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戒律考:戒律所蕴含的社会道德内涵
(图片来源:资料图)
佛教戒律不是空泛的条例,而是有其丰富的道德内涵。以五戒、十善戒、菩萨戒为例:
1.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有利于社会成员道德素质的普遍提高,有利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规范,是人类维护生存与发展的经验总结,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不但是佛教徒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广大社会公民所普遍接受的社会伦理规范,具有‘全球伦理’的意义。”
2.十善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包含着身、口、意三个方面内容,前三者是身体方面的善行,中间四至七条是语言方面的善行,后三项是思想方面的善行。台湾星云大师提倡的“三好”运动,即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就是十善的通俗概括。就十善的基本内容而言,提倡的是普遍的社会公德。
3.菩萨戒之四摄六度。四摄,则是大乘菩萨行者在修行过程中,与一切众生相处时应当遵守的四种行为准则:第一是布施,富者施贫者以财,贤者施愚者以道德教化,由此团体成员互相扶助,有无相通,使团体生活得以向上圆满;第二是爱语,互相以和悦的言词谈论慰藉,这是团体融洽的基础;第三是利行,顾全公益,即为社会服务;第四是同事,自身同化于团体,即依从团体之规则及习惯而行动,这是一种团体精神的表现。四摄体现了一种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这对于社会存在贫富悬殊、弱势群体生存艰难的情况下,对于协调人际关系,缓和人群矛盾,化解社会动乱,都是有积极意义。六度,指大乘菩萨从生死轮回之此岸抵达涅槃寂静之彼岸的六种修行途径,具体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在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是大乘佛教徒的道德准则,是佛教徒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精进、禅定、般若是佛教的宗教修行实践,是佛教信众的道德修养方法和原则。前五度可归结为慈悲,第六度是般若智慧。慈悲和智慧、悲与智是大乘菩萨道修持的根本,是六度的精髓。六度一方面要求在实践上牺牲自我,服务他人,一方面在认识上具有洞察人生和宇宙实相的智慧,以臻于济度众生、人己同一的崇高精神境界。
佛教道德规范可以说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服务社会为重的思想,适应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这些都为建立和完善社会道德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8小时点击排行
-
108497
1踏雪游少林 感受独特韵味 -
79486
2安徽黄山雪后惊现美丽“佛光” 令人叹 -
78537
3习近平会见星云大师:大师送我的书 我 -
77552
4雪中探访千年古刹南京栖霞寺 银装素裹 -
59620
5沈阳一商场惊现“风衣弥勒佛” 前卫造 -
48772
6素食健康:震惊 肉食背后的25个真相 -
47722
7合肥一楼盘开业请法师祈福 公司领导现 -
36646
8西藏“90后”活佛:用新潮科技概念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