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化解科学一元的困境
宗教有助于化解科学一元化的困境,也使人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
人类的社会生活处于两大系统之中,即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一般来说,科学以“求真”为要务,以物质世界为对象;而宗教、道德等则以达致人类更高的“善”与“美”为追求,以精神世界为对象。在一切科学无能为力,或人类理性难以插足之域,求助于想象是人类思维的惯性。不仅如此,人类认识的阶段性、科学探索的过程性和局限性,也为想象和信仰留出宽敞空间。也正因如此,宗教自由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内容。人类历史经验证明,生活于世界的人不能没有信仰,信仰是滋养人类心灵的阳光,并且信仰一旦形成,便难以被强制消除或加以替代。历史上不乏因侵犯和压制宗教自由而付出沉重代价的事例:在欧洲,中世纪教会对不同信仰的压制和迫害引发多次宗教冲突或战争,国家也因明确支持或反对某个教派而卷入其中,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无尽的动荡和灾难。
许多人认为,在科技昌明时代,人们实无必要再求助于宗教,以获得心灵慰藉与感情寄托。这种认识是肤浅的。不容否认,今日社会的确是科技发达,各式各样的发明不断地推陈出新,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但是,迄今依然存在许多无法以科学验证或解决的问题,其中以关于人的生死福祸等问题为最。面对种种无奈与无助,富含博大精深人生哲理的宗教,就成为人们可以借助的另一种选择。
德国当代著名宗教学家莫尔特曼对此曾有非常精到的论述。他指出,在当今社会,“一切事物及服务的全球市场化在今天远甚于纯粹的经济行为。它已成为人类生活无所不包的律令。我们都是顾客与消费者,而不论除此之外我们还会是什么。市场已成为生活哲学与世界宗教,而对某些人来说甚至意味着‘历史的终结’。无所不在的市场化在各个层面给社群带来破坏。因为人仅仅以其市场价值而被加以衡量,他们仅仅因其能对市场提供什么以及能买得起什么而被赋予价值。”的确如此。当以“科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唯一形式,那么一切将被量化;一切都转换成市场价值来加以交换,这显然不是人类社会的正当追求。人们在很多时候是需要科学,需要根据科学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生存条件,但是,人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如果没有对理想、价值的探寻,那么人类社会将会与动物世界没有任何分别。
宗教恰恰在这个层面给人们提供了科学之外寻找人文价值的需要。正如有国内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人的尊严与善相联系,而人权与正当相关联,“每一种宗教、哲学和道德学说,每一种伟大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其独特的关于善的观念,因而有其独特的关于人的尊严的理解。在伊斯兰教中,人的尊严与神的意志相关,只要你按照真主的要求生活,你就获得人们的普遍尊敬,也就获得尊严。这与中世纪的基督教徒很相似。而在儒家文化中,人的尊严来自人自身的德性,一名中国人,假如能够按照孔夫子‘仁’的教诲,在修身和社会政治实践中成为有德之人,就体现了人的尊严。”可见,在宗教生活中,人们因为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行为的自律,成就了其作为有价值、有尊严的生命主体的形象。
宗教满足了人的精神生活必需,使人们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功能
人们之所以选择信仰宗教,是因为宗教具有能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积极功能。对于个体来讲,宗教信仰具有自我调适作用和功能。信仰宗教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陷于迷惘或遭遇不幸时,往往借助于宗教信仰的启迪作用予以自我调适,使心灵得到安慰或解脱。在关于宗教起源或功能的各种解释中,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宗教是基于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而产生的,宗教与人类的幸福追求、道德约束、终极关怀密切相关。例如,宗教可能是人对于理解自然现象及其生活经验的需求,可能是人在情感上对于解释和适应神秘与灾难并进而获得内心平静的需求,可能是个人归属于某一群体以排遣孤独感的需求等。宗教正是出于对“我”究竟自何而来、究竟为何而生、究竟向何而去等人生问题的执着追索而充满魅力。
