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联手保护法门寺出土丝绸 灵感来自“擀面条”
法门寺地宫(图片来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扶风县的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鼎盛于唐,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被誉为“皇家寺庙”。1987年,法门寺地宫重见天日。这个31.48平方米的地宫,是世界上发现的迄今为止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珍宝并未深埋,距离地宫口地面仅20余厘米,不可思议的是,出土的2499件地下宝藏竟然和地宫中唐代物账碑记载的件件吻合,一件不少!其中包括大量丝织品。经过多年研究,文物保护专家近日以创新的保护技术重新揭开了这些丝织品的神秘面纱。
西安法门寺丝绸虽封入地宫千余年,但多次迎佛开封,再加上地震带来的周围土石砸压,致使盐碱物通过地下水汽浸透在丝织物中,对丝织物纤维造成了严重破坏。出土的大多数丝织物及盛装的箱子朽败、碳化,有些甚至不能触摸,一碰便成了粉末。
当年清理地宫的工作是在初夏进行的,随着天气逐渐变热,考虑到文物的安全问题,文物部门在清理完现场后,立即把这些珍贵的丝绸文物运回西安,暂时存放到冰箱里。“虽然放在0至10摄氏度的冰箱内,这批国宝仍然会产生霉菌等问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相关专家说,丝绸文物的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如何使这批国宝完好保存下来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织物层层粘连如牛肉干
“由于地宫密闭性差,漏气透水,时干时湿,加之地宫顶石塌落,地面翘曲,织物腐朽过甚之外还受机械性损伤,因此织物在湿态和干态的强度均很差。”7月11日,长期从事文物保护研究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部专家张静称,由于文物出土后的存放条件较差,少部分织物被放入冰箱内保存。而事实上,从文物材质保护的角度来讲,冰柜并不适于长期保存纺织品文物,目前正采取措施,逐步将这部分织物转移到恒温恒湿的工作间内存放。
张静说,法门寺丝织品文物保护的难点在于,织物保存状况特殊,多层紧密粘连,有干湿两种保存状态。因纺织品文物在地宫中存放方式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文物是很多层紧密叠压在一起的,叠压后形成块体,干态的如牛肉干,湿态的则如烂泥,层层之间粘连结合,紧密牢固,加上纤维强度很低,韧性极差,因此,分、离、揭、展这些糟朽脆弱的粘连织物层的难度很大,这也是文物一直存放多年,除日常保养外,未曾开展保护工作的原因所在。
中德联建古丝绸保护室
丝织文物的保护一直是个世界性的难题。由于其本身很脆弱,而且埋葬的条件千差万别,一旦出土,则很难经受剧烈的环境反差。目前,像法门寺唐代地宫这样集中了数量如此之大而等级又非常高的丝绸文物,国内外尚没有先例。目前有关部门尚未批准发掘乾陵等帝王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陵墓中丝织文物的保护问题。当年明定陵发掘时,许多珍贵的丝绸文物便因无法保护而变成碎末,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
2002年,中德联手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建立丝绸保护实验室。该实验室分为两个工作区域:干燥间和潮湿间。干燥间除用于纺织品的保护和研究外,还用于纺织品文物的暂存。潮湿间进行与水有关的纺织品保护工作,并安装了一个染色间。实验室配备高精密度恒温恒湿空调,使得实验室内的温度长年保持在20℃左右,湿度保持在50%至55%之间。空调机组在设计安装时,充分考虑了纺织品文物轻微脆弱的特点,对空调出风的风量和风速做了控制。
保护灵感来自“擀面条”
“关于古丝绸保护,目前业内存在的化学类揭展方法,需要将化学试剂滴加到织物上,而且需要采用水洗的方法将化学揭展剂残留清洗干净。这样的操作对于法门寺糟朽脆弱、多层粘连成厚包块的织物并不适用,因为绝大部分织物的糟朽状况经不起化学试剂和水洗操作。”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部部长赵西晨称,类似法门寺丝绸包块这种几十层细密糟朽织物紧密层压粘连成块的保存状况是十分罕见的,堪称独一无二。
怎样才能安全地将强度已很差,且叠压在一起的丝绸揭开呢?
从事丝绸文物保护研究的吴天才从陕西人擀面条和屠宰厂工人师傅剥离动物皮上得到启发。根据以上两个事例,经过多次实验,文保人员总结出了卷取、揭取出土丝绸的方法,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我们曾揭展一个原存放于冰柜内的丝绸衣物包块,该包块最初为包着很多层衣物的包袱,包块底部约4厘米厚,上部非常潮湿,织物纤维全部碳化并且布满了霉菌。”张静说,包块周边部分糟朽严重,而这些部分正是衣物的折叠位置,因此衣物均已不完整。虽然如此,他们还是先后揭展开了一条裤子,两件套在一起的袍子,一件上衣,一件裙子(或裤子)。另外还有两件套在一起的质地为纱罗的上衣,并带有小的菱形花纹,衣物通体遍布彩绘或印有图案。
“从长度看,两条腰部织金银线的裙(或裤)皆为唐代盛行的高腰款式。包块中所包含的衣物,生动再现了唐代仕女流行的身着襦裙半臂、肩绕帔帛的服饰风尚。”张静说,法门寺丝织品的图案花纹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暗花、印花、手绘、夹缬、织金织银和刺绣等。
金箔厚度仅2.4微米
在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皇室供奉的700余件丝锦织品中,其工艺多采取印花贴金、描金、捻金、织金等手法。7月12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称,经专家研究发现,过去称为“捻金线”的实际上应称为“缠金线”。
盛唐时期丝织品很少使用金箔,只有皇家例外。考古人员对法门寺出土丝织品的专项研究表明,其所用的金不是纯金,而是含15%左右的银成分。将它打制成很薄的金箔,裁成细条后,缠绕在芯线上。金箔薄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只有2.4微米至5.8微米。缠金(银)线的直径在0.3毫米至0.6毫米之间。“这么薄的金箔中间居然没有加东西,打制中很容易断裂。”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总工程师杨军昌说,金韧性不好,越薄越脆,所以宋以后金箔中间都会加纸,一是为了节省成本,二是为了加强韧性。
杨军昌认为,过去一直称为“捻金线”,但是,显微观察显示,“捻金线”的成型是“缠绕”而成,并未经过“捻”的过程,因此,“捻金线”应称为“缠金线”。
他还透露,金箔的制作可分为8个步骤,大多金箔条的宽度在240微米至800微米之间,极少超过800微米;由于制作的金箔薄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操作时,不能呼吸过重,因为这时的金箔极易被喘气吹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48小时点击排行
-
108497
1踏雪游少林 感受独特韵味 -
79486
2安徽黄山雪后惊现美丽“佛光” 令人叹 -
78537
3习近平会见星云大师:大师送我的书 我 -
77552
4雪中探访千年古刹南京栖霞寺 银装素裹 -
59620
5沈阳一商场惊现“风衣弥勒佛” 前卫造 -
48772
6素食健康:震惊 肉食背后的25个真相 -
47722
7合肥一楼盘开业请法师祈福 公司领导现 -
36646
8西藏“90后”活佛:用新潮科技概念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