和发挥的著述,还有佛教故事、佛祖故事等;三是世俗经籍,亦即融入了佛教精神的文化科学著作。

称西双版纳等到地保存的贝叶经为“中国贝叶经”,称整理出版的图书为《中国贝叶经全集》,其原因在于:第一,这些贝叶经由于是傣文的,并且加入了此土著述和世俗典籍,已经不同于世界各地的贝叶经;第二,虽说这些贝叶经主要是保存在中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但是同一个省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思茅地区的孟连、耿马等地(或许有别的地方)也有;第三,整理出版的图书,除了佛教原典之外,还将收入此土著述和世俗典籍,是名副其实的“全集”。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传入中国的贝叶经,除了南传佛教的经典之外,还有汉传和藏传佛教的经典,但后二者现在只是用以保存或供奉,对这两个部分的贝叶经,应作存目处理。

二、出版《中国贝叶经全集》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中华文化的整体建设。中国贝叶经中所蕴涵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中国贝叶经全集》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由于这种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是主要在傣族中保存传承的一种文化,所以出版《中国贝叶经全集》也就同时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第二,有利于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中国贝叶经,也是云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云南文化结合历史和地域来划分,一般概括为古滇文化,南诏文化,东巴文化和贝叶文化;而从产生和传承某一种文化的民族的角度,又有“毕摩文化”,“东巴文化”,“贝叶文化”,等,这样的划分方法。显然,不论哪一种划分方法,我们都可以说,云南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早已开始,而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出版的角度来看,又可以说还远远不够。上一个世纪50年代以前,云南文化尤其是云南民族文化的整理出版工作,成果甚微。50年代以后,到世纪末,我们出版了大量民族文化类的书籍,主要是民族民间文学(民族民间故事,民间叙事诗),民族生存状况调查,也有少量研究性的作品。我个人的看法,这些整理都是零碎的、随意性的,因此是不系统、不具规模的。直到最近云南人民出版社的《东巴经译注全集》及《南诏大理国雕刻绘画艺术》的出版,才标志着文化界和出版界对云南文化的整理,进入了全方位状态。我们正在进行民族文化大省建设,这项工作能否持续下去,至关重大,一个民族文化大省,没有几部像《东巴经译注全集》这样的文化典籍作背景,是不可想象的。现在东巴经已经出版,《中国贝叶经全集》能否出版,是这项工作能否持续下去的一个关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胡廷武 编辑:张领栓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