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评论 () 2016-08-05 第078期
佛教能帮助减少街头戾气吗?(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锈剑)
路怒症,校园暴力,医患冲突,亲人反目,林林总总的社会戾气愈演愈烈,人们似乎找不到好好说话的正确方式了,经常一言不合就暴躁,人们淡漠理想、抱负,缺乏投身事业、担荷文明的格局,导致社会戾气不断升级,各种奇葩街头戾气不断刷新网络话题热度,戾气“网红”悄然激活着人们潜在的暴躁情绪,我们的社会怎么了?国人是否到了应该集体反思的时候?佛法能否在提升社会道德、平息街头戾气方面发挥作用?
人类在其文明的进程中,始终有信仰与之相伴,而良好的信仰对于树立健康、豁达的人生观,对于矫正社会各阶层的道德伦理、人生价值观,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已经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被一再证明。作为已经存在了两千五百余年的最为古老的宗教,释尊所创立的佛教,直面人生的烦恼和所知两种苦迫,透彻分析人类身心双重逼迫,有其独特的矫正人类道德偏向、价值错位的功能。
为什么说佛教可以帮助人们解决交往暴躁问题?人们在一言不合就分外眼红的状态下,一声佛号、一句佛言能化解你死我活的僵局吗?笔者以为,佛教在矫正错位社会道德观方面确实有神奇的功能,佛教博大精深的修学义理和实践,蕴藏着丰富的对治社会道德伦理偏离正确轨迹的内容。
其一,佛法四谛说明确所谓的身心苦迫乃是社会的真实状态,无论社会进步到何种地步,我们都会面对来自自身的身心苦迫,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只要你活着,你就会面临生老病死诸多苦难,在这些苦难面前,穷人富人一律平等。一言不合的时候,想想同是天涯沦落人,拳头只能改变怒火的性质,让戾气变得血腥,却无法消除戾气产生的恶果。而佛法让我们真实地面对现实的一切,并教导人们考察产生身心苦迫的缘由,只有了解和正确分析自己所遭受身心苦迫的原因,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身心,减缓、湮没这种身心苦迫。
其二,佛陀所开示的“六波罗蜜”,对于不断矫正和完善个体的身心,有极大帮助。六波罗蜜不仅对佛教徒适用,而且对所有社会成员都适用。因为,从布施中获得的对一切名利的淡泊,从持戒中收获的生活的严谨规矩,从忍辱中淬炼的为人豁达包容,从精进中感受的努力勤奋,从禅定中体会的心理平稳安宁,从般若中领悟的随缘而安,这些对于树立自身、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良好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其三,佛教的八正道对正确的人生观提出了具体要求:即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必须具备正确的知见,而正确的知见源自于合乎社会现实、通达因缘联系的思维方式,那么,正确的言语表达方式对于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交流之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由此,我们在具体的社会中生活者,必须要有正确的、合乎情理的身、口、意活动,必须有正当的谋生方式和手段,必须有正确而合理的努力和勤奋,必须保持心念的正确清净和善良,必须有正确的调节身心的方式方法。由上述的方方面面,归结为佛陀所要求的众生必须树立的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等“八正道”。
综上,佛教作为一种来自信仰熏陶的精神力量,确实能够发挥其特殊的感召人性的回归、舒缓生存的心理压力、引导心灵的宁静恬淡之特殊而有效的教育熏染、启迪智慧、转变思路和转换视角的作用。佛教界、学术界应该从世俗生活的角度,积极阐述佛陀四谛说。用古老的东方智慧,教导现代人认知我们所面对的现实世界。所有从事佛教文化传播的法师及学者,都应该以佛陀慈悲济世的本怀、深邃博大的义理,积极引导民众做有道德的人,应对、诊断、对治社会戾气,
有位法师是这样诠释道德的,道德是什么?“道”就是舍,“德”就是忍。能舍的人,是世间的菩萨;能忍的人,是彼量佛;既能舍又能忍,就是无上佛。如果人人都能有道有德,“一言不合拔刀相见”就将成为穿越剧中的桥段,我很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版权声明:《海潮音》系凤凰佛教原创专栏,所有稿件均为独家原创。若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凤凰佛教”,否则视为侵权,追究法律责任。
金易明:著名佛教学者 宗教文化评论家
华人佛教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佛教资讯
往期回顾
责任编辑:吴迹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