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评论 () 2016-04-12 第062期
莫让两会好声音“会过境迁”(图片来源:资料图)
在3月16日已落下帷幕的2016年全国两会上,“补短板”和“供给侧”改革成为热门话题。这两个问题不仅在我国经济工作中存在,在宗教工作中也存在。因此佛教界代表委员们在两会期间,针对佛教中已不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和“供给侧”问题,提出了多项解决提案和建议,成为今年两会宗教界别的一个亮点,充分发出了两会上的佛教“好声音”。
中国宗教领域“短板”:政策工具充分法制工具短缺
当前,中国宗教领域的“短板”是政策工具充分,库存多多,而法治工具短缺,没有库存。宗教行政法规制定超前,“供给侧”过剩;而宗教基本法立法严重滞后,“供给侧”缺失。
1999年第9届全国人大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中国的法治建设揭开了新篇章。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已成为了我国社会秩序的基石。
但遗憾的是,虽早在1989年,我国著名宗教领袖赵朴初和丁光训就提出了制定《宗教信仰保护法》的建议,但宗教领域一直是立法工作的短板,一度成为被立法遗忘的角落。
自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提出“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的概念后,宗教界强烈希望把宗教立法列入“重点领域立法”范围,积极推动《宗教法》的制定工作。因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面对“借教敛财屡禁不止现象”而没有法律规范的问题,从弥补国家宗教领域立法“短板”的角度,继去年提出制定《宗教法》的建议之后,今年再次建议:早制定宗教法。
中国宗教“供给侧”不足:寺观供给严重失调
自1978年开始,中央落实宗教政策至今已有38年,佛教信仰群众持续发展,而与之相匹配的宗教活动场所政策落实却十分困难,原因在于历史上被占用的传统寺观许多至今仍在文物、园林、旅游等部门的管辖之下,迟迟没有归还宗教界,而若新建宗教活动场所,按照现行《宗教事务条例》规定,要经过五、六个审批关口才能得到许可。如此两面夹攻,造成佛道教宗教活动场所“供给侧”严重失调的局面。
以北京市的佛教活动场所为例。北京拥有2000多万人口,全市含郊区县在内佛教寺院开放的大约20处,平均一百万人拥有一座寺院;如果按照全国信仰佛教人口比例推算,信佛群众约占全市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北京市信仰佛教的信众约有400万人,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座寺院,寺院与人口比例之低举世罕见,与北京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和规模极不相称,极不协调。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对外开放的寺院之中,有不少寺院的使用权、管理权仍在园林、旅游部门手中,衍生出一系列非宗教人士管理的“文物寺观”“园林寺观”“旅游寺观”等特有的商业化等问题。
寺观“供给侧”严重短缺带来的全国性现象之一,就是每到春节和农历初一、十五期间,寺院内烧香拜佛的信众人山人海,蔚为壮观。最夸张的是,有些香客甚至排了二十几个小时的队才能烧上香。而文物、园林、旅游部门手中又有大批佛道教寺观闲置或者改作他用,甚至有将寺观租给商人开会所、雇假冒僧人卖门票等敛财现象。针对这一不合理现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妙江法师提出《关于将文物旅游部门管护的寺庙道观归还宗教人士看护管理的提案》的提案,建议将根据政策和法律规定,“文革”时期被文物、园林、林业等部门占用的寺观,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还给佛道教界管理使用。
合法宗教媒体供给奇缺:全国5大宗教只有6份公开刊物
纵观古今中外一切正统宗教及教派,都有宣传教义、劝人向善的神圣职责和巨大动力。但由于我国相关政策规定,宗教团体的对外宣传渠道被严格限制:全国五大宗教团体,每个团体只有一份公开对外发行的杂志——中国佛协的《法音》,中国道协的《中国道教》,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中国穆斯林》,天主教爱国会的《中国天主教》,中国基督教“两会”的《天风》。此外,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还有一份《佛教文化》。除此之外,其他宗教团体由于没有正规刊号,不能运用诸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来弘扬宗教教义。
作为有约近三亿信教群众的五大宗教,其合法宣传工具只有六份刊物,在当前这个信息化时代,显然不能满足各宗教和广大信众的需要。许多省级宗教团体、甚至部分宗教活动场所也办有刊物,但都是内部资料性质,不能公开出版和发行,并且在发放范围、指定印刷企业、限定印制份数等等方面还有相当严格的规定。
面对宗教传统媒体“供给侧”明显不足的困境,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微信等新媒体的蓬勃兴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觉醒法师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了《关于鼓励宗教界运用新媒体平台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建议》提案,“建议有关部门从弘扬优秀文化、维护社会稳定、弘扬社会正能量的角度出发,关注宗教媒体的健康稳定发展,积极支持和鼓励宗教界发展、建设和运用新媒体。”表达了宗教界希望运用新媒体弘扬教义的强烈愿望。
建议虽好,但要想变成实际行动,还得靠政府相关部门具体采纳和办理,形成看得见,可操作的立法规划或者方针政策,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
莫让议案提案年年都提,年年落空(图片来源:资料图)
打破怪圈循环:莫让两会好声音“会过境迁”
今年2月18日,中国政府网转载了凤凰评论《“两会好声音”如何落地?看总理怎么说》。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说到底,若想破除‘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不到位等情形,让‘两会好声音’真正成为政府吸纳民意、接受人民监督的重要途径,关键还是要看各级各部门的执行力。”
“两会提案热热闹闹,两会过后冷冷清清”,折射出两会提案建议落实环节的尴尬现实。代表委员们也自嘲说:“不提白不提,提了也白提,为了不白提,还得年年提”。从近三十多年佛教界代表委员建议和提案的命运来看,一般是建议人和提案人认认真真提,会后时过境迁,最后不了了之。
自1989年全国两会上赵朴初、丁光训等宗教领袖建议全国人大制定《宗教法》至今已经37年了,基本上形成“提案年年有,年年有交办,年年不落实,年年空喜欢”的局面。导致问题越积越多,乱象丛生,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
对宗教界代表委员们而言,提案建言既是他们作为宗教领袖参政议政、上传下达的应尽职责,又希望能够有一天引起有关部门的发现和重视。在提案建议多年堆积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希望”二字就成为全国两会佛教界代表委员们提出建议和提案的最大动力了。
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用通俗的语言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念,体现了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高度责任的精神,也让广大宗教界人士看到了宗教界别建议提案的落实希望。
但愿全国两会上宗教界委员们那些贴民意、接地气、切肯綮的好声音,能真正做到“过境不迁”,切实贯穿于各级各部门政府的全年理政工作中,使真正的好声音能够得到党政相关部门的采纳并相应落实,实现它们利国利民的使命,彻底扭转“提了也白提,白提仍要提,为了不白提,还得年年提”的怪圈循环。
版权声明:《海潮音》系凤凰佛教原创专栏,所有稿件均为独家原创。若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凤凰佛教”,否则视为侵权,追究法律责任。
徐玉成,现任中国佛学院、中国道学院政策法律教授,原中佛协政策研究室主任,是我国少有的宗教学跨学科领域的研究者。
华人佛教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佛教资讯
往期回顾
责任编辑:吴迹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