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佛心法师:佛教慈善事业如何更上一层楼?

2011年08月01日 08:59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佛心法师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摘要:由于社会进步的推动,出家人弘法方式也朝多元化发展。由原先局限于寺院的讲经说法,演变成运用多媒体宣流法音;由传统的隐居山林,转变为积极步入人间、关怀社会;将诵经、参禅等单纯的生活内容,扩充为经忏、法会、文化、教育、慈善等多样化方式。不管以何种方式弘化,其目的都是为适应时代变革而设立的,慈善事业就是时代的产物。

放眼中国佛教界,大、小慈善团体有几十家乃至上百家,凡社会上出现重大灾变,如地震、洪水、海啸等,或资助贫困地区、帮助失学儿童、关心残疾人、捐助希望工程等等,他们总是发挥佛陀“慈善济世、救拔众生”的精神,组织各寺院、各佛教慈善团体以及信众,慷慨解囊、踊跃捐赠,帮助灾区人民度过艰难,重建家园,这是众人有目共睹的。但是因他们皆是小型团体,受着人力、物力、资金、区域等方面限制,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救济众生的作用,只能停留在随缘、随力、随份的衣食供济上。对此,笔者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成立一个具有中国佛教特色的“佛教慈善总会”(以下简称“总会”),让各地区的佛教慈善团体去做一种符合“人间佛教”的融合,然后使一切众生,因这种融合而在精神与物质上得到更多的利益。如果有了这个组织,会有诸多益处:

一、有利于人力物力的调动及团体管理

在当前社会,佛教界虽有众多慈善团体进行着“慈悲救世,利益众生”的工作,但其中也不乏混水摸鱼者,他们假借着佛教名义收聚钱财而作非法之事,乱法坏道,引起社会的非议。如果实行统一管理,就可以把非法团体拒之佛法门外,使其不能再招摇诳骗,误导众生;同时可把如法如律的团体团结在一起,彼此沟通理念,达成共识,使其相依相成、相互鞭策、相互促进,努力让佛教慈善事业更加兴隆发达,佛法更加广泛弘扬,这是“百川入海”的管理方式。

二、不受区域限制

当某地出现灾情的时候,“总会”也可以派其邻近的分会去了解情况,受灾严重与否,需要何种物资等等,当接到分会的报告之后,即可向其他分会寻求援助,这样就可以快捷地把灾民所需送到手中,让他们因灾难而支离破碎的心得以缝补。

另外,如果国外出现灾情,“总会”就可以代表中国佛教界把物资连同爱心一同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使种族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信仰与生活背景皆不相同的人们知道,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一群善良的人在关心、支持他们,用那圣洁的爱来帮助他们缔造美丽的家园。这些受助的人会因内在感激之情,而在他日帮助世界上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永远看见别人的需要,这是“维护和平”的最佳方法。

三、人力、物力集中

对于受灾群众来说,衣食的供济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他们最需要的是灾后重建。如房舍、医院、工厂、学校等,作为慈善团体,其救济的重点无疑是支持硬件建设;同时也需要给予人文的滋润,这是改变贫困的最好办法。但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一个小型慈善团体来说,庞大的金额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他们无力支付;但对于“总会”来说就有所不同,它可以集四面八方之款,集中帮助一个乃至多个灾区,让灾民的生活在短时间内就可走上正轨,不再流离失所。

四、净化人心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不少人因自身利益而争夺打拼,每日穿梭于钢筋水泥所铸造的楼群中,渐渐地淡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彼此变得冷漠,一些人心灵偏激空乏,行为流于放纵,每日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往往忽略了自身仪态、待人礼节;更有甚者,沾染毒品,成群结队,打架斗殴,并以黑社会老大自居。那本具的良知良能已被深埋于心底,使人感伤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而“总会”可以通过慈善来唤醒沉迷的众生,用佛法的甘露来洗涤欲望充塞的心灵,让人人都来献出一份爱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可以让他们亲自到灾区去了解众生之疾苦,以激发起那份深藏的良知良能,在人们发自真心去关爱他人的时候,那颗浮华、烦躁、自私的心当下就可得到净化,他们才能知道“我的存在是因为有爱”。其实,生活在地球上,人人都是生命的共同体,彼此息息相关、休戚与共,要用不忍之心去悲悯众生,用开阔之心去体悟人生苦难,以此来长养“人伤我痛,人苦我悲”的大慈悲心,这是建立正确人生观的最佳途径。如果人人皆能如此,那构建“和谐社会”则指日可待。

五、弘扬佛法

佛教徒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是消极的、厌世的,不劳不作有如社会的寄生虫。现在藉由慈善活动,来表现佛教“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积极入世精神,使人们了解“人间佛教”的真实理念。这样,不但吸引了本为佛教徒的部分群众,而且更加扩大范围,使原先不曾接触佛教的人士乃至异教徒,因参与慈善活动而了解佛教,感受到佛教积极进取、慈悲友善、关怀众生的一面;同时使各个宗教达成共识,不再莫名地排斥佛教,这对佛法的弘扬来说也是一股强大的后备力量。

以上是单就表面现象而言,如果实行起来,其难度可想而知。那如何实行呢?笔者有几点建议:

(一)先要从各分会中选举出一些热爱祖国、热爱佛教、戒律精研、解行并进,并有志于慈善方式弘法的比丘或比丘尼,以他(她)们为核心,再倡导热心于佛教事业的护法居士来辅助,共同管理“总会”事务。

(二)要有一套严格的系统化、合理化、完善化的管理制度,以便于管理;并严守其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各有分工,责任到人。

(三)各分会要经常沟通思想,交流经验,彼此相互鼓励、促进,若发现有不合法的团体及个人,要及时揭发,不要任其泛滥,以保慈善团体的纯洁性、可信性。

(四)“总会”要实行财物公开,并建立健全严格、完整的财务制度。

(五)“总会”要经常组织各分会负责人进行佛法进修,使其在解行上皆有所进步。我们虽是从事解救众生身苦的工作,但真正的目的是用佛法来净化众生污染的心灵,并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使其对人生不再迷茫、彷徨,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

(六)“总会”人员要时常到各分会了解情况,如发现问题应及时给予指正,并要了知分会所处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人文背景,以便慈善事业的灵活化、多样化。

(七)“总会”人员要经常参访其他慈善机构(如社会慈善团体、各宗教慈善机构、台湾慈善功德会等等),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取其之长、补己之短,使慈善的运作日趋完善。

以上所说,只是笔者的粗知拙见,希望借此微言能抛砖引玉,引发长老、大德及诸位居士的更高明的见解。

结语

据有关人士预计,在21世纪,佛教慈善事业将会成为未来中国慈善活动的主体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面对社会大众的认同与希望以及跨入世界舞台的未来需要,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昨天,应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加努力,使佛教屹立长存,使菩萨大爱的精神在人间传扬,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愿每位佛弟子都能为世界和平、正法久住、国泰民安、人民康乐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王丽君] 标签:佛教 法师 团体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