实际上,宗教自由之所以是人类社会普遍保护的一种人权,受到宪法和法律保障,是因为它需要人性的契合,表达了一种使人向善的目的。正是在宗教的目的是要造福人类这个意义上,爱因斯坦曾先后这样表述宗教:“一个人领悟到了人类欲望的空虚,就会去追求自然界和思维世界中展现出来的崇高庄严和奇妙秩序”;“个体存在方式犹如牢笼一般,因此他渴望将宇宙作为单一的、有意义的整体来体验。”爱因斯坦接着说:“我坚持认为,宇宙宗教情感是从事科学研究最强烈、最高贵的动机……有位当代人正确地说过,在我们这个唯物主义的时代,只有严肃的科学工作者才是深信宗教的人。”可见,宗教既是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精神境界所必需,也是推动人们更好地改造世界的精神动力。爱因斯坦所没有明言的是,正是他那种悲天悯人的崇高宗教情感,促使他不断地去探索未知的物质世界,成为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的巨人。
宗教对人们精神生活的作用,往往通过宗教的心理调节功能予以实现。宗教发挥作用离不开其心理调节功能,宗教正是通过心理调节功能来发挥其功能,从而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那么,宗教的心理调节功能如何得以实现呢?其中,宗教可以为人们提供安全感和某种安慰,使其消除心理上的焦虑与恐惧。比如,宗教可以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给人以临终关怀。有许多虔诚的信仰者视死如归,把死亡看得非常平淡。其二,宗教可以满足人们对爱的渴望。现代社会在享有物质文明的同时,却失去了以往密切的人际关系和温暖的人情,普遍感到生活的孤独和疲惫等。讲求博爱、慈悲、奉献等的宗教可以为人们弥补这一需要。其三,宗教可以消除人们的愤懑与怨气,从精神上弥补由于社会不公所带来的苦痛。宗教可以通过一些宗教解释,如提倡宽容与忍让、宽恕以及因果报应等,帮助人们化解胸中的壁垒,消除其愤懑和怨气,使受伤害的心灵得以舒缓。其四,宗教可以通过使人的精神超越于现实,帮助人们暂时摆脱现世与人生的各种烦恼。宗教往往是超越现实与自我的,它能够淡化人对现实的关注,打开人心中的死结,逐渐通过超脱求得解脱。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宗教的这种心理调适功能能够引起生理上的良好调节作用。一名经常受到精神折磨、心情苦闷的人,其生理上的免疫功能就会下降,这样的人寿命较短,得病率较高,死亡率也较高;相反,一名心情愉快、心胸开朗的人,其生理上的免疫功能便较高,有益于身体健康。在宗教社会功能这个问题上,以往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排斥宗教对人的心理调适功能。例如马克思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对其仍然可以作出正面理解:第一,它意味着宗教使人超脱现实,在人们的意识中创造出幻想的世界;第二,它表明宗教使人得到寄托于空想的自我安慰。过去我们在理解马克思这段论述的含义时,只注重其批判性,而忽略马克思在这里所揭示的宗教对人的心理调适功能。
宗教的心理调节功能确实能起到积极作用,甚至本来有病理现象的人会因为相信神灵治病的虔诚而使体内免疫功能得到提高,并由此减轻、甚至消除原来的病痛。当然,这种信仰治疗也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如果不能把握好度,过分痴迷,可能使人丧失生活的热情和勇气,延误正常的药物治疗,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48小时点击排行
-
108497
1踏雪游少林 感受独特韵味 -
79486
2安徽黄山雪后惊现美丽“佛光” 令人叹 -
78537
3习近平会见星云大师:大师送我的书 我 -
77552
4雪中探访千年古刹南京栖霞寺 银装素裹 -
59620
5沈阳一商场惊现“风衣弥勒佛” 前卫造 -
48772
6素食健康:震惊 肉食背后的25个真相 -
47722
7合肥一楼盘开业请法师祈福 公司领导现 -
36646
8西藏“90后”活佛:用新潮科技概念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