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南强:新媒体网络宗教 挑战还是机遇?
2010年12月13日 09:49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共有评论0

编者按: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网络技术越来越融入日常生活。互联网的个人化和交互化的特性成为网络虚拟特征的关键所在。本文作者姚南强,现任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他认为要应对好网络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宗教媒体还必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练好内功,规范化。

宗教网络是指宗教界所建立的网络形式的新传媒,而进一步的发展则是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网络宗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网络宗教的明确定义,一般把它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说,网络宗教就是指网络上的宗教,既可以指宗教在网上的弘布,也可以包括仅存于网上而无实体的虚拟宗教;狭义上说,网络宗教是以英特网络为载体,建立网上教团、网上寺庙,倡导网上修行、网上崇拜,通过版主与网民互动而建立起来的宗教形式。  

我们一般把媒体分为世俗媒体和宗教媒体,所谓宗教媒体是指由宗教力量举办的各种代表某一个宗教信仰的灵性媒体(spirituality media),包括刊物、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在我们国内主要是由政府批准印行的宗教刊物等,而网络的出现是对传统宗教传媒的一大挑战和冲击,传统宗教传媒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和应对这一新的挑战。

一、宗教、传媒、网络

在西方,宗教与媒体的联姻是一个古已有之的话题。5千年前,苏美尔人在线型文字的泥版书中倾诉了他们的害怕和希望。数百年后,埃及人在纸草文卷上赞美他们的神灵。公元1世纪期间,当《圣经》文卷被整理成抄本的书时,《旧约》得到订正和编辑。10世纪以前,虔诚的教士们辛苦地劳作数年才能抄写一部拉丁文的《圣经》,然后用皮革将它装订成书。这些考究的《圣经》只流行于欧洲的封建贵族中。《圣经》不但流传了上帝的语言,还以一种原始的方式传递了信息。这种标准化的传抄《圣经》本身标志着“最早的信息纪元”。到了15世纪中叶,德国人约翰·古藤堡〔在欧洲〕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并以此用来印刷了欧洲第一本现代意义的书籍--《圣经》。 此后,欧洲大陆的思想革命在信息技术带动下以迅猛的速度开展起来了。

到了近代,传播《福音书》的动力在持续,且进入了无线电时代。1926年,美国的无线电台首次广播了《新约》。4年后,天主教传教士查尔斯·考夫林在底特律用无线电开始布道。在经济大衰退年代里,他的广播讲道对数千万穷困的信徒来说,不啻是希望的灯塔。50年代中期,数位基督教神职人员开始在电视中对观众布道。富尔敦·舍思主教在电视节目的《圣经》宣教中竟吸引了3000万观众。宗教与电视似乎联成一体,并形成了“新神学”。 

如今的西方世界,宗教徒们正在新运动的起跑线上:科技和信仰的结合,上帝与国际互联网的联姻。国际互联网是新生事物,它的发展如此之快,人们目前还不能对它如何改变教民的生活做出估量,但一个基本事实是:信息革命已改变它所触及的一切。电子网络会改变宗教吗?上帝、佛、真主在网络年代里有可能变得与以前不同吗?

事实上,当西方世界在国际互联网在改变了教众有关上帝概念的同时,它也许更多地改变了宗教徒自己。对许多人来说,加入网络讨论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行为。在他们看来,万维网不仅仅是个人电脑和光缆联结的全球通讯网状。它更是巨大的心灵教堂。有关上帝和宗教的思想观念可以在那儿尽情阐述,信仰可以为集体精神所整合和确定。这样的信仰不依赖于伟大的、外在的力量来改变世界,而是依赖于普通的人们,他们组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一个将基督徒、犹太人、穆斯林和佛教徒等联结一起的国际互联网。靠彼此联系,人们或许开始找到一个他们以前无法想象的上帝。

