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委抓教风问题 佛教界岂能无动于衷

网友评论 () 2014-03-21   008

端正教风是中国佛教未来立足之关键(图片来源:资料图)

“教风问题”,渐成网络潮语,这些年来不论在宗教界、学术界、政界,还是一般社会民众,都被时常谈起。2013年,国家宗教事务局确定为“教风年”,可谓是应时而生、应世之举。

时序进入2014年,陆续看到各地总结落实这一举措的报道。其中,湖南省委常委会议专门对本省宗教界教风建设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部署,最让人眼睛一亮。据报道,2014年1月10日下午,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亲自主持会议,党政主管领导都分别讲话。会议最后明确提出三个要求:一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和宗教政策法规纳入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各级党校干部培训学习内容;二是逐步建立健全宗教工作部门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强化基层执法监管力量,尤其是宗教工作重点县的宗教执法力量;三是将党员干部涉及宗教方面的有关情况纳入到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照检查、整改落实的重要内容。

可以看出,湖南省委对宗教教风问题是要真抓实干的,提升到了思想教育、社会建设、群众路线的高度。整体看,这主要是对党政管理工作的要求,实际上,也是对宗教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至少能够看出这样的一个理路:宗教教风与社会风尚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应当也必然要成为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教风问题不应当也绝不能被看做只是“教内的事”,而袖手旁观,任由其发展下去。为此,他们特别强调“依法依规加强管理”,既要“彻底解决部分宗教场所管理混乱、少数教职人员道风不正的问题,树立新风”,又要“严格禁止借宗教招商引资,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借教牟利,禁止乱建寺庙和乱塑宗教造像”。

正如国宗局局长王作安先生所指出的,教风问题关系到宗教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宗教的社会形象,关系到宗教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要充分认识到教风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必须在提高信仰素质、强化持戒修行、重视制度建设、增强群众意识四个方面,推进宗教教风建设。“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都要担负起责任来,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宣传,带头查找问题,带头改进不足,……为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担起一份责任。”

教风问题,在当前中国宗教界的普遍问题。就佛教界讲,早就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大问题,引起教内外、国内外的广泛讨论。关于教风具体内涵,我赞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的解说,他依据佛教戒定慧三学,将佛教教风分为律风、道风和学风三个组成部分,强调三学与三风是内充外显的辩证关系,即戒学内充,律风外显;定学内充,道风外显;慧学内充,学风外显。“具体地说,律风就是佛教的精神风貌,体现为僧众的形象威仪。道风就是佛教的修行风气,体现为僧众的品格气质。学风就是佛教的学习风尚,体现为僧众的素质涵养。”特别指出,教风建设的“落脚点和下手处”在各大寺院,“对比目前佛教界中的各种问题,那些戒律松弛、贡高我慢的现象即是律风不振的表现,那些攀比利养、自由放任的现象即是道风不正的表现,那些贪图享受、懈怠懒惰的现象即是学风不兴的表现,都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加以着力克服、认真改善。”

中国佛教始终伴随着时代风云而兴替沉浮,佛教的荣辱也一直因由着自身教风的好坏,或被信崇赞叹,或被指摘毁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如果追忆中国佛教历史上所历经的法难和挫折,总是让人沉思和感慨,那就是:凡是真心关注佛法命运与中国文化法脉的志士仁人,无不痛定思定,而奋起,而激扬,用荡涤陈腐的勇气和住持正法的智慧,担当起佛教的责任,担当起社会的责任。中国佛教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才不断的推陈出新,高标行进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行列中。近现代以来,杨仁山、谭嗣同、太虚、巨赞、正果、印顺、赵朴初等等一大批高僧大德,奔走呼号,救亡图存,“为佛教,为众生”,才有了中国佛教的今天。然而,在商业浪潮奇袭之下,中国佛教却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是同流合污而败坏,还是志存高远而警醒?显然,不论佛教界广大信众,还是社会各阶层慧心之士,都期待着佛教界的“领军人物”们高树正法幢,用道心引领道风,用道风净化学风,用学风提升形象,最终用教风来助益社会风尚,奉献和谐社会!由此,你能说“教风问题”只是“教内的事”,而抱残守缺,而不思进取吗?

毋庸置疑,如何看待教风问题,如何端正教风,这将是中国佛教现在与未来立足社会的关键所在。

(凤凰网华人佛教独家稿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刘元春:上海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生导师

华人佛教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佛教资讯

往期回顾

                          责任编辑:马本州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