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莫因指责而停止放生的脚步 但需要与时俱进

2012年07月17日 08:23
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作者:学诚法师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编者按:放生一词源于佛教,也是佛门信徒的一种修行方式。它不完全等同于动物保护,因为其根本思想源于佛门慈悲和因缘果报。然而近期一些不如法的放生行为将这本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事备受诟病。那么佛教中究竟如何定义放生、放生有何殊胜功德,我们又当如何看待当下放生所面临的种种现象、如何如理如法放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就此为我们做了全面的解读。

放生的根本意趣在于启发人们对于生命的爱护和尊重。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政策法规,社会上人们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也日益加强,这些都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因此,佛教放生文化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发展创新,更好的适应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

如今,放生行为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个体行为、道德行为和信仰行为,而是更多的具有了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和生态意义。因此,组织参与放生活动就不能仅仅从个体的角度、道德的角度、信仰的角度看待,必须考虑到可能由此引生出来的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和生态效果。这是佛教放生文化亟待加强建设的地方,也是佛教放生者们需要深入反思的方面。

对于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任何时代都应积极肯定的正面价值。我想,在当今时代,广大佛教信众应该好好思考的是,通过什么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能够最大程度的启发社会上人们爱护生命的善心善行,应当在传统形式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创新。传统的形式有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事实上,佛教文化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时候,放生文化也经历了一定程度的适应调整。从古代到现代,放生文化的改进与革新也是必然的,也是需要肯定的。

现今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与古代有很大不同。过去放生一般不会带来生态的破坏,而现代社会中的放生,特别是大规模的放生很容易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可能引发更多的动物伤害。古今时代缘起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古代农业社会,自然环境保存较好,生态平衡比较稳固。现代工商社会,自然环境过度开发,生态平衡比较脆弱。

(2)古代交通不发达,捕猎和放生都是就近进行,不存在物种入侵的问题。现代社会运输发达,贩卖的动物多经过长途运输甚至跨境运输,这种远离原产地的异地放生容易打破当地的生态平衡,引发不可预料的后果。

(3)古代中国社会佛教信仰氛围浓厚,而且多有王臣名士支持护生放生,赎物放生更多的是一种教化行为和手段,不能简单的用商业行为来看待。现代社会佛教信仰氛围相对淡薄,放生者容易把放生看作单纯的商业行为,并掺杂有一定程度的个人功利企图,而没有真正体会放生的信仰意义。

(4)古代农业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捕猎贩卖者多是为维持生计,没有形成组织性,不存在规模效益。而现代社会商品经济发达,贩卖行为具有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社会影响巨大。

对古今时代机缘差别的忽略,以及对生态影响等宽广缘起考虑的欠缺,是盲目放生者需要反思和改善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赵华] 标签:学诚法师 放生 与时俱进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