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日本佛教学者在鉴真故里:实践理想不在彼岸在此岸

2011年12月19日 16:26
来源:扬子晚报网 作者:桂国 王鑫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讲座现场(图片来源:扬子晚报网)

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日本佛教学会、中国社会文化学会会员丘山新教授主讲“实践理想不在彼岸在此岸”,畅谈追寻幸福之道。(图片来源:扬子晚报网)

12月17日,《扬州讲坛》邀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日本佛教学会、中国社会文化学会会员丘山新教授主讲“实践理想不在彼岸在此岸”,畅谈追寻幸福之道,给人以启迪。此次演讲依据多年研究,阐述中国文化思想对促进当代世界和平幸福的必要性。

原音重现

这次来到扬州,特别感谢大家!感谢热情的扬州观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我们现代人所谓的幸福是什么。

第一次来到鉴真故里

可能是一种缘分,1980年的时候,鉴真坐像从日本唐招提寺回到扬州,而我也是在那年,来到中国。我当时心情非常激动,觉得自己就是一个“遣唐使”。因为来到中国留学,是满足了我多年的梦想,可以学习到很多丰富的知识。我是到北京大学留学的,季羡林、任继愈两位著名的导师,都曾亲自传授过我。但是,非常可惜,这两位德高望重的前辈,都是在2009年7月11日这天逝世的。至今我还在追思他们,没有他们的教导,就没有现在的我。

公元753年,鉴真东渡日本,奠定了日本佛教的基础,特别是受戒等,从那时起,日本佛教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日本为此修建了唐招提寺,声名远播。在日本,有很多关于鉴真大师的作品,小说、电影、传说等,他是一位无人不晓的人物,是我们非常敬重的人物。1000多年后,我来到中国,探寻这位高僧的足迹。但遗憾的是,在那时,我没有来到江南。这次,是我第一次来到扬州,鉴真大师的故乡,也是日本佛教的源头。

在中国佛教史上,有很多重要的人物。比如玄奘法师,他不辞万苦,从中国前往印度,跋山涉水,取回经卷。他口述而成的《大唐西域记》,记录了一路上的艰难险阻。而在日本,鉴真大师就如同玄奘法师,带来了佛法。

幸福对于每个人的意义

今天,我想说的话题是幸福。什么是幸福,不论在什么年代或是什么地方,生在世间的我们,不管是谁,活着都希望能得到幸福。往后的人们也会同样为追求幸福而活吧?虽然个人的幸福各有不同,但可以说每个人是追求幸福的存在。

追求幸福,是追求自己的愿望、梦想和理想,但追根究底它的根源就是欲求和欲望。为了追求幸福,人们有时和他人发生争斗。为了追求幸福,人们有时反而陷入悲惨的处境。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矛盾。

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大概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个人就能实现幸福,或者极端地说,只要自己幸福就好;另一种是认为人不可能独自幸福。也就是说自我满足就是幸福,还是和人们一起才是幸福?这是两种幸福观。

有些人放弃在现世得到幸福,他们看不出存在的意义,而期望解脱。

每个人对于幸福的追求都是不一样的,有人希望有钱,有人认为身体健康就是幸福,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自己的理想?有时候,世界上会发生很多事情,大到战争,小至纠纷,都会影响幸福。这就是个人幸福和所有人的幸福之间,产生了冲突。

探讨幸福产生思想

人类在探讨幸福的过程中,造就了各种的文化和许多的宗教和思想。

我认为自佛教起,宗教都希望这世界的人们心灵安乐。告诉大家,当遇到与自己想法、感受不同的人们的时候要抱着包容接纳的心,努力去理解。

但有时人们遇到和自己不同的事物时,表现出的是拒绝和否定,有意无意地强迫对方顺从自己的想法。就是这样的自我封闭的做法引起对立。我们应该原原本本地包容对方,试图去理解彼此,只有这样才能显出人类心灵高贵的特质,这努力过程也正是人心最灿烂美丽的一面。

中国有孔子,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虽然在不同地点,但是几乎是在同一个大的时间段。那个时候,交通不发达,更没有网络,为何会有这些共通性的思想同时出现?