据统计,如果用强大的网络搜索软件查询万维网中有关“上帝”的资料,你就会得到41万个索引。万维网中最琳琅满目的要数各宗教集团的电子邮件站:从路德宗、藏传佛教、伊斯兰教苏非神秘主义体验,到摩门的主页(home page ),它可以提供汗牛充栋的宗教家谱牒。如果查找有关“基督”的引文,网络就会提供14万6千处之多。在国际互联网上大概有两万多个讨论组。而其中有关耶稣基督、宗教与科学关系的讨论组堪称是活动最热火。美国两家最大的商业网络服务公司“美国联网”和“电脑服务”各主办了数百个电子简报,内容包罗万象,从宣传儒家思想的《三字经》到有关犹太教饮食禁忌的规定等等,应有尽有。

各宗教集团还热衷于网络建设,设立教会的主页,宣传和灌输教义,并在网上举办神学讨论新闻组,发表简报、简讯以及组织思想交流。在这种精神主流的“庙会”里,数以千计的虔信者或相当数目的不信教者在网上相会,争论那些西方社会的公共场所中早已不再讨论的像“宗教这样属于私事”一类的话题。

据新华网海外媒体2001年12月报道所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四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互联网用户,利用互联网搜寻与宗教相关的信息。另外,每天都有超过300万的美国成年人上网查找宗教信息,较前一年(2000年)的200万人增加了50%。调查发现,25%的美国互联网用户在“9·11”恐怖事件之后上网寻找与伊斯兰教有关的宗教信息,41%的用户表示他们曾经发送或是接收过宗教祈祷的电子邮件,还有7%的人表示他们在网上向慈善机构捐过款。调查报告说,对于美国成年互联网用户而言,上网进行宗教研究活动较之电子商务、网上赌博或在线炒股更受欢迎。

宗教网络一般分为如下种类:

新闻信息类:即通过网络传播有关宗教的新闻和信息,扩大宗教或自身宗派及个人的影响力。

网络出版类:即通过宗教经典电子版的在线阅读及下载进行宗教内部资料的复制、传播。

传经布道类:即通过视频音频的下载或点播、网上在线讲堂等进行传经布道等传教活动。

法事法会类:即通过虚拟的网上寺观教堂、社区、论坛等开展烧香、集会、讨论等。

捐赠流通类:即通过在线捐赠和虚拟商城接受宗教性捐赠和从事宗教产品流通经营。

不同于传统宗教的特征

又据最近的统计,目前两岸中文的佛教网页约138个,其中综合性的52个,网上丛林68个,地方佛教18个。架设佛教网站的单位,大致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寺院、精舍:如佛光山全球资讯网、上海王佛寺、嘉义妙云兰若、西莲净苑等。

2.各佛教学会、协会、联谊会、基金会等组织机构:如国际佛光会、印顺文教基金会。由中國嵩山少林寺和少林慈善福利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禪露 》等。

3.各不同宗派网站:如天台宗、阿弥陀佛网站。

4.法师、居士个人网站:如惠敏法师的风培基。。

5.佛教出版社、广播公司、电视:如法鼓文化、香海文化、佛教卫星电视台、蘭州佛學書局主辦的《佛学通讯》。

6.杂志、报纸:如人间福报、人间卫视、人生杂志、慈济新闻。

7.电子佛典制作、流通网站:如中华电子佛典协会、佛教经典系列、佛光山电子大藏经。

8.研究中心、研究所等教育机构:如中國佛學院的院刊《法源》,台大佛学研究中心、中华佛学研究所。

9.佛教艺术相关网站:如金色莲花表演坊、妙莲华唱片。

9.佛教讨论群组:如台大狮子吼站、生活佛教。

2004年复旦大学的“网络时代的宗教”学术研讨会作过专题研讨。网络宗教发展到极致,就会形成一种虚拟宗教,其没有组织实体、没有场所实体,除了教主之外,一切仅存于网上,由此,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新创一个宗教。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姚南强 编辑:王丽君
华人佛教