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大云寺遗址新发现佛教遗存引学界高度关注
在泾川县唐代大云寺遗址发现的佛教造像窖藏,经文物部门近一个月的发掘清理,取得阶段性进展。目前已从一处佛教造像窖藏中出土各类单体造像、造像碑(塔)等一大批珍贵文物;同时在窖藏附近发现一座疑似地宫遗存,出土宋代陶棺一具,砖刻铭文记载为“大宋大中祥符六年”瘗葬佛舍利。省内外专家认为,这一发现是古丝绸之路上又一重大考古发现。
大云寺遗址新发现佛教造像窖藏
2012年12月31日,泾川县城关镇共池村村民抢修道路时,在大云寺遗址发现石刻造像,随即停止施工,并报告当地文物部门。泾川县委、县政府接到文物部门报告后,立即安排相关部门做好现场保护工作,确保文物安全,并逐级上报省、市文物部门。甘肃省文物局当即指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对文物发现情况进行实地勘察。
经省文物局及省考古所勘察,确认该遗存为一处佛教造像窖藏。从1月5日开始,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存进行抢救性发掘。截至1月24日,发掘面积40平方米,清理佛教造像窖藏、疑似地宫遗存、穹窿顶遗存各一处,共出土各类单体造像、造像碑(塔)240余件(组),主要为石造像及少量陶造像、泥塑造像、经幢等。
从现场清理情况看,佛教造像窖藏坑开口距地表1.5米,南北2.4米,东西1.9米,坑深1米。坑内造像大体分三层摆放,大型造像佛头朝南面向西排列,小型造像放置于四周。出土造像多残损,造像形式有单体造像、背屏式造像、造像碑、造像塔等,造像题材有立佛、立菩萨、弟子、天王、二佛并坐、维摩文殊等,造像多表面施彩。大型立佛像高度多在1.4-1.7米之间,小型造像高度多在0.2-0.5米之间。专家认为,出土造像时代为北朝、隋、唐、宋,以北朝至隋唐时期居多,初步判断该窖藏坑为宋代所埋。
砖铭讲述两僧人埋葬佛舍利过程
此次发掘清理过程中,在窖藏坑东侧又发现一座疑似地宫遗存,该地宫遗址东西长1.95米,南北宽0.85米,地宫内出土长0.45米陶棺一具,内有木匣。在陶棺旁出土铭文砖一块,铭文有“诸佛舍利二千余粒并佛牙佛骨于本院文殊菩萨殿内葬之”的记载,并讲述了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即公元1013年,龙兴寺僧人智明、云江收集并埋葬佛舍利的过程。
1964年12月,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农民在整地时,发现唐代武则天时期金棺、银椁、铜函、石函、琉璃瓶等五重套函安奉的佛祖舍利14枚,大云寺地宫佛宝的现世,曾经轰动当时的佛教考古界,成为上世纪我国佛教和唐代考古的重大考古发现。
此次发现的疑似地宫内,有明确的“大宋大中祥符六年”砖铭,说明该疑似地宫遗存应为宋代龙兴寺的组成部分。
古丝绸之路上又一重大考古发现
2013年1月26日,甘肃省文物局组织省内佛教考古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对泾川县发现的佛教遗存及出土文物进行了现场考察。专家一致认为,此次出土的佛教造像涵盖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等各个时期,种类众多,内涵丰富,题材多样,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古代泾州乃至整个陇东地区佛教艺术发展的序列,为研究这一区域佛教寺院的历史沿革及相关情况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学术价值。
1月30日,有关方面又组织专题研讨,邀请国内专家听取清理发掘及出土文物情况汇报,再次进行学术探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汪海波等专家认为,泾川县发现的佛教造像窖藏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出土的佛教造像形成时间上与山东、北京、陕西等地出土的佛教造像相互衔接。全国的大云寺、中兴寺和龙兴寺是一脉相承的,泾州龙兴寺可能在唐代就有。泾川佛教历史至少有1600多年,结合古代泾州是长安门户、丝路中枢以及民族融合等因素,可以确定古代泾州在丝绸之路佛教文化繁荣和传播中,处于佛教东渐桥头堡的重要地位,是多元文化的创新地和交汇地,从而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找到了一个重要坐标。
国务院国学中心顾问、北京大学教授龚鹏程评价说,240件(组)佛像窖藏、疑似地宫、穹窿顶遗存在同时同地发现,是2012年在横贯欧亚丝绸之路全线上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将给世界带来文化福音,给人类遗产增添了新的内容。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小玲、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嘉木扬·凯朝博士认为,历史上泾川是佛教比较盛行的殊胜之地,其佛教传播,客观上为佛教文化的传承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大云寺遗址出土的大批佛教文物,其不可低估的文化价值,可以确立其在佛教文化研究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省博物馆原馆长初世宾认为,泾川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后的重要节点,一路呈直线向西延伸,是古代佛教传播节点的重中之重,是北朝的大本营,此次出土大量的北朝造像,证明了这一点。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辉、麦积山文物研究所副所长魏文斌认为,甘肃已出土的佛教造像窖藏数量最多、最精美的就是此次泾川出土的这批文物,证明泾川是西出长安、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佛教文化交流频繁,意义重大。
纳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保护利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夏年的观点是,泾川大云寺窖藏造像与巴基斯坦佛像在造型、风格、类型上极为相似,是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具体见证。可以考虑将该窖藏考古区域建设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行科学保护、研究和利用。
陕西省法门寺博物馆原馆长韩金科建议,在大云寺遗产保护利用上,要坚持学术先行,大手笔规划,高规格建设,在规划过程中,分别要有学术研究、文物展示、信众朝拜、考古体验的区域,满足不同群体所需。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杜斗城教授提出,借鉴法门寺保护模式,对大云寺窖藏抓紧发掘,加快整理、修复,并建立专门的陈列馆。
此次大云寺遗址重要佛教遗存的发现,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上计划将泾川作为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点区域纳入规划。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8小时点击排行
-
108497
1踏雪游少林 感受独特韵味 -
79486
2安徽黄山雪后惊现美丽“佛光” 令人叹 -
78537
3习近平会见星云大师:大师送我的书 我 -
77552
4雪中探访千年古刹南京栖霞寺 银装素裹 -
59620
5沈阳一商场惊现“风衣弥勒佛” 前卫造 -
48772
6素食健康:震惊 肉食背后的25个真相 -
47722
7合肥一楼盘开业请法师祈福 公司领导现 -
36646
8西藏“90后”活佛:用新潮科技概念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