这些思想之间,也是有所区别的。比如印度,思想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较大,和欧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一点上,就和同是文明古国的中国,有着很大的差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系统。

佛教进入中国,和在印度是不大一样的。中国人更注重历史,注重活在当下。比如这两天,我吃到很多美食,这让我很是享受,而在印度,吃的文化就是家里所做的食物,而他们对于历史的概念也是比较淡的,很多都是含糊的词语去概括。

中国人认为活在当下是要实现幸福的。

封闭自我,必定引起排他、排外

佛教讲四苦,那就是生老病死,也有八苦的说法。爱别离,是和心爱的人不能在一起,另一方面,则要和不喜欢的人呆在一起,这就是人际关系。

人的遗传因子,都是自私的。所以在个人还是全部的幸福问题上,每个人都会产生纠缠,这就是所谓的“天人交战”。人处在一个关系网中,但是并未真正联结在一起,不是别人身上痛,我身上也会痛。爱自己的同伴是理所当然,但爱敌人却是十分困难,或者该说是不可能办到的。

思想家们对“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思考。所谓的“永恒”,虽然有各式各样的词来解释它,不管哪一个都有永远、超越的存在的意味,它和“自我”的关系是思想家们最关注的事。身为现代人的我们今后也会了解到要探讨现代,学习过去人们的智慧有多么重要。人本来就是以自我为主,这是一个无法评论对错的宿命。

这种封闭自我的本性,不光是人有,社会也有不同程度的自我封闭。封闭自我,也就是不对外开放,必定会引起排他的、排外的对立。可以说,永无宁日的争斗、纷争也都根源于此。

关于这一点,著名的科学家克林顿·理查德·道金斯写了一本畅销书《自私的基因》。他表示人自我本位的行为,并不是个人层次的问题,这根源于基因。当然,这个基因自私说,存在很多疑点,有不少人反对。

但即使人这么自私,都必定要和別人共存,不论谁都无法独自活下去。“我”这个自我意识的概念本来就是因有他人的存在才能成立。

通过和他人接触,才意识到“我”和他人不同的存在。和“不是我”的他人相会之下,才会特別产生“这是我”的想法。这也可以说是思考意识和现实存在之间的断层。在意识中自以为孤立、独立的人,发现真正的自我原来存在于与人的联系之中。

中国文化深厚,孔子教人仁爱爱人,就是教会大家人与人相处的关系,儒家思想就是处理人际关系。

仁和礼是人际间最重要的东西

“他人的自觉”和“我”有很明显的不同,在我们内心深处有一股和他人“共为一体”的感觉。“他人的自觉”就是体悟到,自己活在世界上,是和他人的存在有不可划分的关系。

就生物学来说,个体的变化过程会重复物种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说人一生成长的过程和人类的发展阶段会重叠。就像婴儿在父母的爱中出生,在度过充满爱的幼年期之后,慢慢觉察到“自我”的存在。从自我的觉察之后慢慢认识到自己的周围、环境、社会等。

“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说的是只要有人患疾病,身受苦痛的话,那我也会患疾病,身受苦痛。

换句话说就是“他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这清楚表现出“自我和他人”是“相接”的感觉。但要注意的是,他要救助的对象超越了亲子、社会、利害上的关系,属于无差別的大爱。

顺便提一下,20世纪代表性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他的大作《存在与时间》中,也提到个人根本的存在,和他人的存在,在根源上是同存的,他称之为“共在”。

別人的苦恼就是我的苦恼,人心苦痛,我的心也会苦痛。人与我之间“相接”或说是“共同”的意识,可以用“人是共生的存在”去理解它。我们就称它为“和他人共同存在的自觉”吧。

人的身体本来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没有和谁相连。所以,身体是一个封闭的存在,以己为重的自私主义的存在。没有谁能苛责人追求自己的幸福。

在汉译佛典中,“菩提”常以“发菩提心”或“发心”来表现它。很重要的是,“发菩提心”成了一种心,行者要发这种心。

我们人类有史以来便持续追求幸福。追求各种幸福的欲望带来的结果。有时,也会发生悲惨的战争或是丑陋的争斗,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

这种“世界苦”,在现在不只是具体的战争或纷争,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在经济上的纷争也有日渐增加的趋势。贫富的差异,也是人们争论的原因之一。在日本曾经流行过“人生胜组”和“人生败组”的流行语。

仁和礼是人际间最重要的东西。我认为,世界需要儒家的仁的思想,事实上,儒家的思想就是教人如何去做一个人。这实际上,是一种思想的传承。

自觉关爱别人,比什么都重要

幸福不是唾手可得的,世界上每天都有一些争斗在发生,而在现在,各种贫富差距,也是造成不幸福的原因。但是,就是在这种艰难困苦中,我们越能发现珍宝。

今年3月份,日本发生了大地震,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但是,世界各地的援助,立刻源源不断地送到灾区,中国等国家,都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佛光会也组织了几百吨的救灾物资,送往灾区救急。因为政府非常忙碌,很多日本民众,都自发组织起来,参与进去。这些救助者,事后都能为出一份力感到高兴,为有机会尽力感到感激。

作为一个人来说,有时是一个自私的存在。但在面对灾难时,那么多人,每个人都出一份力,就会体现出人心中的厚实和快乐。大家同处一个世界,自觉关爱别人,这比什么都重要。(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杨成兵] 标签:佛教 幸福   鉴真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