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历代高僧:噶举派创始者米拉日巴 苦行的僧侣诗人

2012年08月07日 08:08
来源:法音 作者:桑吉扎西 申秀逸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米拉日巴的佛阁(图片来源:资料图) 

我醉心歌唱,

行吟漫游,

城复一城,

村又一村。

我看见如来佛陀,

他功行圆满。

据说这首诗是佛陀弟子中最著名的诗人牟自在所写。这种以诗歌形式赞颂佛陀功德的文学传统,从古印度佛陀时期一直延伸到了雪域高原的藏族古代文学之中,并成为藏族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和叙事传统。

自吐蕃晚期,龙树大师的《百智论》、《修身智慧树》等佛教诗歌被译成藏文后,对藏语佛教诗歌的创作与繁荣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若从米拉日巴尊者的佛教诗歌“道歌”算起,到清末藏族诗僧米庞嘉措及根敦群佩的诗歌为止,在近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藏族僧人创作了大量的佛教诗歌作品,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藏族文学史的思想内容,而且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诗歌创作技巧和诗歌美学传统。而作为藏族史籍记载最早的僧侣诗人便是藏传佛教史上著名的苦行僧、噶举派创始人之一--米拉日巴尊者。

位于西藏山南洛扎县的赛嘎谷多寺静静地坐落在群山环绕的吉曲河边。这座高九层的碉楼式寺院,距今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了。据《米拉日巴传》记载,该寺不仅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第一座寺院,还是玛尔巴大师为了消除弟子米拉日巴的深重罪业,令其亲自修建的寺院。许多世纪以来,赛嘎谷多寺成了噶举派以及无数藏传佛教信众朝拜的圣地之一。

公元1040年(北宋仁宗宝元三年),吐蕃王朝已经灭亡了近一个多世纪。当年八月,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诞生在西藏吉隆县一个富农家庭,全家以经商务农为生。由于米拉的祖父和父亲都善于经商,因此他们的家境虽称不上豪富,也算是当地较富裕的一个家庭。

米拉日巴7岁的时候,父亲不幸去世。临死前怕他们母子不能料理家务和经商,便托付他的叔父、姑母帮助照顾。米拉日巴年轻美貌的母亲当时只有24岁,却被叔父看上,强行要她与自己的儿子结婚,但遭到米拉母亲的强烈反对。叔父一怒之下霸占了他们的土地和所有家产,并虐待他们母子三人,让他们吃猪狗吃的食物,做牛马做的活计,穿着破烂的衣服,用茅草绳作腰带,整天不停地劳动。米拉日巴与母亲、妹妹过着极其贫穷艰辛的生活。

米拉日巴15岁那年,母亲想要给他娶亲,再次向叔父和姑母索要他们的财产。叔父不但不给他们财产,反而把他们母子痛打了一顿。由此两家的仇恨也与日俱增。

一天,米拉外出喝酒,回家的路上边走边唱,正在家中炒青稞的母亲听到后十分悲伤地说:“你父亲米拉协嘉生了你这么一个顽劣之子,要绝后了!看看我们家如此苦难的命运,如此贫寒,你居然有心唱歌!”说完便昏了过去。这时米拉的妹妹也生气地说:“哥哥,你是怎么想的啊?你看看母亲呀!”兄妹二人抱着母亲嚎啕大哭。母亲从昏迷中慢慢苏醒,此时的米拉日巴突然觉得自己已长大成人,而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就压在自己身上。米拉对母亲说:请您不要太悲伤了!您老人家想怎么样,我一定遵命去办。

被仇恨占据头脑的母亲对米拉说:“我原希望你穿上绫罗绸缎缝制的披风,骑着高头大马,从我们所憎恨的那些仇人的脖子上踏越过去,而这一切对我来说现在已经绝望了。恶人的手段更会狡猾起来。因此,我只想你学习咒术,用降冰雹、厌胜的法术把以叔父和姑母为首的对我们母子逞凶的乡邻都斩尽杀绝,让他们绝子绝孙!你试试看,能够办到吗?现在应该找一个精通咒术的法师,跟他学会诅咒来为你父亲报仇雪恨才是。”

这就是米拉日巴母亲对儿子唯一的要求。孝顺的米拉则对母亲说:“那么,我决定按照母亲的嘱咐去做。”就这样,米拉的母亲为他准备了一些财物,并让他去访师求学,学会真正管用的咒语和法术。临别时,母亲泪流满面,再次叮咛儿子假如学不会真正的法术咒语回来,她将死在儿子面前。从此,带着满腔仇恨和悲伤的米拉日巴踏上了四处艰辛的求学之路。他辗转于荒原之上,逢人便打听何人通晓咒术?

