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锡克教庙宇枪击案暴露美国社会深层宗教偏见

2012年08月23日 09:48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张志鹏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据外电报道,美国时间8月5日,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南部的一座锡克教庙宇发生枪击案,包括疑似枪手在内至少7人死亡,此外还有3人重伤。美国一名匿名官员对全国广播公司表示,枪手是一名年龄40岁出头的白人,曾在美国陆军服役,身上画满纹身,持有白人至上主义的观点。美国警方将此事件列为国内恐怖袭击处理,联邦调查局已介入调查。惨案影响广泛,令人震惊。世人由此不由得思考,在将宗教自由自诩为世界“典范”的美国,为何还会发生如此残暴血腥的针对特定宗教的暴力行径?

事实上,这并不是美国锡克教徒所遭受的第一次攻击。据统计,自“9·11”事件发生以来,美国至少发生了700起攻击锡克教徒和庙宇纵火事件。一些观察者认为,这是由于凶嫌将锡克教徒误认为穆斯林,从而贴上了仇恨、暴力的标签。之所以造成这一误解,是因为锡克教徒外在特征上符合美国大众心目中的“穆斯林”形象,男性锡克教徒显著的外在特征是用长布包头和留有大胡子。锡克教寺庙外所挂名字,含有演化自梵文的旁遮普文字,看起来与阿拉伯文字颇为类似。

虽然锡克教来自于印度,但锡克教既不是伊斯兰教,也不是印度教,而是一种试图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教义融为一体的宗教。锡克教产生于15世纪下半叶,提倡平等、友爱,强调现实,在教义上既反对印度教的多神论和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也反对妇女戴面纱、幽居深闺以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中繁琐的祭礼。在印度,锡克教徒达2000多万人。锡克教的教义、教规、教庙以及教徒的穿戴等方面都极富特色。锡克教的独特性,使得它从诞生之初就经常处于宗教冲突的漩涡之中。上世纪80年代,印度教与锡克教之间的冲突越演越烈,流血事件不断。随着国家间交往的深化,一些锡克教徒漂洋过海,在美国落地生根。据统计,美国目前约有50万名锡克教信徒,他们大多生活在美国东西岸,此次枪案发生地所属的威斯康星州东南部大约生活着3000户锡克教家庭。

近年来,美国多起对锡克教徒的攻击行为表明,以基督教价值观为主流的美国社会,对锡克教的偏见和歧视广泛存在。这次枪击案虽然是个体行为,但却反映了在美国社会长久以来存在的基督教主导地位与白人至上主义两种偏见的“阴魂不散”。基督教主导地位在美国立国之际就已打下烙印。美国联邦宪法中充满了基督教有关历史和社会的观念。一直到19世纪中期,美国宗教的核心都是基督教,它影响着政治活动和法律解释。虽然今天美国宗教多元竞争的格局已经稳步形成,但基督教的主导地位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依然牢固存在。白人至上主义同样在美国立国之初就滋生蔓延。为了维护蓄奴制,白人被描绘为优等种族,白人统治和奴隶制则被视为自然和正常的状态。

美国社会某些群体中存在的基督教主导和白人至上的认知偏见和歧视思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全球视野,影响了其对多元文化的态度。例如,长期以来,美国的画家或者漫画家常常把穆斯林塑造成盘着头巾的形象,实际上在阿拉伯半岛,穆斯林是披着头巾而不是盘着头巾。因此锡克教徒就很容易被一些美国人误认为穆斯林。一旦这种偏见和歧视被贴上特定的敌意标签,一些极端主义者就会对外来群体和不同宗教信徒采取敌对行为。

在锡克教庙宇枪击案发生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声明中特别提到,锡克教徒是美国大家庭的一份子。然而,要真正实现各宗教、各教派间的“和睦”,除了依法治理外,还需要坚持接触与交流。虽然频繁的接触在短期内会增加宗教冲突、文化冲突,但隔离只能加剧对抗,孤陋寡闻只能滋生刚愎自用,偏见歧视只能助长暴力对抗。从长期来看,接触必然要求不同文化、宗教的人们相互认识、理解、包容和信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赵华] 标签:张志鹏 锡克教 庙宇 枪击案 美国社会 宗教偏见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