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8日,中国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著名学者樊锦诗在此间举行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上透露,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将打造一个名为“数字敦煌”的数字游客中心,计划于2013年建成。
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保存了大量丰富精美的佛教艺术遗产,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然而一直以来,自然环境破坏和洞窟老化都在慢慢侵蚀着这座艺术宝库。
樊锦诗在的大会主题发言中介绍,“数字敦煌”通过对莫高窟的高科技“复原”和数字化展示,将永远留驻敦煌艺术宝库的奇珍异彩,永不消失。
“就像用照片留住少女的青春一样,这个项目将尽可能地保留敦煌之美”。樊锦诗8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该项目的数字展示与游客服务设施将以高清晰、高保真的画面逼真地展示敦煌艺术,同时也将缓解旅游开放对莫高窟洞窟的压力。
樊锦诗透露,为了尽可能把旅游开发对于敦煌洞窟的影响减到最低,敦煌洞窟如今只轮流开放735个中的60个面积较大、基本无病害的洞窟,且每次最多只允许30人入洞。洞窟中置有温度、湿度及二氧化碳传感器,一旦某个洞窟显示数据超标,即暂停开放进行调整。
“但是就像人能延年益寿却无法‘万寿无疆’一样,我们只能通过各种措施延缓洞窟的老化趋势,但无法逆转。对比1908和1998年的照片,我们会清楚地看到,敦煌正在老去。”樊锦诗不无伤感地说。同时,随着慕名而来的游客日益增多,今年敦煌的游客将比2009年增加10多万人次。敦煌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方法破解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放的矛盾。
于是学者们想到,仿效平常研究人员通过数字设备观察壁画的方法,设立一个数字化的游客中心。游客可以通过数字游客中心里的球幕电影《梦幻敦煌》,欣赏到莫高窟“年轻时”的风采。
樊锦诗表示,此举既能减少游客在洞窟内的逗留时间,又能全面展陈敦煌石窟灿烂的文化艺术,使游客获得比传统参观方式更多、更清晰的信息,达到保护和利用的双赢目的。
她同时说,“数字敦煌”项目为文物的保护还有石窟研究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这也意味着中国的文物保护研究逐步和国际文物保护研究接轨,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编辑:邢彦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