北宋晚期的西藏四分五裂,大小政权各自为政。佛教从吐蕃郎达玛国王灭佛后,一直处于低谷时期,而传统的苯教巫术则在民间广为流传。对于生产力相对落后低下的藏族人来说,能够学得呼风唤雨、驱雹降雹的法力那将是何等荣耀的事情!

米拉听说山南雅隆地区有位叫雍忠卓嘉的咒师有大咒术,便前去拜师学法。有一天,米拉终于找到这位法力通神的咒师:“我从洛扎来到这里,只带了一点微薄的礼金前来拜师求学,请传授我咒语和法术。”

于是,米拉日巴跟随苯教师学修了一年的咒术。其实,这位咒师传授给米拉日巴的咒术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一年期满后,一同与他来学的其他四位学僧返回各自的家乡。而米拉心中依然牢记着母亲的嘱托--“你如学不会管用的法术咒语,我就死在你的面前”。

他再次返回咒师的身边,咒师问他:“你为何不走?”“我有坚定的承诺,不把法术咒语真正学到手,是决不会走的!”

咒师无奈,给了这位弟子一些银两和一封信,将他介绍到一位法力更大的咒师拉结鲁琼那里。

拉结鲁琼咒师让米拉闭关修行,问他能不能做到?仇恨的力量与母亲的教诲不时萦绕在他的耳边。“能做到!”米拉日巴坚定地回答。就这样,米拉日巴自己修造了一间茅草屋,开始学修真正的、管用的咒语和法术。

据说半年过后,米拉的法术逐渐显现出来。恰好此时,米拉日巴的叔父要为自己的儿子举办婚礼。在这家人的婚宴上,房屋突然倒塌,压死35人,只有米拉的叔父和姑母未死。据说,这就是米拉用他学来的咒术咒杀的。

在咒师鲁琼那里米拉还学修了许多变幻的法术。告别鲁琼咒师后,米拉又回到了雍忠卓嘉咒师那里,在碉楼的土洞中闭关学修一种降雹的法术。学成后,他又放冰雹毁坏了叔父和姑母以及欺负过他们家的乡人的庄稼。

至此,米拉日巴用他学修的法术咒语终于完成了复仇大计。然而,复仇后的米拉日巴却感觉不出任何喜悦,接踵而来的是不安与空虚、悔恨与自责以及痛不欲生的忏悔。何以才能消除自己的罪业?也就在米拉复仇后的那天,他决心改邪归正、皈依佛教。

迷惘中的米拉日巴,在冥冥之中似乎认定只有佛法才能消除他深重的罪业。为此,他先拜哲敦·拉噶为师,修学噶举派的“大圆满”法门,但修习后并没有生起成相。于是,拉噶上师建议他去洛扎拜玛尔巴尊者为师。当米拉日巴一听到“玛尔巴”的名字时,刹那间就生起无限的欢喜之心。于是在他38岁的那年,便拜玛尔巴为师,开始了自己的修学之路。

起初,玛尔巴并不给米拉日巴教授任何佛法,而是让他在四周的山上修筑碉楼,或是让他做种种苦力活计。有一天,玛尔巴大师让米拉修建一座碉楼,当碉楼快修好的时候,玛尔巴说:那天我考虑不周,把这个碉楼拆了,土从哪里运来就运回原处,石头从哪里搬来也照样搬回原处。如此这般,米拉修了三次,师傅让他拆毁了三次。

米拉的脊背因背运石头,磨得皮开肉绽,师母心疼地对玛尔巴说:“为什么让米拉修这些全无意义的房子,尽折磨人啊?请你发发慈悲,给米拉传授一点佛法不好吗?”但是,玛尔巴却全然不理会这些。

