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徐文明:宗教生存于世俗社会之中是必然吗?

2011年07月26日 09:39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徐文明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导语:宗教是神圣而又超越世俗的,但现实的宗教却又生存于世俗社会之中,由此不得不和世俗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完全脱离世俗社会,宗教就无法生存,更不要说发展;完全和世俗打成一片,宗教就不成其为宗教了。如何把握好中道,处理好和世俗社会的关系,是宗教始终面临的一大难题。

作为宗教最核心的内容,宗教信仰也是如此。信仰如果没有纯粹性,就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就不再是信仰了;信仰如果过于强调纯粹性,不考虑价值性,就和现实社会脱节,无法发挥弘法利生的作用。要想处理好这一普遍存在的难题,只能通过中道,首先弄清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然后结合现实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

信仰的纯粹性本质上就是无目的性,或者说是只以信仰对象为目的,除此之外别无目的,更不能以信仰者自身为目的;信仰的价值性事实上就是满足信仰者自身的利益诉求,是信仰的实用性,是以信仰者希望通过信仰获得的现实利益为目的。可以说,信仰的纯粹性强调以信仰对象为中心和目的,而信仰的价值性则是以信仰者为中心和目的,二者的矛盾和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一般来说,以基督宗教、伊斯兰教等为代表的一神教特别注重信仰的纯粹性,主张有一个唯一的神灵,而且这个唯一的神灵是唯一的存在和目的,信仰者和信仰对象的距离和定位是绝对的,不可改变的。以中国宗教为代表的东方宗教则不然,首先,信仰者和信仰对象本来没有绝对的距离,天人合一,人神合一,其次,信仰对象最重要的功能是服务,是起到保祐、庇护信仰者的作用和职责,与其说是神灵是崇拜的对象,还不如说是乞求的对象。因此中国的宗教信仰更重视的是价值性而非纯粹性,中国宗教的诸神是由于有用(灵)才神圣,才成为膜拜的对象。

中国人信仰神的前提是灵,神灵神灵,灵才为神,不灵则称不上神,这种观念从古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正是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的特色和传统。虽然对于中国人的实用主义的传统很多人持保留和批评态度,以为这是一种缺点,然而这正是中国宗教信仰的历史和现实,我们必须尊重。

信仰的纯粹性和价值性确实有距离和矛盾,只强调一方就有可能妨害另一方。过于强调宗教信仰的纯粹性和神圣性,就可能使神权压倒人权,人所创立的宗教反而成为压制人的工具,产生异化,就象中世纪的欧洲一样。人成了神的奴隶,信仰者从信仰当中获得的是麻醉、欺骗和压迫,这种信仰对信仰者毫无益处,这种无目的的信仰成了神职人员利用宗教压制普通信众的工具,变成了有目的的压迫和剥削手段。这种表面上特别纯粹的宗教事实上并不纯粹,它同样是信仰的异化,是以纯粹和神圣的外衣掩盖神职阶层卑劣的用意,信仰同样沦为手段,成为满足极少数人不可告人的价值诉求的工具。

过于强调信仰的纯粹性会走向反面,但过于强调信仰的价值性却并不能使之高尚起来。中国人最关心的是神灵不灵,灵就去拜,不灵就没人理睬。当神成为人的工具的时候,神就不成其为神了。作为信仰和崇拜的对象,神应当高于人,应当是人礼敬和效仿的最高存在,一旦神灵完全工具化,其宗教性就丧失了,这种神是可有可无、虽有而无的,就没有办法承担教化众生、提升人生这种更为崇高的职责了。

信仰的纯粹性和价值性事实上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没有价值性的单纯的纯粹性是不存在的,设想有这么一个神灵,它对于你毫无意义,毫无帮助,你还会不会信仰它,甚至信仰了它你就越来越倒霉,生活越来越糟糕,你还会不会信它?如果你为了表白自己的信仰是纯粹的,信仰越是让你倒霉你就越坚决,这样的人只能是不可理喻的迷信者。

同理,没有纯粹性的价值性也是不可想象的。神灵神灵,神才能灵,不神就不可能灵。信仰不仅是神灵的皈依和崇拜,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心灵的建设和净化,这才是信仰最大的作用。以神灵为目的,事实上就是以自己的目的,为自己找到一个崇高的目标和榜样,也为自己的精神找到一个安稳的家园和寄托。把信仰对象工具化、矮化,神则不神,这就等于把自己矮化了,而且这种低级的神对自己也不可能有帮助的。

信仰者自身的信仰是模糊的,对信仰没有足够的认识和忠诚,对信仰对象没有足够的敬意和虔诚,只是把神灵当枪使,希望神灵满足自己一切贪欲的手段和帮凶,这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信仰是有价值的,但这种价值本身就是纯粹而神圣的,是教化社会、净化人心,是引领人类迈向更高的境界,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是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保障。这种作用事实上是无用之用,是真正的大用。如果只是把神灵当成自己升官发财的工具,要求神灵满足自己的所有要求甚至是非分的不合理的要求,天下找不到这么灵的神。

经济危机来了,很多人的工作得不到保证,希望保住自己的饭碗和生存权,这种愿望可以理解。然而凡是用现实手段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劳烦神灵,因为佛和菩萨有更多、更重要的事要管,期待神力帮助自己有好工作,这种想法本身是不现实的,这种要求也未必是完全合理的。有没有好的工作,关键是自己的能力,包括亲和力和判断力,只要自己努力工作,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这样的人是不会找不到好工作的。

在危机时期不可太贪,要适度降低标准,最适合自己、自己干得好的工作才是好工作,不能脱离自己的能力、脱离环境而追求收入、待遇最高的工作。不要盲目攀比,不能只考虑待遇回报而不考虑自己的贡献。只要不贪不挑,只要勤奋努力,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

自己不够努力,发不了财,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好工作,就怨天尤人,甚至责怪神灵,这种想法本来就是错误的,为此砸寺庙的功德箱,那就是抢劫和犯罪,这种行为在世俗的法制社会是不可谅解的。即使是佛教慈悲为怀,不与计较,但这种损坏和扰乱神圣场所的活动当然也是有罪的。

从另一方面来讲,佛教在经济危机时期要更好地发挥弘法利生的作用,一方面要做好法布施,用佛法来加强人的心理稳定,给信徒以安全感,不要有太多的恐慌,同时也好做好财布施,功德箱的钱十方来,也应十方去,要多救助真正有困难的弱势群体。经济危机时期,佛教要和国家社会共患难,出家人应当正在减少自己的欲求,少建大佛,少摆排场,把钱用在刀刃上,用到众生最需要的方面。如果出家人自己不能为众生作榜样,在生活方面要求过高,信徒和其他群众当然会有不同的想法。

危机危机,危中有机,患难见真情,越是危难时刻,就能体现宗教救苦救难的价值,越能凸显宗教舍己救人的神圣性,这为宗教发挥其积极作用提供了更好的机遇,也为通过把握中道、处理好宗教与世俗社会的关系、达到共存共兴提供了新的机会。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王丽君] 标签:宗教 世俗社会 信仰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