有一天,玛尔巴对米拉说:“现在,你在这里修建一个四方碉楼,灰色的九层楼,连屋顶共十层。修成后决不拆除,并传给你噶举派的修行法门,同时还供养你修行期间的口粮。”

然而,当米拉修完第十层碉楼的时候,玛尔巴又说:“还要修建走廊,等修建完走廊后再给你传授佛法。”

米拉忍不住痛苦万分。可玛尔巴却说:“我的怙主那若巴在自己的身体上经受了十二大苦行、十二小苦行,不同的苦行共有二十四种,比你这个苦行要厉害得多。我自己也是不顾生命、不惜金钱,才拜那若巴为师的。所以,你想要求法,就不能抱怨苦难和折磨,还是去修没有修完的房子吧!”

几年过后,米拉日巴终于完成了碉楼的修建。但玛尔巴仍然没有给米拉传授任何佛法。忍耐了许多年的米拉日巴终于忍受不了玛尔巴的折磨,他告别师母,独自去其他藏地寻求新的上师。

在路上,米拉遇到了俄巴大师正在讲述《喜金刚续》第二品。俄巴大师同意给他传授佛法,但为了考验米拉,仍然提出让他放一次冰雹。

此时,米拉迷惑不解,他问自己:我是来放冰雹的呢?还是来寻求佛法的?

最终,米拉放冰雹打死了许多生灵,毁坏了许多庄稼。

俄巴大师对米拉说:“凡被冰雹杀死的众生,我都能使它们复活。”刹那间,那些死了的飞禽走兽都活了过来。此时,米拉日巴终于明白了性空的道理。

随后,俄巴大师第一次给米拉传授了喜金刚曼陀罗灌顶。

一年之后,米拉再次回到师傅玛尔巴的身边。此时的老师才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知道你还会回来的,我并非不传授佛法给你,知道你是有缘弟子,只因你造孽太深,我首先令你行苦行消除业障,其目的是为了净化你的身心。”

自此,玛尔巴大师才正式传授米拉日巴佛法。玛尔巴让弟子在山洞里闭关,静心潜修。就这样,米拉日巴在玛尔巴大师身边先后学修了7年。

公元1084年,米拉日巴45岁。这年夏季,离开母亲、妹妹已有十多年的米拉日巴回家探望母亲。进入家门,只见屋角一堆枯骨,母亲已经故去了8年。妹妹不知流落何方,未婚妻也不见踪影。

生老病死的无常与虚幻使得米拉产生了强烈的厌离心。他远走藏西阿里,隐居在深山洞窟之中,开始了他一生的苦行僧生涯。

在山洞里,米拉身裹白色单衣,以采食薰麻为生,骨瘦如柴,全身变成了绿色,人们看见他都以为见到鬼。但这一切没有改变他苦行的决心。据《米拉日巴传》记载,米拉日巴在山洞里苦修了9年,最终证得最胜悉地。

修学成就后的米拉日巴走出山洞,到处讲经说法。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佛法,米拉日巴采用生动的民间诗歌形式来表达深奥的佛理,以弘扬佛法,使广大信众能够深入浅出地领会佛陀的教理。

在藏族诗歌史上,噶举派创始人玛尔巴大师(1012-1097)及弟子米拉日巴的“道歌”创作可谓开了藏传佛教僧人诗歌创作的先河。从藏传佛教史的角度看,米拉日巴的佛教思想和苦修精神,无疑代表了藏族古代文化中最为殊胜的一种精神价值和文化理想。

米拉日巴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安、分裂割据的苦难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教派兴起、收徒弘法、著书立说、百家争鸣的佛教复兴时代。

此时,藏族人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与伟大人物,似乎已不完全是驰骋疆场、勇贯三军、善于征战的马背英雄,而是证得圣果、功德圆满的上师大德,是孜孜以求、潜心佛法的苦行僧。而米拉日巴及其弟子们的出现便成了这一时代藏族人文精神的理想代表和象征。此后的藏族僧人以及他们的文学创作,无一不受苦行僧米拉日巴精神的伟大感召和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印媛] 标签:僧侣 米拉日巴 噶举派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